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莉
210037 南京市鼓樓區(qū)中央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南京
胃食管反流屬中醫(yī)“吐酸”“嘔苦”“食管癉”“嘈雜”范疇,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反酸和燒心,并伴胸痛、腹痛、噯氣、吞咽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不顯著,病情容易反復[1-3]。胃食管反流西醫(yī)診療病程長、總有效率低、復發(fā)率高,治療以抑酸、黏膜保護及促胃動力藥為主。筆者采取中醫(yī)辨證聯(lián)合西醫(yī)方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yī)辨證治療胃食管反流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南京市鼓樓區(qū)中央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120例為觀察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8 例,女22 例;年齡33~71 歲,平均(45.6±3.6)歲;病程3 個月~12年,平均(5.4±2.1)年。對照組男37 例,女23 例;年齡32~70 歲,平均(45.5±3.6)歲;病程3 個月~11年,平均(5.5±2.0)年。兩組間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胃食管反流診斷標準者;②年齡30~75 歲;③能夠按照醫(yī)囑接受治療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并發(fā)癥者;③對所用藥物過敏者;④不能遵醫(yī)囑治療,有漏服藥物情況者。
方法: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治療。奧美拉唑(生產(chǎn)廠家:山東羅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4507)口服,20 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分型辨證治療。①肝胃郁熱型12 例,治法為泄肝清火,和胃降逆;治療方劑: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方藥組成:海螵蛸20 g,柴胡8 g,白芍20 g,延胡索15 g,三七12 g,陳皮12 g,川楝子12 g,川芎12 g,黃連6 g,香附12 g,甘草12 g,枳殼12 g,白術12 g,吳茱萸6 g。②肝胃不和型15 例,治法為宣暢氣機,透達郁陽;治療方劑:四逆散;方藥組成:柴胡10 g,生白芍12 g,枳實12 g,浙貝母15 g,海螵蛸30 g,陳皮12 g,姜半夏9 g,郁金15 g,蒲公英30 g,甘草6 g。③氣郁痰阻型10 例,治法為開郁化痰,降氣和胃;治療方劑:半夏厚樸湯;方藥組成:半夏10 g,厚樸10 g,枳實12 g,木香10 g,茯苓15 g,海螵蛸10 g,甘草6 g,竹茹6 g,生姜6 g,旋覆花(包煎)6 g,蘇梗6 g,陳皮6 g。④胃虛弱型13 例,治法為溫中健脾,益氣和胃;治療方劑:黃芪建中湯;方藥組成:黨參30 g,黃芪30 g,大棗25 g,厚樸15 g,附子(先煎)12 g,法半夏12 g,白術20 g,白芍20 g,枳殼12 g,干姜12 g,炒麥芽15 g,檳榔10 g,桂枝12 g,炙甘草6 g,紫蘇葉10 g,生姜10 g。⑤寒熱錯雜型10例,治法為寒熱平調(diào),補瀉兼施;治療方劑:半夏瀉心湯;方藥組成:半夏12 g,黃連3 g,黃芩9 g,干姜6 g,甘草3 g,黨參12 g,大棗12 g,枳殼12 g,桔梗12 g,木香12 g,竹茹15 g,浙貝母10 g,海螵蛸30 g,敗醬草20 g。所有方劑水煎取汁約200 mL,1劑/d,早晚2次口服,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指標:①臨床癥狀積分:燒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難,各項評分為0~5 分,a.0 分為無明顯癥狀;b.1分為癥狀不明顯,在醫(yī)生提醒下才能發(fā)現(xiàn);c.3 分為癥狀較為明顯,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偶有服藥治療;d.5 分為癥狀十分明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需長期服藥治療;e.癥狀積分在1~3 分(不包括1 分和3 分),記作2 分;f.癥狀積分在3~5 分(不包括3 分和5 分),記作4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治療效果:a.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b.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c.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輕度改善;d.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③復發(fā)情況:隨訪兩組患者3、6 個月后,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④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腹瀉、惡心、頭痛及其他不良反應。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燒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難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燒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難癥狀積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n燒心反酸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603.6±1.20.8±0.25.2470.0004.3±0.60.7±0.25.9750.000對照組603.5±1.22.3±0.82.6570.0004.2±0.52.1±0.72.8970.000 t 0.4563.6140.9922.786 P 0.6490.0000.3230.000組別n胸痛吞咽困難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觀察組602.5±1.30.7±0.26.6780.0003.8±1.20.7±0.25.9750.000對照組602.4±1.22.1±0.42.4420.0003.5±1.22.1±0.72.9910.000 t 0.4383.5571.3692.786 P 0.6620.0000.1740.000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隨訪3、6 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中醫(yī)認為胃食管反流與患者飲食情況、情志變化及氣機調(diào)和存在明顯關系[4]。目前西醫(yī)治療以抑酸為主,奧美拉唑能夠選擇性作用于胃黏膜細胞,抑制胃壁細胞的分泌功能,降低胃壁細胞質(zhì)子泵活性,對胃酸分泌有強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從而起到治療胃食管反流的效果,但病情較易反復[5-6]。
筆者根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證型進行辨證施治,如對肝胃郁熱型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治療,以達到泄肝清火,和胃降逆的治療效果;對于肝胃不和型患者采用四逆散治療,以達到宣暢氣機,透達郁陽的效果;對于氣郁痰阻型患者采用半夏厚樸湯進行治療,半夏、厚樸等藥具有開郁化痰,降氣和胃之功效;對于脾胃虛弱型患者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以達到溫中健脾,益氣和胃之功效;對于寒熱錯雜型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以達到寒熱平調(diào),補瀉兼施的效果,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因此,對于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根據(jù)中醫(yī)分型進行辨證治療,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
綜上所述,中醫(yī)辨證治療胃食管反流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fā)率,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