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杭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重慶 400715)
在幼兒園故事教學中,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字、音像教材之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入,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多,使得故事教學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在這樣的一個相互交叉的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中,由于受幼兒本身的生理特點限制,對于一些單調、枯燥的故事教學和難以理解的語言畫面、內容等,出現了幼兒對教師組織語言教學時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或是教師的故事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懂得抓住孩子的心理,把握教育教學方式,善于使用方法,嘗試構建講好故事的三部曲,使故事聽起來生動易懂,讓孩子理解故事的意義,從而讓孩子在故事當中得到快樂,喚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點燃幼兒閃爍、跳躍的求知火焰。
孩子天真爛漫,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童心,好奇好問,興趣廣泛,更喜歡聽故事,他們愛童話故事中的公主王子及大灰狼小白兔;愛青青的草地及紅紅的花;愛機智的獵人和蠢笨的壞蛋,隨著故事情節(jié)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悲傷……,因此生動有趣的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更大,那么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使故事中的文字從嘴巴里講出來,讓幼兒聽的有意思,感情的處理就是教師講好故事的關鍵點。教師通過語調的變化、面部表情和少而精的動作,將故事中人物的特征、情感等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孩子動心動情。教師在講述故事中,一是注意語調運用的節(jié)奏感,緊張的內容,語速要快一些,平靜、悲傷、沉重的內容,語言節(jié)奏要慢一些,同時應根據人物心情變化調整語速,語調高低交疊伴隨著感情起伏,從形式上增加了故事語言的生動性;二是注意表情運用要有鮮明感,“喜怒形于色”,不同的表情給孩子不用的影響,教師“眉飛色舞”,孩子會性情愉悅,教師“容光煥發(fā)”,孩子會精神振奮,教師“面容猙獰”,孩子會驚恐緊張;三是注意動作運用要有協(xié)調感,手勢是一種體態(tài)語言,教師可以通過手掌、手指、掌和臂的協(xié)調運用來表達情意,手勢的運用要與故事內容相一致,動作簡練,干凈利索、優(yōu)美誘人。比如大班故事《狐貍和兔子》,故事比較長,情節(jié)曲折,幼兒對故事無新鮮感時,注意力開始轉移時,老師依據故事內容,利用語言渲染、表情動作,再加上前期準備精心設計的課件,多層次組合,層層銜接,巧妙過渡,可形態(tài)逼真,聲情并茂地突出各種動物的本性,演繹出令孩子們心馳神往的意境,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無窮的樂趣,激發(fā)兒童參與故事的熱情,最終使故事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教師在講故事過程當中,啟發(fā)式的方法運用得較少,一般都是傾聽與復述,很少讓幼兒對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想象與預測,這對培養(yǎng)幼兒擴散性思維是不利的,它影響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及聽故事的新奇感與敏銳感。因此教師在故事教學中要懂得精心設計故事情節(jié)問題,注重啟發(f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創(chuàng)造,可以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處有意停下來,可以激發(fā)幼兒“欲知后事如何”的欲望,這時候,教師巧妙設計提問,就能讓幼兒情不自禁地去猜想,這有利于幼兒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比如在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中,教師利用活動的背景圖,讓大家置身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世界當中,帶領孩子一邊玩邊提問故事情境,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jié),并且利用“噓,這是個秘密”為懸念,示范講述了故事,接著讓幼兒猜猜秘密到底是什么?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繼續(xù)編故事,在預料和驚喜里揭曉答案,這樣能幫助孩子記憶故事情節(jié),鍛煉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也就是說在故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巧妙設疑,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激發(fā)他們的想像力與創(chuàng)造力。如在幼兒回答故事的敘事要素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說出故事的主要事件,啟發(fā)幼兒看著畫面的提示完整敘述,并給其他幼兒以示范的效果。
以指導閱讀繪本故事《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為例:
繪本區(qū)域時間:老師拿出繪本故事《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指著封面問幼兒,“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幼兒:“一只鱷魚。”
老師開本第一頁,問道:“這一頁呢,你看到了什么?”
