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輝
(遼寧省喀左縣林業(yè)種苗管理站,遼寧朝陽 122300)
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良好的中藥材,屬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圓柱形的根莖深埋在土壤中,橫切面顏色為鮮黃色。黃芪有黃酮類、多糖、皂苷等多種活性成分,根干燥后可入藥,性甘、溫,歸肺、脾、肝、腎經,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利尿、降壓、抗菌等均有一定的功效,還可以使冠狀動脈擴張,改善心肌供血狀況,使細胞的衰老趨勢得到緩解[1]。除此之外,黃芪的食用價值極高,備受消費者青睞[2]。
我國野生黃芪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qū),由于其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長期以來被大量采挖,再加上其自身繁殖能力差,野生資源數量急劇減少。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對黃芪的人工栽培進行了研究,不斷改進育苗、栽培技術等,但是一直存在管理模式粗放等問題,較大程度上制約了黃芪藥材的優(yōu)質豐產,因此需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探索適合的黃芪人工豐產栽培技術。
黃芪一般高0.5~1.5 m,有著筆直的根部,表面顏色為淡棕色,可以分枝。莖直立生長,莖葉有較多分枝,開花的時間在夏季,一般在6—7月和8—11月結果。復葉羽狀,奇數,互生,有12~18對橢圓或者廣橢圓狀的小葉,下面被1層柔毛。托葉的形狀披針形,具有腋生的總狀花序,花萼上有1層短柔毛密集分布,花冠的顏色為黃色,子房有長柄,莢果表面沒有毛,形狀為半卵圓,膜質[1]。
黃芪適合生長的區(qū)域要求海拔較高,喜陽,忌土壤積水,耐旱,土壤pH 6.5~7.5的灌木叢、山坡草地上長勢較好,易積水、貧瘠土壤上黃芪難生長[2]。黃芪可耐受的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8℃、-40℃。在排水效果好、疏松、肥力水平高的沙壤土上生長最好,尤其是腐殖質含量豐富的地塊,鹽堿地、黏土上不適合種植黃芪[3]。
黃芪種子的采集可選擇生長3年的植株進行留種,開花前后選優(yōu)除雜2次,以每年的9月上中旬采種為好,采摘的標準為黃芪的種莢表面顏色稍見轉黃。作為豆科植物,黃芪種子成熟的時間不同,采收可分批進行。用于種植的種子要求表面顏色灰褐色或者暗棕色,純度、發(fā)芽率分別超過98%、60%,未發(fā)生病蟲損傷,表面沒有破損,籽粒飽滿。種植采收結束后去除其中的雜物、癟粒等置于通風好、陰涼處保存[4]。
黃芪的根系在土壤中埋入較深,因此為了實現高產、提高品質,應選擇適合的土壤。在較為黏重、易積水的土壤上,黃芪根系的生長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如果在過沙的土壤上,則黃芪根部會出現木質化程度過高等情況,建議在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的沙質土林地上種植。如果栽植林地為平原區(qū)域,則建議選擇較高地勢栽植,如果栽植地為山區(qū),則建議選擇滲水能力好、肥沃的林地栽植。黃芪還可以在林下栽植,可選擇郁閉度低于0.3、土層厚度超過25 cm、坡向朝陽的疏林地栽植[4]。
黃芪的根系發(fā)達,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因此需要提前整理土壤[5]。整地的時間可在秋季土壤封凍之前進行。先將地塊表面的小灌木等清除,挖坑深25~45 cm,清除坑內的樹根、雜草、石塊等,并將大塊的土壤敲碎,保持土壤處于平整、疏松的狀態(tài),利于黃芪種子的萌發(fā)、根系的下扎[5]。結合地塊的實際情況做規(guī)格不同的壟或者畦床,壟高要求≥25 cm,間距≥500 cm,畦高、寬分別以20 cm、1~1.5m為好。整地的同時施入基肥,可選擇廄肥、土雜肥,也可選擇磷酸二銨等施入,具體可結合土壤養(yǎng)分的實際情況確定。施肥結束后及時消毒,以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為黃芪健壯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6]。
