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楠
在推進學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受到了教育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擺脫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束縛,教師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立足創(chuàng)造性教學策略的改進要求,在指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的難度系數(shù)相對較高,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策略,以合唱教學為基礎,進一步凸顯教育教學的育人作用及優(yōu)勢,保障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
近年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就業(yè)率非常高,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同時也為很多幼兒園和早教機構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優(yōu)秀教育人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種類非常多,教學目標也格外注重對學生藝術領域的技能和素質的培養(yǎng)。合唱作為一種群體歌唱表演藝術,高度重視和聲美,要求演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達到和諧、均衡、協(xié)調、統(tǒng)一。在全面創(chuàng)新集體教學的過程中,合唱教學發(fā)展迅速,這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以合唱教學效率的提升為基礎,鼓勵學生自主鑒賞,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改革工作比較復雜,教師需要以合唱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找準合唱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在鼓勵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動性,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學生有所收獲和成長。
在新的時代和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學前音樂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合唱在幼兒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意識提升、人文精神強化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中,以音樂和美術為代表的學科內涵建設和教學改革被提上日程,教育教學比重有了明顯的提升,社會各界也開始意識到音樂對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這一課程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教師需要站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對不同階段音樂課程的教學元素進行分析和研究,并著眼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進一步調整及改進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癥下藥”。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及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給予學生更多感知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機會,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合唱教學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這種課堂授課和表演形式對促進音樂教學的發(fā)展及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作用顯著,有助于放松學生的身心,讓學生獲得更多美的音樂體驗。教師需要利用明快的音樂節(jié)奏、積極向上的音樂風格,不斷凈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自主感知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審美觀。
從微觀的角度上來看,合唱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集體主義意識及互助協(xié)作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自律意識,積極學習音樂知識,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音樂教師一方面要注重教學思路的調整及改進,另一方面要意識到合唱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利用多元化的合唱教學形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要以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服務來指導學生、鼓勵學生,彰顯音樂教學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
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的基礎性比較明顯,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一方面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和主動向上;另一方面需要抓住合唱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全面打造高效課堂和生動課堂,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及認知。但是從目前來看,在落實合唱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出現(xiàn)了思想和認知上的偏差,導致教學質量不夠理想。
首先,教師仍然按照體驗式的教學模式開展合唱教學,即帶領學生對一首歌曲進行反復演唱,教學形式比較單調,導致學生缺乏能動性,整個課堂非??菰锛胺ξ?。
其次,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自主演唱,往往將學生的歌唱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忽視對音樂知識的有效傳授。這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及全面,同時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難以真正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最后,教師沒有著眼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積極調整教育教學策略和思路,導致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及利用率較低。部分教師直接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意見進行分析及研究,最終導致課堂教學偏離主干道。
為了確保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關注合唱教學的有效落實及全面實施,掌握恰當可行的教育教學策略及技巧,加深學生對合唱教學的理解及認知,進一步突出合唱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
