焦連志 張亞杰
(1.上海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0;2.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4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苯衲晔侵袊伯a(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在大學生中進一步展開黨史學習教育,對于進一步增進大學生對黨的歷史的學習和理解,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大學生在黨史學習中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從中國共產(chǎn)黨一百年的光榮奮斗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對于激勵大學生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逐夢人”,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圓夢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史學習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黨史人物專題教學是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進一步增進對黨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在對黨史人物的學習中增進對黨史的理解的重要形式。專題教學是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設計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系列專題,并圍繞專題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盵1]專題教學能夠發(fā)揮專題講授、主題聚焦、具體生動、統(tǒng)合性強等優(yōu)點,“有利于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有利于調動師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師生互動,也有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也有著積極的作用。”[2]尤其是對于黨史教育教學而言,黨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重要載體,通過設計黨史人物專題,能夠更好地在對人物的解讀中促進對歷史的深度理解,因而,在黨史教學中,專題講授方式是一種比較恰當?shù)慕虒W理念和教學方式。
1.注重對黨史人物的選取
在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中,黨史人物是貫穿于其中的主體,黨史人物的生平是串聯(lián)起一段歷史的主線。因而,在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中,重要的是注重對黨史人物的選取。滄海橫流,歷史人物英雄輩出,人物是課程的靈魂,是串構課程的紐帶,是課程內(nèi)容構建的樞紐,因而,選取哪些黨史人物進入專題教學的教學模塊,這是比較重要的問題。當下“百家講壇”等歷史類節(jié)目以及歷史影視劇的熱播表明,人們包括大學生群體對歷史是感興趣的,是有學習了解歷史特別是英雄人物的需要的,但許多大學生因忙于學業(yè)或者其他原因,缺乏系統(tǒng)學習黨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條件和機會,因而,展開黨史人物專題教學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黨史上英雄人物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恰好能夠滿足學生需要的?!靶枰莾?nèi)外環(huán)境下的客觀需求影響人類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是對某種事物的追求與要求,是行為產(chǎn)生的主要動力?!盵3]需要是行動的起點,是行動的內(nèi)驅力,大學生有對黨史上英雄人物學習和了解的需要,這正是展開黨史人物專題教學的起點,也是展開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有利條件和機會。
對于黨史人物專題教學而言,選取的人物應當代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應當體現(xiàn)黨領導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社會實踐中的代表性,特別是體現(xiàn)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轉折性,選取應對時代挑戰(zhàn)和解決時代歷史任務中所涌現(xiàn)出來的代表性人物。因為歷史的發(fā)展就是一代代人在歷史任務而接續(xù)奮斗的歷史,歷史人物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著對時代歷史人物的求索,集中體現(xiàn)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在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中,就要圍繞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選取黨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來作為各教學專題的核心人物,把他們作為特定歷史的承載載體。
2.注重以“小”人物展開“大”歷史
歷史人物構成著歷史發(fā)展的鏈條,是挺立歷史潮頭的搏擊者和領航者,承載著歷史的變遷。歷史人物的命運也是時代的命運,歷史人物的奮斗也是時代的奮斗,因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可以通過黨史人物專題教學,通過對歷史人物的鋪陳,鋪展開浩蕩的歷史,以歷史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大歷史的變遷,因而,如前所述,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中,黨史人物的選取必須要有代表性。
在黨史人物專題講授的過程中,也需要以黨史人物為中軸,展開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要圍繞著黨史人物圍繞黨史人物的生平、黨史人物的奮斗作為課程內(nèi)容展開的主線索。通過講述黨史人物的生平,黨史人物的成長和奮斗足跡以及黨史人物的理想信念追求,來展現(xiàn)整個黨的成長歷史和奮斗歷史,以“小”人物展開“大”歷史,呈現(xiàn)紛繁復雜的大歷史的變遷,讓歷史不再是歷史書上冰冷的文字,不再是歷史資料總枯燥的數(shù)字,而是把歷史變成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的成長史,奮斗史,拉近學生和歷史人物的時空距離,讓學生在對歷史人物的學習和理解中明了歷史人物的成長奮斗的光輝歷程,進而以此關照自己的思想成長、關照自己當下的學習成長,從而從黨史人物的個體成長中汲取個體成長的力量,激勵人生努力的方向、奮斗的目標,從而更好地提升歷史人物專題教學的效果。
一般而言,課程內(nèi)容具有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內(nèi)容具有整體性,指向同一教學目標。課程教學任務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課程各部分內(nèi)容都是有著內(nèi)在的有機聯(lián)系的,各部分內(nèi)容最終指向一個整體性的教學目標;二是課程教學活動也要體現(xiàn)整體性。課程教學本身也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系列互動的過程進而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這也是在課程設計以及具體課程教學的展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種整體性還應當體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的一致性,課程教學要促成一個一致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此外,對于帶有價值取向鮮明的課程,課程整體性還應當體現(xiàn)課程價值理念的一致性。對于黨史人物專題課程而言,這一課程的設計總體上也要體現(xiàn)上述的要求。
