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忠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數字農業(yè)農村發(fā)展中心,山東 博山 255200)
博山區(qū)屬于山東省淄博市轄區(qū),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南、東、西三面中低山環(huán)繞,中間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排列,北面為丘陵河谷地帶,海拔在130~1100 m,南部淄河流域與北部孝婦河流域河底高差160~200 m。當地土地資源較豐富,氣候環(huán)境十分適合紅薯等小雜糧的種植。
博山區(qū)在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中,在保證玉米、小麥等糧食性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不發(fā)生變化的基礎上,引導農民積極發(fā)展紅薯等小雜糧種植產業(yè),其種植面積呈逐漸擴大態(tài)勢,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之一[1]。紅薯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qū)廣泛種植,種植時間悠久,但部分農戶一直沿用傳統(tǒng)生產模式,影響了紅薯的產量和品質。要加強紅薯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實現現代化種植。
紅薯又被稱為甘薯或地瓜,屬于蔓生草本植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淀粉、氨基酸、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yǎng)物質,被稱為“長壽食品”。紅薯的生育周期相對較短,產量較高,種植范圍較廣泛。
一般塊根萌芽所需的最低溫度為16~18℃,較適溫度為28~32℃,一旦環(huán)境溫度超過35℃,紅薯萌芽就會受到抑制。蔓葉生長較適溫度為21~26℃,低于15℃停止生長,高于38℃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
紅薯根部生長包括不定根生長、塊根生長、塊根膨大,生長溫度以15~30℃為宜,溫度越高發(fā)根速度越快。塊根形成較適溫度為21~29℃;膨大階段較適溫度為22℃,最低溫度必須達到16~18℃。
紅薯枝蔓較旺盛,光照要求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機物積累,提高紅薯產量;光照不足則會影響光合作用,導致產量下降。
紅薯適應能力較強,耐酸、耐鹽堿,土壤pH 值4.2~8.3下均能正常生長,pH 值為6.5~7.0 的壤土和砂壤土較適宜紅薯生長[2]。
紅薯生育周期相對較短,不同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同。紅薯耐干旱性較強,扎根結束階段要求土壤含水率達到60%~70%;分枝結薯到蔓葉生長高峰期要求土壤含水率達到70%~80%;莖葉進入衰退階段后,土壤含水率應保持在60%~70%。
紅薯產量較高,耐干旱怕澇害,種植地需地勢相對較高,田間具備良好的排水條件,以砂壤土、壤土為主。育苗或者移栽前需對土地進行全面翻耕處理,深度25~30 cm,打破犁底層,營造虛實結合的土壤結構,保證紅薯健壯生長。
結合市場需求以及當前的種植制度,選擇早熟、適應能力較強、抗病性能優(yōu)異的脫毒紅薯品種。目前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推廣應用較好的紅薯品種主要有煙薯25、徐薯系列等。
培養(yǎng)紅薯的育苗地要保證地勢較高,被風、向陽、光照充足。翻耕后整成寬100~150 cm、深15 cm 長度適宜的育苗池。育苗池上鋪厚10~12 cm 的營養(yǎng)土,然后灌溉1 次透水。
播種育苗一般在春分前后進行。育苗池當中橫向開5~7 個坑,坑距控制在20 cm×20 cm。薯塊較大種植1 個,薯塊較小種植2 個。灌溉透水,上方覆蓋2~3 cm 細土,然后使用農膜覆蓋,起到增溫、保濕作用。沿著育苗池周邊用竹片搭建小拱棚,高度55~60 cm,然后將第2 層農膜覆蓋在小拱棚上,周邊用土壤圍堵緊實,防止大風灌入或大風揭膜。
種植8 天后打開1 個小口查看種薯的發(fā)芽情況。發(fā)芽率達到90%之后揭除第1 層棚膜,保證育苗池溫度穩(wěn)定在24℃,防止溫度過高燒苗。超過24℃后應小范圍放風煉苗,晚上覆蓋地膜升溫,促進幼苗生長。及時清除生長發(fā)育不良的幼苗或雜草。
種薯出芽率達到100%后進行第1 次灌溉,然后再覆蓋棚膜。幼苗生長到5 cm 后第1 次施肥,使用20%豬糞水灌溉透徹,注意不能使用牛糞,避免燒苗[3]。種苗生長到第9~11 節(jié)后及時拔苗,大田移栽。還可以及時剪苗進行大田移栽,每次拔苗后都應該進行1 次施肥灌溉。
紅薯在整個生長發(fā)育階段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尤其是鉀元素,施肥時氮磷鉀比例應該為1.0:0.7:2.0;同時還需要施入鋅、鐵、錳、硼等微量元素肥料。追肥時切忌使用氯化鉀,氯離子會影響紅薯品質,造成紅薯腐爛,生產中一般使用草木灰或硫酸鉀。一般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土雜肥3000~4000 kg、碳酸氫氨20~30 kg、過磷酸鈣100 kg、硫酸鉀30~40 kg,結合深施起壟施肥。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可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殺滅食葉類害蟲;生長中后期葉面噴施1~2 次磷酸二氫鉀保證薯塊快速膨脹。
當前小農戶栽培管理模式下生產的紅薯品質參差不齊,不利于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推廣。傳統(tǒng)生產模式下,無法實現新技術的有效推廣,導致紅薯種植的經濟效益不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鶎蛹夹g推廣和管理部門需開展有效的土地流轉,積極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的紅薯種植,實現連片種植,實現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完善合理的技術服務體系是實現新技術快速傳播應用的關鍵舉措。農技推廣部門應注重加強技術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培訓,使其掌握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同時,要求技術推廣人員深入農村田間地頭,與農民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交流,及時解決紅薯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加快新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
利用農閑季節(jié)或者農業(yè)生產關鍵季節(jié),邀請農民到示范基地參觀,切實看到應用現代化種植技術對提高紅薯產量、品質、經濟效益的實際作用。同時,通過專業(yè)技能培訓,轉變農民的傳統(tǒng)生產意識,為紅薯高產種植技術的有效推廣和應用奠定基礎,營造良好的推廣氛圍。
紅薯是種植極為廣泛的小雜糧作物,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各種土壤環(huán)境下均能夠生長,實現高產、穩(wěn)產,已經成為很多地區(qū)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yè)。部分地區(qū)農業(yè)技術水平相對較落后,需積極推廣應用紅薯高產栽培技術,轉變傳統(tǒng)種植模式,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實現紅薯產業(yè)的良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