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岳松
(浙江省寧海縣城中小學)
打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你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滲透在許多文章的字里行間,尤其是古典詩文。小學中高段以后的古詩教學,借助古詩之間的整合對比,洞察作者借助意象傳遞情感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在古詩對比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詩人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態(tài)度等多個維度去辨析鑒賞,讓學生感知鮮明的畫面,體會幽遠的詩境,感悟濃郁的詩情。
學習古詩,不僅僅是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體會古詩豐富的內涵,這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潛心會詩,體悟表達,在感知意象中領悟詩歌意蘊。因此,我們可以從詩歌的主題、表達的情感、詩人的風格等多個方面進行整合對比。同樣生活在南宋王朝的詩人,陸游對國家危難、山河破碎時抒發(fā)的愛國之情是深沉真切的?!八廊ピf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一位臨終前的老人,心里惦掛著的依然是國家統(tǒng)一。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一直希望收復中原,即使遭受挫折,也從未改變初衷,最后的希望也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而詩人林升看到的是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偷安、醉生夢死,因而他感到失望、悲憤,才會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強烈拷問。整合對比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首古詩的意蘊比單獨一首更加豐厚,讀之能夠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系,達成新的建構。
統(tǒng)編版教材中古詩編排往往是采用“古詩兩首”或“古詩三首”的形式,幾首古詩同時出現(xiàn),在詩歌主題、表現(xiàn)形式或背景等有著相同之處。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陸游的《示兒》和林升的《題臨安邸》,它們和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濃濃愛國情”緊密相扣。如果單獨教學,學生依托一首詩的文本內容,可能不能很好地運用相同的背景資料更加深入地體會本組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整合對比后才能更好地落實學習本組古詩的目標,找到一條很好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途徑。
要讓學生讀懂、讀透古詩詞,除了借助注釋,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示兒》和《題臨安邸》對于學生來說,很多詩句的意思可以借助共同的資料來進行填補,如:“不見九州同”是怎么回事?“北定中原”指的是什么?“杭州”和“汴州”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同一類古詩時,自然而然地會發(fā)現(xiàn)共同的學習方法,這樣也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也適應統(tǒng)編教材古詩文占據(jù)教材容量的比重加大的學習需求,能很好地營造古詩教學的整體情境,為學生更好地吸收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找到途徑。
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選編了陸游的《示兒》、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前兩首整合對比教學非常適合,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寫下一些思考。
詩歌是由一個個意象組成的,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擁有無比廣闊的想象空間。各種意象疊加起來,在彼此的互相作用下產(chǎn)生出思維的留白?!妒緝骸泛汀额}臨安邸》兩首古詩,從詩題中,學生就能讀出寫作的對象不同,一首是給兒子看的,一首是寫在旅館墻壁上讓所有人看的。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關注詩題,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不同。同時《示兒》一詩中,“死去”“萬事空”“家祭”等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詩人仍惦念祖國未統(tǒng)一的感人畫面。而教學《題臨安邸》則應抓住“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暖風”“游人醉”等詞,讓學生想象杭州西湖的美景和達官貴人紙醉情迷的生活場景,進而讓學生明白古詩中的這些意象包含著詩人特殊的情感,有它獨特的人文內涵。
古詩畢竟是一種以情感表達為主的文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不是理解它,而是體驗它,走進詩人豐富的情思之中。
學習《示兒》和《題臨安邸》兩首古詩時,學生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分析哪個詞最能表現(xiàn)詩人的情感?!妒緝骸分械囊粋€“悲”字,抒發(fā)了詩人臨終都不見王師北定中原的無限悲哀。陸游一生愛國抗金,留下了許多愛國詩篇。而《題臨安邸》中,學生不僅僅體會到悲,其中一句反問“西湖歌舞幾時休”,更讓我們感受到林升心中的悲憤,憤怒大于悲哀,是對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茍且偷生的直接諷刺。
對比賞讀之下,教師通過抓住詩眼進行追問、體會、想象詩人的“悲”和“憤”,帶領學生走進詩歌想要表達的深厚情感之中。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也懂得了走入詩歌意境的方法。
古詩文是語文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其中富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閱讀學習目標(語文要素之一)就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資料”是準確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主題的一種重要方法。《示兒》和《題臨安邸》寫的都是詩人在國土淪喪、內憂外患之際的悲憤之情和對收復失地、重振國威的強烈渴望。因此將兩首詩整合在一起,對實現(xiàn)“結合資料,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這一目標有相同的作用。
在教學兩首古詩時,筆者引進北宋滅亡,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文字資料,同時插入兩幅北宋和南宋的地理分布圖進行教學,學生真切感受到兩位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在詩歌拓展部分,筆者選取南宋詩人岳飛的事跡,以及岳飛、辛棄疾、文天祥的愛國詩句。這樣的整合對比,能讓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兩位詩人寫詩的深刻原因和情感基調。學生從這些資料中有所發(fā)現(xiàn)、體悟,有助于真正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助于更好地達成詩歌教學的目標。
從本單元的內容編排上可以看出,《古詩三首》中陸游的《示兒》、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都是圍繞單元人文主題“濃濃愛國情”,但每篇詩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具體的內容材料各不相同。深入的閱讀理解需要依托文本內容和表達本身,通過整合對比,學生才能與詩歌情感產(chǎn)生共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第三學段古詩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音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 篇(段)。因此在高年段古詩詞的教學中,尤其是運用整合對比的策略時,教師在視角、內容、方式和策略的選擇上要精心安排,引導學生通過整合對比的方式發(fā)現(xiàn)詩歌的畫面、情感的異同,關注詩歌的意境之美和內涵深意。這樣的古詩教學才會有新意,有發(fā)現(xiàn),有收獲。
整合的兩首古詩同屬于愛國詩,都是七言絕句,有著共同的文體特點,整合對比后有許多教學亮點。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整合對比的策略,找到學生深度學習的契合點,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示兒》和《題臨安邸》時,我主要抓住了兩個重要的對比點:第一,同是愛國詩,你發(fā)現(xiàn)了詩人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嗎?這種情感上的細微變化,能夠引發(fā)學生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資料和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去細細品讀詩歌的韻味。在“悲”和“憤”的對比中我們看到了詩人情感的不同。第二,詩歌的讀者對象不同。這兩首詩的詩題很有特點,《示兒》就是給兒子看,在教學時我引入了“示”的字理演變,讓學生明白“示”就是“呈現(xiàn)”的意思,這是一首詩人臨終遺囑詩?!额}臨安邸》中的“題”就是“書寫”的意思,古人寫過很多題壁詩,我借機補充《題西林壁》《題李凝幽居》《題都城南莊》等,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
整合對比的初衷是發(fā)現(xiàn)同類題材、相似表達的詩歌在教學中的相同之處,一首詩的教學可能會單薄無力,而兩首詩或一組詩則能彼此印證、相互支撐,形成巨大的教學合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廣闊的體悟空間。同時,我們也要避免拓展過度,主次不分,從而給學生造成更大的學習壓力?!妒緝骸泛汀额}臨安邸》這兩首古詩的題材類型、難易程度、經(jīng)典程度是相似的,教學時拓展的其他愛國詩句也是對兩首古詩很好的補充。這樣的整合對比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思維的提升,方法的習得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內在的認知動力,讓古詩的學習更加科學,更加生動。
綜上所述,整合對比在古詩教學中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據(jù)現(xiàn)階段古詩文教學的不足和疏漏,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有清晰的目標意識,發(fā)現(xiàn)整合對比的切入點,以大量的古詩積淀為支撐,靈活運用各種策略,為古詩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