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恬
(李昀恬/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金律聲是在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音樂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音樂家,是小提琴家、指揮家、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但是目前關于他的研究少之又少。文章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從金律聲的音樂歷程入手,探尋其人生軌跡,然后從金律聲指揮活動的開始、指揮“千人大合”、指揮愛國歌詠活動、指揮話劇歌劇交響樂隊、指揮外國音樂作品等方面介紹其指揮活動,并分析其指揮活動對當時人們生活、思想的影響,希望能夠為學術界研究金律聲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從1919 年6 月開始,金律聲在上海??茙煼秾W校從事教學工作,他的工作與音樂都是息息相關的。
在天津南開中學當音樂教師時,金律聲組織了合唱團,他所唱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歌曲也為學生們所熟知。其中,在1927 年7 月17 日晚,金律聲應天津青年會之邀,在青年會禮堂舉行了“小提琴獨奏大會”,演奏了威爾第的《吉普賽舞曲》、薩拉薩蒂的《西班牙舞曲》和德伏夏克的《幽默曲》等,受到熱烈歡迎。
1935 年2 月至1936 年7 月,金律聲任上海美專音樂系系主任一職,在此期間,他主要擔任合奏、合唱和聲樂教授。金律聲還組建了美專的管弦樂隊。1936 年,金律聲離開了上海美專,到南京中央電影攝影場音響組任組長。據(jù)音樂音響組組員趙沨的回憶:“金律聲會唱歌,會指揮,會吹喇叭,當時算是個有名的音樂家了?!?/p>
1939 年金律聲在重慶就職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管弦樂隊,任隊長兼指揮。到了1940 年4 月,中央廣播電臺管弦樂隊移交教育部,并改名為“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金律聲任團長兼指揮。1941 年3 月5 日、6 日,重慶的國泰大戲院舉行了三大樂團的聯(lián)合演奏,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最隆重和最具規(guī)模的一次交響樂盛會。此次盛會由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金律聲等組成籌備委員會,聘請陳禮江為主任委員,金律聲任副總干事。
1938 年冬季,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處成立管弦樂隊,其全稱為“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處管弦樂隊”,發(fā)起人之一金律聲任隊長兼指揮。1940 年2 月27 日,教育部召集國際廣播電臺、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處商討合組“國立實驗管弦樂團”事宜,至1940 年10月之前,“實驗管弦樂團”一直由三家單位共管,經(jīng)費由三家分攤。1940 年3 月1 日,該樂團名義上由教育部接管,改名稱為實驗管弦樂團。團址位于重慶市中心的火燒坡。團長由顧毓琇(曾任“國立音樂院”院長)兼任,原任樂隊隊長的金律聲改任副團長兼指揮。
1940 年9 月,(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成立,10 月管弦樂團劃歸音樂院,全稱為“國立音樂院附屬實驗管弦樂團”,經(jīng)費全部由教育部獨自負擔(但樂團的經(jīng)費獨列并沒有列入“國立音樂院”經(jīng)常費中,卻又由音樂院下發(fā),造成很多混亂和矛盾)。團長吳伯超、副團長戴粹倫,而金律聲則另聘為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兼社會組主任一職。全體團員共34 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音樂活動都以鼓舞愛國主義精神為第一要旨。在重慶三大樂團舉行聯(lián)合演奏前后,為了鼓舞民眾的愛國熱情,配合“精神總動員”兩周年紀念,1941 年3 月12 日,教育部還主辦了“千人合唱音樂大會”,地點選在重慶被轟炸的夫子池殘跡前。此事由音樂家李抱忱負責籌劃,共有30 多個歌詠團參加演唱,重慶市的8 個軍樂隊組成108 人的聯(lián)合樂隊伴奏。吳伯超、鄭志聲、金律聲、李抱忱等人擔任指揮。
1941年6月30日、7月5日、8月13日、8月31日,團址遭敵機數(shù)次轟炸,損失巨大,不僅樂器、團員的個人財物被毀,吃飯的鍋碗瓢盆亦俱毀,生存狀況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團務根本無法展開,吳伯超、戴粹倫遂于1941 年11 月離職,吳伯超應聘“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戴粹倫則任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副主任一職。1942 年12 月13 日,教育部下令金律聲任管弦樂團團長兼指揮,同時所有團務、經(jīng)費核撥全部歸并到“國立音樂院”,不再由教育部管理。
此后的幾年間,金律聲熱情地投身于重慶群眾性的愛國歌詠活動中。1942 年3~4 月和1943 年3~4 月,“中華全國音樂界協(xié)會”組織重慶的“音樂月”活動,和重慶戲劇“霧季演出”相銜接,使戰(zhàn)時重慶音樂宣傳表演活動達到高潮。在1942年的“音樂月”,“國立音樂院”、中央大學、中央政校、重慶大學、“國立藝術??茖W校”等5 所高校組成歌詠團,這些活動由李抱忱任總團長兼指揮,金律聲任總領導,在重慶大學舉行大型音樂演唱會,并于會后赴成都演出。與此同時,重慶國泰大戲院、重慶新運大禮堂等也舉行了各種大型演唱會、演奏會。
1942 年春,重慶戲劇界為慶祝郭沫若50 壽辰,上演了郭沫若編寫的大型話劇《屈原》,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戲院首次公演。這出話劇成為抗戰(zhàn)期間大后方舞臺藝術的高峰,集結了著名演員金山、白楊、顧而已、張瑞芳等,導演是陳鯉庭。陳鯉庭認為,這臺戲的核心應該是屈原的獨白“雷電頌”,要用氣勢磅礴的音樂來烘托,于是他想出一個絕招——邀請作曲家劉雪庵為《屈原》譜寫音樂,演出時拆除了劇場前面幾排座位,在臺下正中顯眼位置安排一個相當龐大的交響樂隊,由金律聲指揮。氣勢磅礴的音樂烘托了屈原的獨白《雷電頌》:“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舞臺上演員的朗誦應和著交響樂隊的鳴響,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