幼兒:“看到了一棵樹?!?/p>
老師翻開下一頁問道:“你看這里有什么?”
幼兒:“鱷魚的牙齒?!?/p>
老師:“有幾顆牙齒?”
幼兒:“有,1,2,3,4,有4顆。”
老師開下一頁問道:“你看他要去哪里?”
幼兒:“他要去看牙齒?!?/p>
老師:“他們倆在干什么?”
幼兒:“拔牙齒?!?/p>
在首次讀《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這一繪本故事時,老師主要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并且提出的問題較淺顯,對于啟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的幫助有限,反而因為一直提問而影響孩子的閱讀體驗,也不能讓孩子理解全文的脈絡。
老師拿出繪本《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問:“你還記不記得這本書?”
幼兒點頭,“記得。”
老師:“我們今天再來一起看一看吧。這本書名叫《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它是五味太郎寫的,你看,這封面里有牙醫(yī)和鱷魚?!闭f著,老師指著封面,示意幼兒看。
老師翻開繪本,“從圖上哪里可以看出鱷魚牙齒痛?”
幼兒:“他用手捂著牙齒?!?/p>
老師用害怕,遲疑的聲音念到,“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p>
老師手指繪本中的牙科診所:“他要去哪里?這是什么地方?他不想看到誰?”
幼兒:“醫(yī)生診所的房子,是藍色的,門口有個牙齒的牌子”
幼兒:“他們都啊的叫一聲,老師,醫(yī)生為什么會啊呀?”
老師又問:“他們看見了對方的什么才害怕的”,手指繪本中的牙醫(yī)生手里的鉗子、鉆子,鱷魚的大牙齒。
“醫(yī)生是什么表情?”老師手指繪本中的醫(yī)生,瞥向幼兒,及時關注幼兒的反應。
幼兒:“醫(yī)生也很害怕?!?/p>
老師:“你從哪里看出醫(yī)生害怕的?害怕的時候做了什么?”老師在念到后半句時明重了疑問的語氣,并停頓下來,關注幼兒的反應
老師:“你生病了去看醫(yī)生會害怕嗎?”
幼兒:“會,我不想看醫(yī)生?!?/p>
老師:“害怕有用嗎?要怎么辦呢?”
幼兒:“沒有用,要勇敢。”
隨后,老師把故事較為連貫的講完了,期間穿插了一些提問,也回答了一些幼兒提出的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指導活動后,相比較于第一次閱讀《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這一次老師用了較多的故事教學策略,在使用提問討論時,提問內容涉及可以直觀看到表情、形象等較簡單的問題,也涉及需要思考的相對較有難度的問題,有開放型問題,也有封閉型提問。老師還注意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了不同的語氣,整體語速適中,并能根據需要作出停領、加快或者放慢來調整語速。在故事閱讀過程中,能及時關注幼兒的反應,在孩子注意力有些分散時,通過各種不同的策略,將孩子注意力吸引到繪本上來,對于孩子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也能積極回答,響應孩子,積極與孩子進行互動。
再者,在故事教學設疑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問題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設置問題進行搶答的闖關游戲,營造濃厚的游戲氣氛,大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運用語言的積極性。在游戲中,教師設置的問題首先必須符合幼兒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應該由簡至難,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需求,讓每個幼兒有機會發(fā)言及表達。在游戲情景設置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設置問題讓幼兒挑戰(zhàn),以每組搶答的方式進行比賽,幼兒必須按照教師設置的問題和規(guī)則完整表述進行闖關,最后用積分的方式選取勝利者,這樣既可以有效增強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快樂的情感體驗,又能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是投放輔助材料。故事教學結束后,孩子們往往意猶未盡,這時候教師要提供多種機會在語言區(qū)域里繼續(xù)激發(fā)幼兒講故事的興趣,比如在語言區(qū)域中,提供語言復讀機或麥克風,讓幼兒感受擴音效果,激發(fā)聽說興趣,尤其是一些膽小害羞的幼兒,通過擴音增強了自信心;或是投放桌面玩具、木偶、指偶和表演道具等,讓幼兒邊操作邊表演邊講述,加深理解活動內容,使故事講述更為生動;懸掛一些圖片,擺放圖書、畫報,以及幼兒自己動手繪畫、剪輯的連環(huán)畫,使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講述活動,同時可以用小貼紙、小紅花、小星星用以鼓勵參與聽與說的幼兒,通過這些機會,讓幼兒在自我學習的氛圍中獲得一種成就感。