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冰,楊 柳,張 磊,張良金,王 帆
(1.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襄陽 441000;2湖北省襄陽市結核病防治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約占全部腦卒中發(fā)病的60%~80%,起病迅速,發(fā)病前多無明顯征兆,具有高死亡率、致殘率等特征[1]。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多采用靜脈溶栓治療,具有一定療效,可快速開通阻塞血管,恢復缺血區(qū)域的血液供應。但據相關報道顯示,15%左右患者經溶栓治療1 d后會再次出現(xiàn)癱瘓[2]。因此,臨床需重視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治療后的干預。替羅非班屬于一種血小板受體抗結劑,通過拮抗血小板受體,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3]。本研究通過收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資料,就缺血性腦卒中經尿激酶靜脈溶栓后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對患者療效、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變化及安全性的影響進行了觀察,以期為臨床靜脈溶栓治療提供更多依據。
1.1 一般資料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襄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54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②臨床病歷資料齊全;③發(fā)病的時間不超過7 d;④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史。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②近3個月內服用過多巴胺類、抗癲癇類或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③不配合檢查或中途退出者;④伴進展性、致死性疾病者。按不同治療手段分為單一組與聯(lián)合組。單一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齡41~73歲[(66.34±6.53)歲];聯(lián)合組79例,男49例,女30例,年齡42~73歲[(67.35±7.1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單一組給予單純尿激酶靜脈溶栓:尿激酶(山東北大高科華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115)100萬IU+10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于30 min滴完。治療后24 h給予阿司匹林(沈陽澳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305)、硫酸氫氯吡格雷(惠州信立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41)抗血小板治療。聯(lián)合組給予尿激酶靜脈溶栓后聯(lián)合替羅非班(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440)治療:尿激酶靜脈溶栓同對照組,替羅非班先以0.4 μg/(kg·min)靜脈滴注30 min,隨后滴注速率改為0.1 μg/(kg·min)。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周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治療效果[5]:顯效為患者腦組織損傷明顯減輕,腦動脈再通,肢體、語言功能恢復接近正常;有效為患者腦組織損傷減輕,腦動脈再通,肢體、語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腦組織損傷、語言、肢體功能無改善或加重,腦動脈堵塞??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5 ml外周靜脈血,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80 ℃保持。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寬度(PDW);免疫比濁法檢測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粘附率(PAdT)。試劑盒均由武漢中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③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估,共計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好。神經功能采用NIHSS量表評估,共計42分,分數(shù)高則表示神經功能越差。④安全性:比較兩組腦出血、牙齦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12.122,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比較治療后,兩組PDW、PAgT、PAdT均較治療前降低,PCT較治療前增高,且聯(lián)合組上述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程度均大于單一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比較
2.3 兩組Barthel指數(shù)及NIHSS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Barthel指數(shù)較治療前增高,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Barthel指數(shù)高于單一組,NIHSS評分低于單一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Barthel指數(shù)及NIHSS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n(%)]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異常誘發(fā)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從而發(fā)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6]。如何改善腦組織血管、抑制血栓蔓延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重點。靜脈溶栓、抗凝等是臨床目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手段,其中溶栓被公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7]。但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靜脈溶栓治療后,會出現(xiàn)機體纖溶酶降低、凝血酶活性增高,會增加新血栓形成的風險[8]。故溶栓之后給予有效干預十分重要。
既往研究已證實,血小板粘附、活化等于血栓誘導的缺血性腦卒中存在緊密聯(lián)系,活化的血小板可參與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失的發(fā)生、發(fā)展[9,10]。替羅非班屬于非肽類血小板膜糖蛋白受體,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部血流灌注情況,保護腦組織及神經元[11,12]。Dannenberg等[13]發(fā)現(xiàn),替羅非班治療急性進展性腦卒中的總有效率可達85%,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本研究中,與單一組相比,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更高,且治療后arthel指數(shù)、NIHS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單一組。說明經尿激酶靜脈溶栓后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效果更佳,可促進腦動脈再通,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語言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推測其原因可能與替羅非班刺激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從而促進損傷組織修復等有關[14]。
血小板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被激活劑活化,導致血小板結合電位暴露并與纖維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等結合增強,最終導致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15]。國內外已有研究指出,溶栓治療后患者病情加重、血栓形成與患者血小板活化、血管內皮因子異常改變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16,17]。亦有研究證實,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8]。替羅非班是非肽類血小板膜糖蛋白受體,能阻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Ⅲa與纖維蛋白原結合,進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交聯(lián)。血小板聚集率、黏附率均是臨床反映血小板活化的常用指標,PCT則可反映血小板數(shù)量、體積,PDW主要指示血小板體積的均一性[19]。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兩組PDW、PAgT、PAdT均較前降低,PCT則明顯增高,但聯(lián)合組改善效果更佳。說明靜脈溶栓治療后給予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替羅非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其血小板功能。有研究指出,替羅非班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血事件風險增加[20]。但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尚未觀察到明顯出血風險增加,具有一定安全性??紤]其原因可能與納入患者未合并白質疏松等嚴重血管病變、藥物劑量小、療程短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經尿激酶靜脈溶栓后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血小板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