1944 年2 月19 日,金律聲帶領、指揮“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到昆明演奏,并在昆明廣播電臺演播管弦樂名曲。在這一年的10 月15 日至11月5 日,黃源洛作曲的大型歌劇《秋子》在成都國民大戲院舉行第三次公演,指揮是金律聲。這次在成都共演出了20 場,后來又到昆明、遵義、南充等地演出。這是中國歌劇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1943 年,重慶“國立音樂院”的師生們在物質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與“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合作演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樂章,指揮就是金律聲,歌詞用的是顧毓琇的譯文。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演唱、演奏的貝多芬的《歡樂頌》,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這也為后人演唱、演奏貝多芬樂曲提供了重要參考,對國外一些著名曲目在國內的傳播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在20 世紀40 年代的音樂活動中,音樂作為精神武器,與政治目的一致,為政治服務。音樂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即音樂創(chuàng)作成了集體意志的表現(xiàn)。
金律聲的指揮活動對重慶地區(qū)音樂文化的影響,是政治輿論性質的影響,是思想的影響。團結抗戰(zhàn)的音樂文化主題在這些指揮活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正是這些富有激情的指揮、慷慨激昂的演唱喚醒了很多沉睡中的人們,喚醒了他們心中沉睡的愛國之心,這對廣大民眾思想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那個充滿硝煙、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普通民眾的生活基本沒有什么盼頭,對自己的前途、未來是沒有信心的,如果心中沒有堅定的信念,很難生活下去。而這時,這種富有激情的指揮、慷慨激昂的演唱活動能夠讓很多思想麻木、意念不堅定的民眾參與到保家衛(wèi)國的活動中,為抗戰(zhàn)的勝利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廣大音樂工作者應該把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目的,使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為民眾喜聞樂見,鼓舞廣大民眾。金律聲的這些指揮活動對民眾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同時鼓舞了軍隊、人們的士氣,對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指揮活動在無形中影響著民眾對國家、民族的認同。這些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豐富了民眾的生活,同時,為民眾每天疲憊的身心帶來一絲絲的慰藉。在這樣的年代還能夠聽到這種慷慨激昂的指揮演唱實屬不易,每個人也會更加珍惜這種美好時光,堅定信心,走向抗戰(zhàn)勝利。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知,金律聲的學術文章主要有《答關于音樂的幾個問題》《童子軍軍號吹奏法》。其中,《答關于音樂的幾個問題》發(fā)表在中國文化服務社讀書會出版的半月刊《讀書通訊》上,在該文章中,金律聲就如何保護喉部、該吃些什么東西、又忌吃些什么東西,討厭戲曲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成為音樂家、戲曲與音樂是否在藝術上有聯(lián)系等問題一一做了回答。這些回答都是非常精辟的,能夠一針見血、直擊問題的本質,讓那些充滿困惑的人能夠茅塞頓開,也能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這篇文章可以為那些喜歡音樂而先天條件、學習能力有所欠缺的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而在《童子軍軍號吹奏法》一文中,金律聲主要就軍號的音列、吹奏的姿勢、口器的安放、發(fā)音法、呼吸法、舌的功用、吹奏者的條件、練習的要則等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與論述。該篇文章對軍號的吹奏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那些喜歡軍號吹奏的人提供了吹奏的方法與技巧。
金律聲存世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非常少見。發(fā)表在《樂風》上的《童子軍軍號練習曲》為那些軍號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練習素材。該練習曲簡單、易學,對學習者軍號吹奏技巧、方法的掌握有非常大的幫助,能夠為他們熟練吹奏提供助力。
在教學教材方面,金律聲編寫的《中學音樂進度表大綱》為人們所熟知。大綱主要分為總則、分目、課外設施、課余研究4 個部分。
總則主要從旨趣、教材、教法、時間支配4 個方面進行了概述,其中旨趣:(1)美化人生,陶冶性情;(2)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3)提倡高尚娛樂,充沛身心,提高求學效率;(4)給予基本訓練,作為研究高深音樂之預備。教材主要對初一年級、初二年級、初三年級教材提出了高度概括的要求。金律聲編寫的《中學音樂進度表大綱》從整體來說非常完整,從內容來說比較全面,針對初中不同的年級設置了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對現(xiàn)代教育者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提示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學生全面發(fā)展。
金律聲作為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小提琴家、指揮家、歌唱家、音樂教育家,理應受到后人更多的關注及研究。根據(jù)本文的研究可知,金律聲一生中主要的活動空間是上海、天津、北京、南京、重慶等地。他的主要活動為,首先,他在擔任合唱、演奏教授時,組織合唱團,通過教學生演唱和演奏來實現(xiàn)育人的理想;其次,在抗戰(zhàn)時期,作為合唱指揮家組織并參與重慶等地的重要愛國音樂活動。金律聲慷慨激昂的指揮演奏,讓廣大人民群眾倍受鼓舞,增加了人們對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金律聲是一位非常偉大、出色的音樂教育家、指揮家,為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