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析西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樂山本土劇是表現(xiàn)和傳承樂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白叱鋈ァ蔽幕瘧?zhàn)略中,本土劇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本土劇外宣翻譯?,F(xiàn)分析并總結樂山本土劇的特點,并在翻譯傳播學視角下探討在本土劇的外宣傳播中如何充分考慮5W要素,采用音譯、字幕注釋及“音譯+字幕”注釋的方式,達到預期的觀劇效果。
本土劇是表現(xiàn)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滋養(yǎng)人民心性的重要因素,是地方在文化自覺、民族在文化自信以及國家在文化強國和文化安全方面重視程度和發(fā)展現(xiàn)狀的體現(xiàn)。本土劇外宣翻譯是本土劇傳播的重要途徑。
本土劇是地方特有的非物質文化,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語言文化上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本土劇對外傳播的步伐,文化的個性使各種文化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大的鴻溝。外宣翻譯好比跨越鴻溝的橋梁,作為對外傳播的一種方式,其有語碼轉化、信息交流、文化傳播等功能,對本土劇的翻譯起到了關鍵作用。
地方本土劇外宣翻譯,主要從具有地方特色或本土創(chuàng)作的地方戲劇、舞臺劇、影視劇等的劇本翻譯、宣傳資料翻譯和字幕翻譯的角度進行研究。本土劇的外宣翻譯有利于觀眾融入本土文化中,有利于譯語觀眾獲得愉悅的觀劇體驗,使本土劇在海外的有效傳播成為可能;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外來游客的舒適度和旅游的體驗感,推動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地方打造一張靚麗的文化旅游名片。
樂山本土劇是樂山人“記憶的背影”,是樂山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xiàn)了樂山悠久的歷史和文明。1988年6月樂山市首屆文化節(jié)開幕,《大佛傳奇》《采石大捷》《文字獄》《烏臺詩案》等本土劇上演,深受觀眾好評與喜愛。此后,樂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樂山本土文化發(fā)展。樂山方言喜劇電影《小城軼事之人怕出名豬怕壯》、現(xiàn)代川劇《神秘的大佛》、大型舞臺劇《海棠花開》《只有峨眉山》、網(wǎng)絡電影《瘋狂的大佛》等影視作品問世。同時,樂山市川劇團在對外文化交流中逐步取得成效,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演出模式。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充分展現(xiàn)了樂山的人文精神、悠久歷史、藝術品格和社會風貌。
本土劇包括川劇、舞臺劇、影視劇等形式。筆者主要從劇本翻譯、宣傳資料翻譯和字幕翻譯的角度進行本土劇外宣翻譯研究。當前對樂山本土劇的研究較少,這與樂山市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強國際傳播力的戰(zhàn)略目標不符,背離了“一帶一路”倡議。截至筆者撰稿時,以“樂山”“劇”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進行搜索,僅能搜索到14篇相關文章。對樂山本土劇外宣翻譯進行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
樂山本土劇語言的包容性極強,除文言詞語、古語詞、外來音譯詞外,容納、汲取了豐富的樂山本土方言,如同大雜燴一般,各種特色語言在此進行融合加工,而最為顯眼的就是方言[1]。
樂山方言的特點在于急促厚重。歷史上,四川各民族間語言交融,明清兩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使得當?shù)卣Z言環(huán)境極為復雜。另外,從地理環(huán)境看,四川省是我國地形復雜、河流山脈眾多的代表省份。當移民進入四川后,復雜的地形導致人們居住分布不均勻。四川方言正是經(jīng)過長期的競爭、整合、重組后得以形成的。樂山方言以底層的方式保留了較多古代巴蜀語言的特征,樂山話在整個四川方言系統(tǒng)中獨具魅力,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特點[2]。
