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長春財經學院圖書館
圖書館是向社會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主要陣地,在發(fā)展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理念,所以構建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至關重要,這也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不謀而合。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既能突出圖書館服務全面化、個性化特點,又能傳承和弘揚茶道文化,有利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流。基于此,對中國茶道精神進行概述,并探索茶道精神在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的價值,同時提出幾點人文環(huán)境建設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就產生了“茶道”概念,后隨著《茶經》的廣泛流傳,茶道精神也就此形成。可以說,我國是茶道精神的創(chuàng)始者,并且在發(fā)展過程中將茶道精神廣泛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雖然我國在茶道精神傳承發(fā)揚階段一度遭遇斷層危機,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核心理念始終影響著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尤其新時期,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很多人受不良文化影響產生思想變化,社會形成追名逐利的風氣,而茶道精神中的“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恰好能夠滌蕩不良風氣,尤其對于具備社會教育功能的圖書館的人文環(huán)境建設而言,更是大有裨益。
我國既是茶飲大國,也是茶飲古國,在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茶文化。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飲茶過程總結出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從古至今,茶文化始終影響著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形成。例如,唐朝時期,陸羽基于茶文化創(chuàng)作出了《茶經》,其中這樣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彼蕴瞥瘯r期,人們也習慣用“精行儉德”概括茶道精神。在《茶經》基礎上,宋徽宗趙佶又創(chuàng)作出了《大觀茶論》,并以八字真言闡述茶道精神,即“祛襟滌滯,致清導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茶道精神也被賦予了時代特征,充分做到了與時俱進,使得越來越多文人墨客參與到茶道精神研究中。如茶學家程啟坤曾用“理、敬、清、融”概括茶道精神;“茶癡”林治曾用“和、靜、怡、真”概括茶道精神[1]。本文將對林治提出的茶道精神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總結其中的內涵和要素,具體如下。
“和”從字義分析,有“和諧”“和睦”“平和”“和緩”等諸多意思,這也是我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所在。主要指特定環(huán)境下對立事物之間相輔相成、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陸羽在《茶經》中大篇幅地描述了煮茶過程,認為這一過程也是從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到陰陽調和的過程。另外,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提到的“致清導和”,也是對茶道精神中“和”的精辟總結。茶文化在幾千年發(fā)展和實踐中足以證明,人們飲茶既能滿足身心和諧的需求,又能達到人際和諧的目標。
“靜”與“和”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前者是達到后者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人只有處于安靜、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夠涵養(yǎng)德性、陶冶心性、體悟人生,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文人墨客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闡述自己對茶道精神中“靜”的體會[2]。例如,蘇東坡在《汲江煎茶》中寫到“松風忽作瀉時生”,用“松風”形容斟茶的聲音,描繪出了安靜、祥和的氛圍。這些文學作品中都突出了飲茶過程的心靈之靜和環(huán)境之靜,可以看出,飲茶和飲酒存在較大差異,前者能夠使人平心靜氣,后者能夠令人心潮澎湃。
“怡”從字義分析,有“愉快”“喜悅”等多層意思,這也是人在飲茶過程中追求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從古至今,人們始終將飲茶品茗作為一種愉悅心情的途徑。唐朝詩人貫休曾在《歸故林后寄二三知己》寫到“何時重一見,談笑有茶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與友人一同飲茶的愉悅氛圍。我國茶道精神提倡大道為簡,講究愉悅身心,在飲茶過程中可以配合觀月、賞花、對弈等活動,達到悠然自得、閑情逸致的精神境界[3]。
“真”在茶道精神中,主要指茶事之真,也就是人在飲茶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必須為真山真水,使用的器皿必須為真陶真瓷,欣賞的字畫必須為真品真跡,與人交談必須要真心真誠。
我國是茶飲古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道精神作為茶文化的精髓,在歷史長河的滌蕩中經久不衰、源遠流長,并融合了不同時代的特征和歷史文化氣息,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熠熠生輝。圖書館作為向社會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主要陣地,在發(fā)展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理念,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盡可能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茶道精神中的“和、清、真、怡”恰好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具體來說,將茶道精神引入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能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讀者和工作人員,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綜合素質。另外,在茶道精神引導下,圖書館服務質量也會更上一層樓??梢钥闯?,茶道精神無論是在規(guī)范人的思想方面,還是在營造良好環(huán)境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為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撐。
茶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值得傳承和發(fā)揚。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使得各種“快餐文化”相繼涌現(xiàn),并獲得人們青睞,這導致盛極一時的茶文化在復雜社會背景下一度遭遇斷層危機,甚至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為茶道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帶來巨大阻礙。將茶道精神融入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借助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可以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示茶道精神,能夠讓更多人進一步了解茶文化,并在耳濡目染中體會茶道精神,這對于茶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而言意義重大[4]。
所謂人文環(huán)境,就是將人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和文化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的一種物質與精神并存的環(huán)境和氛圍。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構建與人們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相符的人文環(huán)境,才能夠提高服務質量,達到傳播文化、培養(yǎng)品格的目標。而將茶道精神中的“和、靜、怡、真”融入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有利于圖書館營造“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圍,可以使讀者在享受服務的同時愉悅身心。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構建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
