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偉
價值智慧是“得方法”,讓學生獲得學習自主、自控、自動的能力和興趣。當學生獲得方法的時候,他才能夠收獲成功的喜悅,他才知道自己怎么去學,怎么去享受學習,他才能夠享有興趣。其實,方法才是興趣的前提。很多學生之所以厭學,并非始于先天,是因為苦于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費了好多勁兒,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卻很不好,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喪失了。教學是方法之教,方法之教是智慧,也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怎么獲得方法?有一本關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書,介紹了600例方法。600多種方法都需要學生獲得嗎?獲得了沒有問題,但是單單那些方法就非常復雜,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分類,教學何以應對?學生何以應對?如果每一節(jié)課要教給學生兩三種方法,是沒有作用的。方法是在嘗試與體驗中得到的,是學生在自覺主動的學習中逐漸發(fā)現(xiàn)、使用并固化的,教師的職責在于學生方法固化全過程的有效促進。
價值走向是“積興趣”,讓興趣凝聚成為一種學習狀態(tài)。當學生有了方法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說學生逐漸地邁向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最簡單的一句話,最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卻對教學有很深的啟發(fā),當學生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夠逐漸形成學習習慣,逐漸將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自覺的行為,當學生有了自主、有了自由,教學就有了足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空間。興趣也是有層次的。入情入境,使教學變得有趣,使得學生喜歡,這是第一層次的;當學生覺得教學過程有趣之后,就要引領學生走向方法,當學生有了方法之后,他才能夠從這種感官上的、直接的有趣變化為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樂趣,對學習才能夠樂此不疲??茖W家進行科學研究,夜以繼日,樂在其中,這是責任感和研究樂趣的整合。從方法到樂趣,教學還需要有目標、有激勵,讓學生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志趣。經(jīng)由“有趣”到“樂趣”再到“志趣”,這是關于教學興趣的三個層次。
價值境界是“成自覺”,即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成長并對此心向往之。應當說,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并且習得知識、形成能力,實現(xiàn)了初步的內(nèi)化與自主建構(gòu)時,他們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對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的是精神的提升,是對于所學內(nèi)容的自覺自愿的觀照,這個時候,對于學生學習狀態(tài)包括身心自由發(fā)展的透視與引領體現(xiàn)的就是教學的智慧。也就是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從無序、他律走向自律而進入自由的階段,而精神的自由無疑就是學生生命整體性發(fā)展的境界,是不存在技巧、不留痕跡的認知與情感的真正統(tǒng)一。真正的教學是“移情”和“忘懷”的,師生都在擯棄了功利、擯棄了私我、擯棄了形式的境界里進行情感和精神的自由遨游。
讓學生感覺在課堂上是有我的,當學生在課堂上看到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時,他才能夠有責任,才能夠去學習。我們經(jīng)常說要培養(yǎng)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對學習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但是,當一個孩子在家庭當中,在學校里,在社會上感受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感受不到作為一個人的地位與作用在哪里,這時讓他培養(yǎng)責任只是一句空話。在教學當中也是如此,教學環(huán)境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時候,學生的自尊感得以成就,他就擁有自信了,擁有自覺意志了,擁有信念了。當學生的習慣形成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自覺地學習了,如此的教學,才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才是師生“樂此不疲”的真實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