正是由于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提供了富有情景性、趣味性的語言操作材料,并設計運用了一些生動有趣的環(huán)節(jié),才枯燥無味的安安靜靜的語言區(qū)域活躍起來,成為幼兒語言交流的樂園,在這里幼兒可以有興趣地學習、運用語言。當然,幼兒在區(qū)域里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發(fā)展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是巧用游戲環(huán)節(jié)。愛說,是幼兒的天性。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教師在講的興高采烈的時候,個別孩子情不自禁會打斷老師的話,孩子們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直接受興趣支配,因此故事講完了之后,教師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想說,有話說,增加孩子的表達能力,給孩子充分表達和分享經驗的機會,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了一些生動有趣的游戲,如:“找朋友”游戲。在“找朋友”的游戲中,幼兒邊擺弄一張卡片,邊不斷地根據畫面上出現的人物事件找另一張卡片來配對,組織運用某一句話進行表述,非常隨意及自然。而在“釣魚”的游戲中,讓幼兒先用釣魚竿釣出“一條魚”,然后再釣出一條能與這條魚相匹配的卡片詞語進行講述,也可以努力嘗試釣新的卡片上的詞語來進行組合講述。又如在“有趣的魔方”的游戲中,我們?yōu)橛變簻蕚淞瞬煌娴钠磮D,每一面都貼有不同的故事場景,讓大家擲魔方,不同的面構成完整的一段話,讓大家一起來說或是輪流說,這樣既能開拓幼兒的思路,拓展幼兒想象的空間,又能增加講述的難度。在這樣一個個有趣而有意義的游戲活動中,幼兒真正地在 “玩”中“學”,語言區(qū)域成了他們最喜愛的區(qū)角之一,向同伴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而使他們更喜歡表現自己,促使他們聽、說、想的欲望,拓展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
三是設計創(chuàng)編或仿編等延伸活動。在故事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老師講述的一些故事在于幼兒眼中,它的形式是單一的、內容是枯燥的,這時候幼兒的反應往往是情緒不高,故事如果短小精悍的,教師在反反復復地圍繞一個故事情節(jié)和幼兒互動,幼兒的興趣逐漸消磨殆盡,這時候如果老師設置仿編或創(chuàng)編的環(huán)節(jié),孩子的興趣點又被激發(fā)起來了,教師可準備(或與幼兒一起準備)一些實物、圖片并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制作和提供與故事相匹配的教學卡片,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或者打亂順序的圖片按幼兒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或者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使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有話說,激發(fā)幼兒在練習中鍛煉語言能力。這些實物、圖片或相關經驗應能圍繞故事主題誘發(fā)幼兒聯想,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huán)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象、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愿,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經過幼兒的大膽想象,讓幼兒對此進行創(chuàng)造性聯想,便有了豐富多彩的答案,并據此仿編或創(chuàng)編出小故事,讓幼兒在交流和想象的過程中使他們的語言潛能不斷得到提升。
在幼兒園教學中,故事伴隨著孩子不斷成長,是不可缺的良師益友,良好的引導會使孩子受益匪淺,一個好的故事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因此只要教師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要注重創(chuàng)設寬松的語言氛圍,走進幼兒的心靈,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善于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生成支持性的互動指導策略,將故事教學情境化、游戲化、操作化,產生有效的師幼互動,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語言教學的巨大潛能,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