教師需要積極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著眼于教育教學的現(xiàn)實條件,以多維度教學為基礎,全面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在開展合唱教學之前,教師需要以簡單訓練為基礎,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通過熱身活動來幫助學生打開喉嚨,這有助于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則需要注重對不同聲部發(fā)聲技巧的有效傳授,通過教學策略的有效改進,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避免學生出現(xiàn)畏難情緒;盡量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及熟悉的歌曲來指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此來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保障學生能夠產生由內而外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真正打造高效課堂,彰顯合唱教學的育人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因此,其要樹立榜樣,堅持激勵教育,進一步增強師生互動,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音樂合唱的過程中,由于很多學生對音程和音準的把握不夠準確,教師需要以糾正發(fā)音為基礎,積極指導學生自主合唱,為學生的準確發(fā)音做好鋪墊。教師可以著眼于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進一步調整教學思路和手段,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此外,教師需要以音樂節(jié)奏和音準的把握為基礎,利用鋼琴來輔助學生合唱,同時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識,最終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xiàn)個人學習能力及水平的綜合提升。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對此,教師需要以演唱技巧的有效傳授為基礎,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唱教學中,同聲部之間的合作最為關鍵,這有助于實現(xiàn)聲音的統(tǒng)一性及和諧性,確保歌曲的完美演繹。教師需要綜合利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技巧,保障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及方式,同時關注對學生錯誤訓練的有效糾正,逐步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鼓勵學生自由分析、大膽想象。課堂合唱教學比較復雜,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端正育人態(tài)度,積極利用線索效應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合唱教學指導服務,加深學生對不同經典歌曲的理解及認知,確保學生真正意識到音樂合唱的樂趣及價值,進而全身心投入其中。
合唱教學是一門綜合性音樂活動,講究師生的互動性、聲部的平衡性、聲音的協(xié)調性、音色的對比性及隊員的集體配合意識。集體配合意識是合唱教學中的核心要素,教師要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配合意識,關注每一位學生,做到真正與學生“在一起”。比如,在練習聲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集體配合意識建立后聲音產生的變化,這就要求各個聲部要一起行動,避免各聲部單獨行動、各唱各音、自說自話。另外,學生還可以采用閉眼練習,效果也比較明顯。
合作意識與集體配合意識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里重點講不同點。與集體配合意識相比,合作意識更強調主動性和配合度。在無伴奏合唱作品中,集體音高稍高一點或稍低一點都屬于正常。而在實際演唱中,往往是低聲部的合作意識高于其他聲部,并以其他聲部為參照練習,這就要求高聲部要有合作意識,在演唱中要聽得見低聲部的聲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聲部的平衡;在聲音和聲部訓練中,合唱者可以采用和聲連接的方式練習聲部,使聲部和諧、平衡。合唱追求和聲的共振性,追求和音的合作與配合作用,每個聲部都要主動與其他聲部合作完成和音的共振,達到標準的振動赫茲,其中每個音允許有4 個赫茲的偏差。
一是要培養(yǎng)聲音的方向意識。每位教師對聲音方向的理解不一樣,有的要求在眼前,有的要求在頭頂,有的要求在斜上方。筆者認為聲音應保持在上方,要求聲音向上是較容易理解和統(tǒng)一的。二是聲音流動的意識。一首作品的演唱總是在流動和行進中完成的。一般來說,聲音的色彩、力度等都保持一致,就會給人一種死板、生硬的感覺。如果加上流動性,情感就會更豐富,聲音就會顯得有規(guī)律。需要注意的是,聲音的流動方向與聲音位置的方向應保持一致,統(tǒng)一往上,這樣的聲音就會給音樂帶來活力和感染力。三是音量控制的意識。部分教師將音量的大小用“強”和“弱”來表示,筆者認為,這樣的表述缺乏精確度,應該換為“響”和“輕”較為準確,“強”不等于“響”,“弱”不等于“輕”。音量的大小與強弱無必然聯(lián)系,音量大時,往往是向外的、用力的,這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收著唱;唱輕柔的聲音時,往往是向內的、向下的,教師應要求學生放開唱。合唱的聲音要做到“輕而不虛、強而不炸”。四是音高的意識。唱高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向下唱;唱低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向上唱;做到“高音不偏高,低音不偏低,氣息沉下來,位置掛得住”,集中的聲音往往有聚攏感。五是速度的意識。歌唱的速度最主要的是穩(wěn)定,不論快還是慢,都要保持穩(wěn)定。而在實際訓練中,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速度不穩(wěn)的情況,慢速的歌曲會越唱越慢,容易拖;快速的歌曲會越唱越快,容易趕。因此,保持穩(wěn)定的速度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慢歌要流動唱,快歌要慢著唱、穩(wěn)住唱。
合唱曲目的選擇應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考慮合唱隊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根據學生的演唱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的曲目;二是要考慮合唱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yǎng),即學生的識譜視唱等方面的能力,選擇與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相匹配的歌曲,充分考慮學生在歌曲學習中音樂基礎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三是要注重歌曲題材的思政主題元素,重點引導學生多演唱一些表現(xiàn)愛國主義、體現(xiàn)民族精神、弘揚真善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合唱作品。合唱本身就是充滿著情感教育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生可在掌握合唱歌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對歌曲作品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道德修養(yǎng),自然而然地在人生態(tài)度、社會責任、美學觀點和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方面表現(xiàn)出積極的正面意義,從而達到合唱課程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方面所設定的育人目的。
學前教育音樂課教學中的合唱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要求。教師需要關注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意見和想法,給予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策略和自主學習方式,堅持鼓勵教育和引導教育,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