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茹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南昌 330036)
脊髓髓內腫瘤(ISCT)多發(fā)于男性患者,起病較隱匿,病程較長,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感覺障礙和膀胱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健康[1]。臨床多通過腫瘤切除手術治療ISCT患者,但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加之腰段、胸段腫瘤解剖結構較復雜,術后患者膀胱功能常受損傷,產生尿潴留癥狀,降低其生活質量[2]。促進ISCT患者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
尿管護理目的在于保證患者尿路通暢,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是常見的術后護理措施。而逼尿肌訓練可以鍛煉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患者的排尿困難癥狀,在尿失禁、前列腺手術患者的護理中效果顯著[3]。
本研究旨在探究逼尿肌訓練聯(lián)合術后尿管護理對老年男性ISCT患者術后康復及膀胱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72例老年男性ISCT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年齡60~75歲,平均(66.42±6.12)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2±0.35)個月;腫瘤部位:腰段19例,胸段17例。對照組年齡61~74歲,平均(66.38±6.11)歲;病程1~7個月,平均(3.55±0.36)個月;腫瘤部位:腰段20例,胸段16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審(029)號],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經磁共振成像、CT檢查確診為ISCT;2)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3)腫瘤為良性;4)術中經膀胱超聲檢查無尿潴留。排除標準:1)因其他原因出現(xiàn)尿失禁者;2)有膀胱手術史者;3)肝腎功能不全者;4)泌尿系統(tǒng)結構異常者;5)尿路結石者;6)精神疾病者;7)交流障礙者。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1)圍術期生命體征監(jiān)測;2)常規(guī)術前宣教,詳細解釋ISCT的發(fā)病原因、手術必要性及術后注意事項;3)對過度緊張、焦慮的患者實施心理干預;4)術后對患者進行創(chuàng)口護理,及時更換紗布;5)協(xié)助患者進行床上大小便,保持私處清潔;6)給予飲食指導,叮囑患者多飲水,以清淡營養(yǎng)的飲食為主;7)指導患者進行術后運動,運動強度以患者身體可承受為宜。
對照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術后尿管護理:1)囑患者術后12 h內取平臥位,協(xié)助患者翻身,使其頭、肩、腰保持在同一條線上;2)協(xié)助患者固定尿袋,告知患者家屬注意關注其排尿情況,及時釋放袋中的尿液,每周更換1次尿袋;3)叮囑患者避免壓到尿管,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4)保證患者每天飲水量≥1500 mL,多吃水果蔬菜,增加尿量;5)每天用碘伏對患者的尿道外口消毒2次,每次消毒前可擠壓其陰莖,促進尿道分泌物排出,必要時可用250 mL的生理鹽水間斷沖洗膀胱。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逼尿肌訓練聯(lián)合術后尿管護理,其中術后尿管護理內容與對照組一致。逼尿肌訓練內容如下:1)術后第2天,每2~4 h開放1次尿管進行導尿,其余時間夾閉尿管,后期可根據(jù)殘余尿量調整導尿時間。待膀胱自主功能恢復后繼續(xù)夾閉導尿管3 d(期間導尿方法同上)再拔管,避免反復放置導尿管引發(fā)感染;2)指導患者配合呼吸節(jié)律收縮腹部、臀部肌肉,吸氣時收縮肌肉10 s,再緩慢呼氣放松肌肉,每組30次,每天訓練3組;3)夾閉導尿管時,叮囑患者憋住排尿排便,盡量收縮肛門及會陰,護士將手指插入患者肛門中,刺激肛門收縮,每次收縮堅持10 s,每組20次,每天訓練2組;4)護士指導患者進行低橋式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將臀部墊高,下肢并攏后重復彎曲伸直動作,每次10 s,每組10次,每天訓練2組。
2組均連續(xù)護理1周。
觀察比較2組術后康復指標、膀胱功能指標、生活質量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術后康復指標:尿管拔除時間及住院時間。2)膀胱功能指標:護理1周后,記錄患者初始尿意膀胱容量、導尿間隔時間、尿管拔除時殘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3)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4]評估患者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8個維度,每項0~100分,最終評分為各維度的平均值,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期間泌尿感染、尿失禁及尿潴留的發(fā)生率。
觀察組尿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2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導尿間隔時間、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膀胱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2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周后,2組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分
護理期間,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41)。見表4。
表4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隨著ISCT病情進展,瘤體會逐漸對脊髓與神經組織產生壓迫,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覺及運動障礙,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手術切除腫瘤是解除ISCT患者脊髓壓迫的有效方法,可明顯減輕病癥,促進患者康復,但術后有部分患者因手術損傷、長期留置尿管等原因引發(fā)尿潴留癥狀,導致膀胱功能下降,不利于其正常生活,需盡早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以促進其膀胱功能恢復。
本研究將術后尿管護理、逼尿肌訓練聯(lián)合用于ISCT患者的護理中。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尿管拔除及住院時間、導尿間隔時間較短,殘余尿量較少,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較高,護理1周后的SF-36評分高且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低,說明逼尿肌訓練聯(lián)合術后尿管護理可以加快老年男性ISCT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其膀胱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在于:術后尿管護理中,護理協(xié)助患者翻身時使其身體重心保持在一條軸線上,可以避免扭傷,減少對患者的二次傷害;叮囑患者家屬關注患者排尿情況并及時釋放尿液可避免尿液回流,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督促患者大量飲水、擠壓其陰莖、碘伏消毒尿道外口等措施可以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加快康復速度;而采用生理鹽水間斷沖洗膀胱,可避免膀胱炎癥的發(fā)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6-7]。逼尿肌訓練中,護士定時夾閉、開放導尿管可以訓練患者控制尿意,改善患者的膀胱儲尿功能及控尿能力[8];指導患者進行腹部、臀部肌肉、肛門及會陰收縮訓練、低橋式運動等,可以有效鍛煉其膀胱及周圍肌力,提高逼尿肌的收縮能力,從而加強膀胱功能[9-10];而反復的肌肉收縮、放松訓練可以促使患者的呼吸、肌肉及神經放松,減輕其膀胱痙攣癥狀,提高尿道括約肌及膀胱尿道的結構支撐度,提高膀胱功能[11]。逼尿肌訓練與術后尿管護理聯(lián)用可強化護理效果,加快老年男性ISCT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減少感染、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逼尿肌訓練聯(lián)合術后尿管護理可以加快老年男性ISCT患者術后康復,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