樂山地處四川省西南部,常住少數(shù)民族41個,其中彝族、回族、苗族三個民族人口較多,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多民族的特征給樂山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3]。樂山的民俗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樂山人珍視的文化遺產(chǎn)。如藏歷年、羌歷年、彝族年、開齋節(jié)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銅河花燈、銅河號子、金錢板、變臉、抬工號子等民俗文化;夾江堂燈戲、犍為麒麟燈、彝族達體舞、銅河山歌、峨眉堂燈、羊皮鼓舞、蕎子舞等民間歌舞。這些民族民俗文化融入樂山本土劇中,尤其在民族音樂劇《美神·甘嫫阿妞》、堂燈戲《退彩禮》、夾江《紙鄉(xiāng)秧歌》中表現(xiàn)突出。
部分樂山本土劇有著濃郁的宗教文化。如本土影視劇《神秘的大佛》、川劇《天下一佛》《大佛·海通》、網(wǎng)絡電影《瘋狂的大佛》等。
樂山宗教文化資源豐富,宗教文化載體眾多。樂山宗教文化歷史久遠,周成王時峨眉道教興起,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傳入峨眉山,明清時期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先后傳入樂山。其中,佛教最具影響力。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唐代樂山佛教空前繁榮,樂山成為川西佛教文化帶和西南佛教文化帶的重要所在地。樂山現(xiàn)有宗教文化遺存200余處,已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102處。峨眉山是享譽全球的佛教圣地、國家5A級景區(qū)。峨眉山共計有26座寺廟,如報國寺、清音閣、萬年寺等,每年各種佛事活動不斷,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樂山市內星羅棋布的寺院保存著大量遠古文明的結晶,蘊含眾多神秘的佛教文化[4]。
傳播是信息的傳遞。傳播學的理論從20世紀末逐漸受到譯介的關注,并逐漸運用于翻譯研究中。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傳播學的“5W”模式,即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向誰傳播、傳播效果如何[5]。奈達在文章《語言文化與翻譯》中強調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和不可分割性[6]。文化翻譯學派領軍人物蘇姍·巴斯奈特也認為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文化的交流[7]。翻譯、語言和文化三者不可分割,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活動。
樂山本土劇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廣大勞動者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體現(xiàn)了樂山人民的生活風貌和精神文化。本土文化外宣翻譯時要注重對本土文化負載詞、本土語言、民族文化滲透等內容的翻譯,將其作為跨文化的傳播活動。本土劇翻譯是本土劇傳播的手段,本土劇翻譯的目的在于傳播。在翻譯傳播學模式中融入本土劇,可以獲得目的語讀者的認同,讓文化真正傳播出去。
“翻譯傳播學將傳播主體、信息、傳播受眾、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傳播學概念和范疇引入翻譯學領域,形成了翻譯研究的新參照系,并借此實現(xiàn)了對翻譯活動傳播本質屬性的新認識?!睆臉飞奖就羷⊥庑g的角度來說,就是譯者(Who)把樂山本土?。╓hat)用文字、語言等方式傳播給目的語受眾,使其明白并接受本土?。╓ith what effect)。
在翻譯傳播學視域下,譯者需要全面了解樂山本土劇的文字信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民俗文化含義,對源語本土劇文字進行解碼,并依據(jù)自身對源語文字及文化的理解,對所傳遞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取舍,然后用目的語對其進行轉換。轉換后的譯文借助媒介傳播給目的語讀者,使譯文得到理解和接受,產(chǎn)生文化認同,實現(xiàn)傳播目的。
本土劇外宣傳播過程中的譯者亦是傳播者,觀眾也是目的語讀者,譯者和觀眾之間的關系是傳播與被傳播的關系。翻譯傳播的客體就是本土劇劇目中涉及文字的部分,其中包括劇本、臺詞、本土文化元素的解讀說明等。本土劇傳播媒介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中介物和工具、訊息傳遞的渠道等。另外,譯文質量及被傳播者的接受度決定了本土劇翻譯傳播的效果。
1.“音譯+字幕”注釋,保留方言的原汁原味