種子精選后,播種前需要進行催芽。如果種子發(fā)育正常,可選擇浸泡沸水的方式進行催芽,將種子浸泡在剛燒開的沸水中,經過1 min左右的攪拌后逐漸加入冷水、調整溫度在40℃左右,之后保持2~4 h即可撈出膨脹的種子;有的種子未膨脹可再次浸泡在40℃~50℃水中,一直到其膨脹后即可撈出;之后在撈出的種子上方加上覆蓋物,12 h后種子萌動后備播。如果種子過于硬實、老熟,則可先將精選的種子浸泡在濃硫酸(70%~80%)中,3~5 min后撈出快速用清水沖洗30 min,可對過于硬實的種皮起到破壞作用,通過此種方法,黃芪的萌發(fā)率可超過90%。種子處理后要盡快播種,一般經過2~3 d即可萌芽,如果不能及時播種則需要晾干[6]。
2.5.1直播。黃芪種子萌發(fā)的最適合溫度在14℃~15℃。直播有2種方法,分別為穴播、條播。穴播先將穴開好,規(guī)格為(25~35)cm×(25~35)cm,播種量為每穴3~7粒,約15 kg/hm2,之后覆蓋一層1.5~2.0 cm厚的土并鎮(zhèn)壓;條播先在畦面橫向開溝,行距、溝深分別為30~50 cm、3~5 cm,均勻播入提前處理好的黃芪種子,播幅控制在10 cm左右,折合播種量在19.5 kg/hm2,之后覆蓋厚1.5~2.0 cm的土并鎮(zhèn)壓[8]。
2.5.2育苗栽植。黃芪育苗栽植的時間分別在春季、秋季,春季栽植的時間適合在5月上中旬,秋季栽植適合在土壤封凍之前的10月中下旬。要求選擇健壯、沒有損傷的黃芪幼苗進行移栽,挖苗時要求不要對根系產生損傷。如果苗木來源于自繁,可選擇秋季移栽,如果從外地調入幼苗,則以春季進行移栽為好,成活率更高[1]。栽植期間注意密度合理,結合土壤的肥力情況控制移栽的密度。如果選擇壟栽方式,則株行距分別以10~20 cm、60~100 cm為好,如果選擇畦栽方式,則株行距分別以25 cm、25~30 cm為好[8]。栽植結束后覆蓋1層厚3~5 cm的土,并灌水1次,要求灌透、灌足[5]。
2.6.1間苗和定苗。當黃芪苗的高度在4~5 cm時結合幼苗長勢做好間苗、補苗。當苗高約為10 cm時即可結合苗實際距離進行定苗,以確保黃芪苗生長期間的空間、光照充足,實現優(yōu)質豐產[5]。
2.6.2運籌肥水。為了實現黃芪的優(yōu)質、豐產,需要加強施肥、水分管理[9]。黃芪幼苗階段需水量大,因此移栽后要結合土壤實際墑情做好灌溉,以免水分不足影響到黃芪的生長。灌溉時要控制灌溉量適宜,均勻澆灌,以促進黃芪的均勻生長。定苗結束后一般不需要進行灌溉,地面保持干燥狀態(tài)即可,為黃芪根系的充分下扎創(chuàng)造條件。黃芪幼苗期間如果遇到降雨,根系易腐爛,要及時排水,避免對幼苗產生影響。黃芪進入蕾期后,結合土壤肥力適當施入硫酸鉀作為追肥[9]。
2.6.3打頂。黃芪根部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為了將根部的藥用價值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需要對地上部分的生長進行控制,減少地上部分爭奪養(yǎng)分,確保養(yǎng)分更多供應給根部,因此需要進行打頂,建議在6—7月進行為好,以促進根部的生長發(fā)育[10]。
2.6.4中耕除草。為了使土壤的透氣性、疏松度得到改善,需要在黃芪地開展中耕除草。當黃芪苗的高度在6~8 cm時進行化學除草,避免與黃芪過多爭奪養(yǎng)分、水分。黃芪生長進入到后期時進行人工除草,在確保產量的同時避免藥劑對黃芪的品質產生不利的影響。
黃芪生長過程中常發(fā)的病蟲害可很大程度上影響黃芪的產量及品質,應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以免導致較大的經濟損失,防治上提前做好預防,重視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時進行藥劑防治[10]。