1.黨史人物專題教學應當體現(xiàn)課程內(nèi)容的整體性
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作為以黨史上的著名人物為核心串構起來的課程,必須在課程設計中體現(xiàn)課程內(nèi)容的整體性。這門課程的目標是為了以人物為載體的歷史教育、黨史教育,通過課程教學,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因而,在黨史人物的選擇上,就應當選取集中體現(xiàn)在黨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關鍵性的人物,因為這些人物的身上承載著黨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們本身又都是在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解決中成為歷史人物的,所以課程要選擇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來組織課程內(nèi)容。具體而言,可以圍繞黨的創(chuàng)立、成長的整個歷史過程,選擇在黨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然后設置相應的教學專題,以黨史人物為中心,串構起黨的初創(chuàng)史、革命史、建設史、改革史,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可以選擇一些代表性的人物,然后由此完整呈現(xiàn)黨的歷史。
2.黨史人物專題教學應當體現(xiàn)課程教學活動的整體性
課程是教學的載體,課堂是展開教學活動的主陣地,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這三個方面都應當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因為課堂是課程教學展開的主要過程,主要場所。教師要發(fā)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精心備課,研究課程內(nèi)容和研究學生,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精心上好每一堂課,讓每一堂課都能夠成為生動呈現(xiàn)黨史人物光輝一生的課堂,成為生動展現(xiàn)黨的歷史的課堂,從而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此外,還要注重運用第二課堂,開設學生相應的配套綜合素養(yǎng)課程,來輔助第一課堂的教學,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還可以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如利用特定紀念日來紀念黨史人物、革命先烈等形式來增進學生對黨史人物的了解,以發(fā)揮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社會實踐也是育人的重要形式,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參觀一些紅色場館、革命遺址、人物紀念展館等,通過參觀實踐來增進學生對黨史人物和黨史的體悟,還可以通過展開現(xiàn)場教學,來提升教學成效。
3.黨史人物專題教學應當體現(xiàn)課程價值的一致性
對于黨史人物專題教學這種價值取向鮮明的課程,必須要保持課程授課價值目標的一致性。在黨的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既有正面的黨史人物,也有反面的黨史人物,即使是對于同一黨史人物而言,也往往有許多“面相”,既有為黨、為人民做出重大歷史貢獻的一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歷史錯誤,因此,在教學人物選取上,應當選取正面黨史人物,通過這些正面的黨史人物,來集中呈現(xiàn)我們黨領導人民光榮奮斗的歷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我們共產(chǎn)黨人特有的價值觀和精神風貌。對于一些黨史人物,在歷史上曾經(jīng)為黨為人民做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但是也存在一些歷史錯誤,對于這一類歷史人物,我們要著重講歷史人物的歷史性的貢獻,傾向性要有,就是著重呈現(xiàn)黨史人物為黨為人民光榮奮斗的歷程,對于其歷史上所犯的錯誤,要注意歷史評價的辯證法,注重歷史評價的價值立場,宜粗不宜細,重要的是展現(xiàn)歷史人物的光榮奮斗歷程,呈現(xiàn)為黨為人民奮斗的價值立場。
黨史人物專題教學是加強黨史教育教學,提升大學生對黨史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在黨史人物專題教學中,我們需要注意如下的問題:
1.在教學目標上突出課程的愛黨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列寧曾經(jīng)指出,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么來決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學人員來決定。[4]課程社會學的研究也表明,課程不可能是中心的,課程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性。黨史人物教育顯然是一門意識形態(tài)屬性鮮明的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程的思想傾向,要突出課程的愛黨愛國主義教育目標,使課程成為立德樹人的課程、固本鑄魂的課程。
在當前“四史”教育中,黨史教育是能夠串聯(lián)其他內(nèi)容的重要主線,加強黨史教育在內(nèi)的“四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強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盵5]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接班人,應當具備深厚愛國情懷,努力學習本領,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在當代中國,愛黨和愛國是完全統(tǒng)一的,黨沒有任何特殊私利,她所有的奮斗,都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黨史人物正確認識黨史,增進學生的愛國愛黨情懷,促進課程的愛黨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2.在黨史人物評判上注重黨史人物評價的價值傾向性
黨史人物是豐滿的,立體的,通過黨史教學為學生呈現(xiàn)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呈現(xiàn)有溫度的歷史,能夠增進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能夠使學生在對歷史人物的學習理解中增進對黨史的理解,增進對黨史人物身上所承載的優(yōu)秀精神價值、奮斗歷程的理解和體認,有助于更進一步激勵大學生崇德向善。但同時,歷史人物也有很多“面相”,在做出重大歷史貢獻的同時,也可能犯下一些歷史錯誤,對此要有正確的評價,特別是要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對于歷史人物評價,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基本觀點,“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 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盵6]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曾說,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作為在歷史大浪淘沙中涌現(xiàn)出來的歷史人物,他們在求索時代課題和歷史課題的過程中,總會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可能會犯下一些錯誤。因此,在歷史人物的評價過程中,一定要站穩(wěn)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tǒng)一,既看到功績也看到過失, 同時還要正確分析功績與過失的主次?!盵7]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自覺抵制網(wǎng)絡上流傳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