“和諧”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所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身心和諧、人與人交際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眾所周知,人們在和諧、穩(wěn)定的氛圍中,更加容易進入閱讀情境。所以在圖書館選址過程中,可以引入茶道精神中的“和諧”理念,優(yōu)先選擇環(huán)境優(yōu)美、綠化豐富的場所,使圖書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協(xié)調、相互融合,為讀者營造清新雅致的閱讀空間,使其在閱讀書籍的同時,能夠欣賞周邊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其建設在紫竹公園附近,充分做到了園內自然景觀“為我所用”,既能讓圖書館和自然環(huán)境有機融合,又能為自然環(huán)境增添人文色彩。另外,圖書館選址不僅要優(yōu)先選擇景觀優(yōu)美的區(qū)域,還要考慮讀者出入的便捷性,確保場地寬闊,同時要遠離喧囂場所,保證館內氛圍和諧、安定[5]。由此可見,茶道精神中的“和諧”在圖書館選址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目標。
另外,圖書館在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避免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包括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以及讀者與館員之間的交流。長期以來,由于圖書館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服務理念,所以協(xié)調好館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然而,由于館員的工作量較大,且工作性質單調,所以其很容易滋生倦怠情緒,這不利于發(fā)揮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而引入茶道精神中的“和諧”元素,可以切實轉變以上現(xiàn)象,幫助館員舒緩壓力、消除苦悶,從而使館員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無私奉獻的精神,并積極投入工作,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對于拉進讀者與館員之間的距離而言意義重大,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人文環(huán)境。館員在日常工作中,應充分展現(xiàn)愛崗敬業(yè)精神,使用文明用語,盡可能滿足讀者的合理需求,通過專業(yè)技能、親切交談、積極態(tài)度,協(xié)調好自身與讀者的關系,從而創(chuàng)建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
茶道精神中的“靜”有兩層意思,其一是閱讀環(huán)境安靜,其二是讀者心態(tài)寧靜。所以圖書館也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建設人文環(huán)境。
圖書館在選址過程中,應避免選擇鬧市等喧囂之地。如果周圍噪聲過大,就會影響讀者心情,使其無法靜心凝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fā)揮。如果無法避免喧囂環(huán)境,則需要采用各種物理方式解決問題[6]。如使用高分子吸音材料阻隔噪聲,確保館內環(huán)境安靜。另外,為了避免部分讀者產生的噪聲影響其他讀者閱讀,圖書館需要在墻壁等顯眼位置張貼“靜以修身、學以育德”“讀書需安靜”等橫幅標語,提醒讀者規(guī)范行為,安靜閱讀。
讀者只有在閱讀中保持寧靜心態(tài),才能達到最佳閱讀效果,所以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幫助讀者營造舒心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具體來說,圖書館可以在周圍種植樹木,使讀者在進入圖書館時感受到愜意與清涼,從而平和心態(tài)。另外,圖書館內部也要注重環(huán)境建設,基于人體機能學調整館內溫濕度,確保內部環(huán)境適宜,使讀者可以快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靜心學習。與此同時,圖書館內部還應擺放各種綠植,一方面可以幫助讀者緩解視覺疲勞,另一方面能夠平和讀者心緒,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7]。
“怡”是茶道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愉悅、舒適之意。圖書館作為人們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需要為讀者構建舒適、愉悅的人文環(huán)境。
要想營造舒適、愉悅的人文環(huán)境,首先要創(chuàng)建寧靜、祥和的圖書館周邊環(huán)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圖書館應優(yōu)先選擇藍天碧海、風光秀麗的區(qū)域,使讀者在閱讀書籍的同時,可以觀賞美景,從而達到使讀者愉悅身心的目的。營造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使其在書海中暢游。所以,圖書館在構建舒適人文環(huán)境的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務便捷性,使讀者可以及時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書籍。另外,構建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還需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精神,新時期,人們精神追求不斷提升,圖書館人流量大幅度增加,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書籍,在書架設置方面應合理控制距離,確保人們可以自由穿梭。同時,圖書館書籍陳列高度也要適中,例如,兒童身體發(fā)育還未成熟,身高相對較低,所以兒童讀物要盡可能放在較低的區(qū)域,確保兒童可以抬手拿到。圖書館員作為圖書館的服務人員,要拉進自己與讀者之間的距離[8]。除此之外,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還能夠讓讀者更多地接觸圖書資源。但其也存在一定弊端,讀者在不了解圖書館結構的同時,很難找到自己想閱讀的書籍。對此,圖書館需要明確劃分圖書種類,設置定位查詢區(qū),使讀者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tǒng)精確定位圖書位置,縮短讀者尋找圖書的時間,提高其閱讀效率,增強讀者體驗感。圖書館在構建開放式閱讀環(huán)境時,還要做到“寬進嚴出”。所謂“寬進”,就是讀者進入圖書館時,可以攜帶隨身物品或其他資料,便于讀者更好地學習;“嚴出”則是避免讀者離開圖書館時帶走館內圖書資源。部分讀者因自己所攜帶的東西過多,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誤將館內資源帶出圖書館的問題,對此,館員需要以和善的態(tài)度與讀者溝通,給予讀者信任和尊重,確保問題得到解決。在此基礎上,圖書館還應針對特殊人群對場館進行設計,如開辟輪椅通道、盲人通道等,確保書架距離滿足輪椅通行要求。同時設置盲人專區(qū),提供盲文書籍,為弱勢群體閱讀提供便利,為其帶來愉悅體驗[9]。不僅如此,圖書館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還要充分做到與時俱進,實現(xiàn)網絡全覆蓋,為讀者線上查閱資料提供便利。
上文提到,茶道精神中的“真”,主要指茶事之真。將其融入圖書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就是指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必須是正版書籍,周邊環(huán)境必須是真花真草,提供服務時必須要求真務實。對此,圖書館可以在館內張貼“欲求真學問,需下苦功夫”等標語,以此來激勵讀者潛心學習,從而達到求真問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國茶文化在千年歷史進程中,凝練出了別具一格的茶道精神,可以用“和、靜、怡、真”四個字簡單概括,這不僅是茶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必經之路。圖書館在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也要從“和、靜、怡、真”四個方面出發(fā),構建“天人合一”的內外環(huán)境,為讀者潛心閱讀、安心學習奠定基礎,全面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發(fā)揮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