2.7.1農業(yè)防治。農業(yè)防治,即采取農業(yè)操作管理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或者蔓延、減少危害。一是合理進行連作或者套種。黃芪的種植要避免與豆科作物進行套種、連作,如紫云英、大豆、豌豆等,也不可在同一地塊上進行黃芪的連作,以減少病原菌的大量積累;二是加強栽培管理。黃芪的栽植中控制密度合理,以確保田間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效果;三是深翻土壤,黃芪收獲后對土壤進行深翻,深度控制在約30 cm,以對土壤充分暴曬,將其中的病蟲害充分殺死,翻地期間將土壤內的病株、殘根、雜草根等清除,降低病原菌及蟲害侵染的幾率;四是灌溉,通過在幼蟲成蛹階段進行灌溉,可將初化蛹殺死,降低土壤內蟲口基數,減少蟲害的發(fā)生[11]。
2.7.2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類型主要有3類: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對林間的有益鳥類加大保護力度,利用其捕食作物將害蟲的數量控制在安全范圍內;還可在田間應用昆蟲性信息素,以對昆蟲的交配起到干擾作用、降低產卵量,對后代蟲口基數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還可用150億孢子/g的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等微生物農藥進行噴施。除此之外,還可在黃芪田間地面上1.2 m處放置誘捕器,以誘捕害蟲[6]。
2.7.3藥劑防治。黃芪生長中以根腐病、食心蟲、白粉病等常見,可結合發(fā)生程度針對性防治[7]。①白粉病的防治,主要對黃芪的莢果產生危害,導致葉片枯萎、死亡,最終脫落,每年白粉病高發(fā)期集中在7月左右,在其剛發(fā)生時可選擇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進行防治,進入大量發(fā)生期后可適當增加噴藥次數,每6 d左右噴1次。②根腐病的防治,根腐病發(fā)生為害主要在7—8月,尤其是遇到雨水多、溫度高的年份,發(fā)生后可導致黃芪葉片枯萎、脫落,影響黃芪的生長,最終根系出現腐爛。應及時關注田間積水,雨后做好排水,防治藥劑選擇甲基托布津進行灌根,防效較好。③食心蟲的防治,防治藥劑可選擇敵百蟲,每周噴1次,連續(xù)噴3~4次,即可取得顯著的防效。
2.8.1根部采收及加工。黃芪根部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根部的采收要注意,避免將主根挖斷,導致經濟效益降低。采收黃芪的根部時,先將土挖松,人工拔出根部,并將上方附著的泥土去除,置于陽光下暴曬,當曬制6~7成干時成捆扎起來晾曬至全干,之后即可儲藏在干燥、透風效果好的地方。若黃芪為大面積種植,則采收的方式建議推廣機械化,切記做好根部的保護,不可損傷根部,確保黃芪根部的品質。
2.8.2種子采收及貯藏。當黃芪種子進入到成熟階段后及時進行收獲,并置于陽光下晾曬,避免出現發(fā)霉等。曬干后將種子用干凈的布袋裝起來保存在干燥、有較好通風效果的室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黃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8]。在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規(guī)?;斯しN植成為黃芪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需要加強種植管理,推廣規(guī)范化、集約化的管理,不斷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面的探索,為黃芪的高產優(yōu)質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