方言的廣泛使用增加了本土劇的趣味性,使本土劇更加生動。有的方言甚至會反復出現(xiàn),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色文化內涵。針對這一類方言,可進行注釋,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方言、劇情及語言所表達的情感效果。
例如,樂山文化產(chǎn)業(yè)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及成都天音奇林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樂山拍攝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是典型的川味喜劇,其使用四川方言和普通話共同拍攝而成,方言的使用讓該劇目極具幽默感。其中“幺兒”這個詞反復出現(xiàn),電影的劇情也圍繞劇中主角沈一金及他的“幺兒”展開?!扮蹆骸痹陔娪白帜恢械挠⑽姆g為“Baby”?!癇aby”這個詞能表達“嬰兒、老幺、寶貝兒”的意思,確實能把“幺兒”的大部分意思展現(xiàn)出來,但方言中側重表達愛稱,可考慮在屏幕上方增加字幕注釋,說明“幺兒”的讀音和含義,并說明此稱呼常出現(xiàn)在川渝地區(qū)的方言里,表達長輩(不僅僅是父母)對子女或寵物的疼愛之情(The elders, not only parents, express the affection for children, pets,etc.)這樣目的語觀眾就能在觀影過程中對此方言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能充分理解社區(qū)工作人員要求沈一金和豬“幺兒”做親子鑒定的荒唐。
2.音譯再現(xiàn)民族風韻
民族特色常依附于民族語言得以呈現(xiàn)。以民族為背景的本土劇中常出現(xiàn)民族語言。譯文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能否再現(xiàn)這些語言中的民族風韻。民族語言有獨特的發(fā)音和內涵,一般情況下,音譯可再現(xiàn)讀音特色,夾注可再現(xiàn)語言內涵。但在故事性的劇目中無需進行夾注。
例如,“甘嫫阿妞”是我國明朝時期的一位歷史人物,生活在四川峨邊彝區(qū)甘家火史山山寨。她是一位絕色的彝族女性,在遭遇強權時寧死不屈。人們通過整理和挖掘以“甘嫫阿妞”為原型的民間故事和民間歌謠,創(chuàng)作了相應的民族音樂劇。在翻譯“甘嫫阿妞”時,需要考慮傳播過程中的媒介。在以音樂劇、影視劇為媒介的傳播過程中,除對“甘嫫阿妞”進行音譯外,無需再對其內涵進行夾注說明。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甘嫫阿妞對暴政和壓迫的反抗意識顯現(xiàn)出來。她剛烈不屈,用生命捍衛(wèi)了貞潔與尊嚴,對彝族人民影響較大。若在一開始就夾注說明,進行詳細解釋,難免會給觀眾以劇透之感,從而影響目的語觀眾的觀劇體驗。
3.字幕注釋傳達宗教意蘊
我國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英譯復雜且難度較大。樂山本土劇的創(chuàng)作受本地宗教文化影響較多,常含有宗教元素。在佛教圣地等旅游景點的紀錄片中,對宗教文化的談論往往比較深入,翻譯難度較大。在故事性劇目中,對宗教文化的翻譯可采取意譯加注釋的方法,在傳達宗教意蘊的同時,保證故事情節(jié)的流暢性。
例如,1981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在樂山拍攝的《神秘的大佛》。因年代久遠,該劇暫沒有官方的字幕翻譯。該劇以大佛為主線,在電影中出現(xiàn)了宗教文化中的佛教用語,尤其是人物司徒俊在了解峨眉山報國寺的圣積寺(圣積寺,古代名為慈福院),以及海能法師介紹樂山大佛時,使用的佛教語言最多。如“400多年前,紫銅鑄造的圣積寺銅塔,塔高兩丈一,共12層。塔的四周鑄刻著4700余尊佛像和華嚴經(jīng)的全文”這句話中,翻譯的難點應該是“圣積寺”和“華嚴經(jīng)”兩個佛教文化負載詞。在翻譯“圣積寺”時,結合它正好出現(xiàn)在司徒俊一邊登山一邊參觀峨眉山的途中這一情節(jié),可在字幕中加注,簡要說明圣積寺在峨眉山的具體位置——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處,為入山第一大寺(Shengji Temple,the ancient Tzu Fu courtyard.Located 2.5km to the south of Mount.Emei, it is the largest temple in the mountain)。再加上原文中對圣積寺的介紹,觀影者對圣積寺就會有比較詳盡的了解。
樂山本土劇融入了生動的方言、多彩的地方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以及濃郁的宗教文化。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其傳播的各種元素,譯者在充分了解原文本的基礎上,考慮傳播信息的特點、傳播媒介、傳播受眾特點等,可采用音譯、字幕注釋及“音譯+字幕”注釋的方式,以達到觀眾的預期觀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