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輝,杜 鑫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四川 南充 637000)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梗死,由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部缺血、缺氧引起,以中老年患者多見,男女比例1∶1[1,2]。腦出血轉化是缺血性腦卒中溶栓治療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血管壁缺血性損傷嚴重,組織區(qū)域血管失去支撐,出現(xiàn)梗死區(qū)域滲血,部分大面積腦梗死或者血壓異常高的患者可以出現(xiàn)血腫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威脅患者生命[3,4]。血清D-二聚體(D-D)屬特異性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可反映纖溶的激活與血栓形成[5]。膽紅素是人體正常代謝產物,由衰老破壞了紅細胞中血紅素轉化而來[6]。間接膽紅素(IBIL)又稱為非結合膽紅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氧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腦組織氧化應激損傷過程[7]。二者均對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有一定的提示意義。本研究探討IBIL和血清D-D水平在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神經內科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行溶栓治療的193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9,10]:急性發(fā)?。荒X部CT或MRI提示出現(xiàn)梗死病灶;局部或全身神經功能缺損(偏癱或構語障礙等);排除腦出血或非血管性病因;②年齡>18歲;③溶栓前頭部CT排除顱內出血,即圖像低密度影<1/3大腦半球。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②有精神類疾??;③因顱腦外傷所致的腦卒中;④臨床資料不全;⑤患者難以配合診斷治療。參考溶栓后腦出血轉化分類方法[8],并依據(jù)MRI結果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溶栓后腦出血轉化,將52例發(fā)生出血轉化患者作為轉化組,141例未發(fā)生出血轉化患者作為未轉化組。轉化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61.50±5.60)歲;未轉化組男76例,女65例,年齡(60.90±5.1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取患者溶栓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次日清晨的空腹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20 min,將血清置于-20 ℃冷庫保存待用。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D-D水平,檢驗方法:將D-D單抗包被于反應板,隨后將受檢血漿加入,依此加入酶標記的D-D抗體和底物顯色,隨后記錄檢測結果,試劑盒購自上海雅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IS-20)使用酶法測定IBIL、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用標準液定標后,加入測定試劑與血清/標準液混合,讀取吸光度,計算膽紅素濃度。試劑盒購自上海原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IS-20)酶法測定兩組溶栓前與溶栓后6 (T1)、12 (T2)、24 h(T3)血清纖維蛋白原水平。
1.3 腦損傷嚴重程度評價于溶栓前與溶栓后48 h根據(jù)卒中量表(NIHSS)[11]評定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該量表圍繞患者肢體功能、感覺等11個維度設計,滿分為42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腦損傷程度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LSD-t檢驗或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采用ROC曲線分析血清膽紅素、D-D及其聯(lián)合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效能;D-D、膽紅素水平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D-D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D-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轉化組血清D-D水平為(3.01±0.30)mg/L,未轉化組為(2.23±0.22)mg/L,轉化組血清D-D水平高于未轉化組(t=19.707,P<0.05)。
2.2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治療后轉化組血清TBIL、IBIL水平高于未轉化組(P<0.05);兩組血清D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 (μmol/L)
2.3 兩組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兩組入院時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未轉化組T1、T2、T3時纖維蛋白原指標水平均高于轉化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 (g/L)