3.在黨史人物講授中要注重呈現(xiàn)黨史人物的立體性
這里所講的黨史人物的立體性是指作為人的多面性,一位偉大的黨史人物既是黨的杰出黨員,也是黨的杰出干部;是一位父親或者母親,也是一位兒子或者女兒;也是一位丈夫或者妻子;也是一位好同志、好戰(zhàn)友……,黨史人物也是扎根于社會,扎根于諸多社會關系中,“具有全面屬性和多種規(guī)定性的社會人?!盵8]只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黨史人物,我們才能真正“走近”和“走進”黨史人物,真正感受到真實的、有血有肉、有溫情有愛情親情的歷史人物,他們有著無比忠貞的革命信仰,也有對家人的深厚情感……,所有這些都讓人們覺得原來黨史人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這會讓我們覺得原來英雄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和我們一樣,也是普通人,他們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歷史人物,我們也可以沿著他們奮斗的足跡,學習他們的榜樣力量,來更好地激勵自己為黨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過程也是發(fā)揮情感作用的過程,而情感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起點,“處于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的人,也必須在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通過感性直觀逐漸提煉深化出較為穩(wěn)定的價值認知,愛國主義教育也同樣需要經(jīng)歷情感培育的階段。”[9]通過情感教育過程,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10]愛國主義本身也是一種高貴的情感,情感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經(jīng)階段。
另外,通過黨史人物的學習,我們了解黨史人物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了解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了解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轉變歷程,也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個更全面的人,通過全面了解人物生平更好地加深對歷史人物的學習和理解,以及加深對黨史人物的學習和理解。正如歷史學家白壽彝所說,“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育人, 講歷史, 首先要通過對歷史的闡述, 講清楚做人的道理?!盵11]人是教育的起點,通過黨史人物教學,能夠更好地教育學生,學習黨史人物向上向善的人格榜樣。此外,在黨史人物的講授中,還要特別凸顯精神信仰教育,凸顯黨史人物信仰的力量,凸顯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正是因為他們對革命無比忠貞的信仰,使他們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戰(zhàn)勝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最終為黨為人民蹚出了一條救國救民的新革命道路,他們是如何為黨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的,在他們身上怎樣展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力量,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學習黨史人物的歷史偉績,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信仰力量,激勵大學生樹立崇高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蓖ㄟ^對黨史人物的理想信念展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領他們的人生成長。
4.在教學方式上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統(tǒng)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要教授課程內(nèi)容,引導學生學習,引領學生思想成長,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性因素。教師的價值、立場和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成長、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課程導向,引導學生形成對黨史人物的正確評價,引導形成和確立正確的黨史觀。網(wǎng)絡時代的學生已經(jīng)不再是被動的、只從教師那里接收信息的被動主體,學生也成為教學過程的重要主體性,也具有主體性,是教學關系中的重要行為主體。因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將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觀點和價值傾向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價值觀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的主體性建構過程,學生將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內(nèi)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價值體系中去,從而通過自身主體性的發(fā)揮,來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促成自身的思想轉化。因此,當下黨史人物教學必須要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的內(nèi)在興趣,從而推動學生自覺學習黨史,使自己善于從黨史的學習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總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是展開大學生愛黨愛國教育的生動素材。歷史是一代代人的接續(xù),歷史偉業(yè)也都是在一代代人手中鑄就的,歷史人物的身上承載的不僅關乎個人,更是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是歷史事件的載體?!叭宋飳n}教學用鮮活的歷史人物, 不僅能讓學生在思想品質上得到潛移默化的涵養(yǎng), 更可以串聯(lián)時代特征與歷史發(fā)展趨勢, 幫助學生學會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歷史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2]因而開展黨史人物專題教學對于進一步提升黨史人物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