2.4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兩組入院時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轉化組入院48 h后NIHSS評分高于入院時(P<0.05),未轉化組入院48 h后NIHSS評分與入院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轉化組入院48 h后NIHSS評分高于未轉化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時、入院48 h NIHSS評分比較 (分)
2.5 血清IBIL、D-D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D-D、IBIL均與NIHSS評分呈正相關(r分別為0.584、0.447,P<0.05)。
2.6 D-D、IBIL水平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效能分析D-D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敏感度及特異度略優(yōu)于IBIL,但兩者聯(lián)合可提高預測的特異度(P<0.05)。見表4、圖1。
表4 D-D、IBIL水平及二者聯(lián)合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效能分析
圖1 D-D、IBIL水平及二者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的ROC曲線
腦出血轉化是指疾病導致缺血區(qū)域血管破損,血流重新恢復灌注,導致梗死組織區(qū)域滲血[12,13]。腦出血轉化可發(fā)生于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與未發(fā)生出血轉化的腦卒中患者相比,有出血轉化的患者病情更重,治療的難度更大,預后更差,將來遺留的后遺癥也更多[14]。血清D-D屬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主要來源于纖維蛋白,由纖維蛋白經過活化水解后產生,機體出現(xiàn)纖溶亢進或當處于高凝狀態(tài)時,血清D-D水平會增高。IBIL是不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的膽紅素,主要與各種溶血疾病相關,當血細胞大量被破壞時,含量升高。
本研究中轉化組的血清D-D水平檢測高于未轉化組;治療后與未轉化組相比,轉化組血清TBIL、IBIL水平較高;且溶栓后6、12、24 h纖維蛋白原指標水平高于未轉化組,說明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后,機體內血清D-D、總膽紅素、IBIL水平增高。考慮原因為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參與凝血及止血過程的纖維蛋白原降低,人體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產生大量D-D,紅細胞大量破壞,超出肝臟處理能力后,血液中的IBIL升高,血管承受支撐力下降,血管破損,血液滲漏,易造成腦出血轉化。
本研究顯示,入院48小時后轉化組的NIHSS評分高于未轉化組;血清IBIL、D-D水平與NIHSS評分呈正相關。說明患者血清D-D和IBIL與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存在緊密聯(lián)系,且與患者腦損傷程度有關。分析原因為NIHSS評分較高的患者常伴有肢體不協(xié)調、吞咽困難、容易誤吸,患者全身應激反應嚴重,刺激全身血管收縮,血流運行不暢,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被誘發(fā),纖維蛋白與蛋白原被分解,產生大量D-D,易引起血管損傷,灌注出血血液流入組織,紅細胞進入組織后裂解,導致IBIL上升,增加腦出血轉化風險。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D-D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敏感度及特異度略優(yōu)于IBIL,二者聯(lián)合可提高預測的特異度,說明血清D-D和IBIL對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有重要價值,且單獨預測中D-D效能更高,聯(lián)合診斷則可提高特異度。分析原因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溶栓后有一定的栓子脫落風險,若栓子脫落至小血管,則可能加重血栓形成,使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激活,促使纖維蛋白降解,釋放大量D-D進入血液,D-D水平持續(xù)上升。高水平D-D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活機體凝血和纖溶活性,可靈敏的反應機體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是否被激活[15]。而血栓的形成主要因局部血液的滯留,機體凝血過程激活,致使凝塊或血栓形成。另一方面,D-D主要由纖維蛋白經過活化水解后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斷纖維蛋白是否形成。作為血栓的主要成分,纖維蛋白能夠吸附纖溶酶原及其激活物,血栓形成后,纖溶酶原活性被激活,導致大量纖溶酶形成,纖維蛋白原及血漿凝血因子發(fā)生降解,血栓發(fā)生溶解液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溶栓后腦出血轉化發(fā)生風險。而當機體中有血栓形成、溶解發(fā)生,腦組織反復損傷,大量紅細胞由于環(huán)境變化,不耐受而破裂,進而釋放大量IBIL。即當機體血清D-D和IBIL水平發(fā)生大的波動,可預測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后腦出血轉化。
綜上,血清D-D和TBIL、IBIL、纖維蛋白原水平與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腦出血轉化存在緊密聯(lián)系,且與患者腦損傷程度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對缺血性腦卒中溶栓后出現(xiàn)腦出血轉化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便于臨床初步判斷患者出現(xiàn)腦出血轉化風險,故臨床應更加關注患者血清IBIL及D-D水平,但因本研究轉化組樣本量較少,需后期設計更加嚴謹?shù)难芯糠桨讣皵U大樣本量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