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蘋
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漢語又是戲曲文化的語言載體。一方面,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戲曲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傳播。漢語課堂成為了除演出以外最有效的傳播平臺;另一方面,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決定了語言教學必須和文化教學相結(jié)合,戲曲藝術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走進國際中文課堂是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促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共同發(fā)展,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從而使世界人民更正確、更全面地看待中國文化。
“國際中文教育”是由2019年12月在湖南召開的國際中文教育大會而得名,該名稱是由“漢語國際教育”和更早的“對外漢語教學”演變而來,它更好地涵蓋了全球范圍里各類漢語教學。從“教學”到“教育”的轉(zhuǎn)變,許嘉璐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已進入第二個發(fā)展階段,即從單純的漢語教學轉(zhuǎn)變?yōu)槿娴奈幕涣鳎?]。在大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作為跨文化的傳播者,除了關注漢語教學外,還要關注中國文化的傳播,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思考文化傳播的內(nèi)容并探索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戲曲藝術起源于原始的樂舞,它不僅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還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因地域差異形成不同劇種,包括京劇、昆曲、川劇、豫劇、黃梅戲等。其中京劇作為“國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京劇大師梅蘭芳傳至海外,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被人熟知的戲曲劇種,除此還有近些年白先勇先生結(jié)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已在世界各地演出200多場,觀眾人數(shù)達20余萬。在這樣的背景下談戲曲文化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就有了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及實踐可能。
綜上,國際中文教育不僅是漢語的教學還包括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而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與中國歷史、文學結(jié)合緊密,更是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所以戲曲應該作為國際中文教學中文化教學的一部分,戲曲教學在國際中文教學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一,在文化課上講戲曲有利于豐富文化課的內(nèi)容和形式,據(jù)筆者所知,海外很多學校在文化課的選擇上主要是中國剪紙、中國結(jié)、太極拳等,戲曲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文化課的內(nèi)容;第二,在文化課上表演戲曲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穿上戲服唱起戲詞這無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文化的學習會促進語言的掌握從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第四,戲曲教學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當前的漢語課堂主要還是側(cè)重于語言的教學,對文化尤其是戲曲文化在課堂上的實踐應用還缺乏足夠認識及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戲曲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語言課上出現(xiàn)的戲曲內(nèi)容在教學時沒有得到充分的文化講解,導致語言和文化相分離。楊寄洲主編的《漢語教程》第一冊下第二十二課《我打算請老師教我京劇》[2]中課文如下:
老師:今天想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愛好。誰先說呢?
瑪麗:老師,讓我先說吧。
老師,好,你說吧。你有什么愛好?
瑪麗:我的愛好是看京劇。
老師:你喜歡看京???
瑪麗:是啊,非常喜歡。我還想學唱京劇,打算請一個老師教我。
……
這段對話以愛好為話題,瑪麗提到了京劇,而京劇也作為了本課的詞匯出現(xiàn)。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老師一般都會以詞匯講解到課文和語法的學習,然后反復練習而忽視了文化要素的講解。例如,在講京劇一詞時,大部分老師會選擇京劇扮相的圖片結(jié)合翻譯講解,接著說短語造句子,然后認為學生通過圖片明白了意思會說出長的句子,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其實不然,在語言課上花幾分鐘的時間對京劇文化做一個大致介紹,挑選一個適合學生水平的劇目選段播放,就能達到語言和文化結(jié)合教學的目的。
很多教材的體例是按照課文、生詞、注釋、語法、練習來編寫的,缺少了文化知識的介紹,文化知識模塊的存在可以減少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時間,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主動了解中國文化的習慣。劉珣主編的《新實用漢語課本》[3]在每課后都有文化知識模塊,模塊中的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漢語水平,在初級階段用英文介紹文化知識,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識內(nèi)容會逐漸融會在課文中去作為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戲曲藝術出現(xiàn)在《新實用漢語課本》的文化知識模塊中,且在這套教材中,戲曲的劇種不僅是京劇,在第二冊第二十二課還討論了越劇《紅樓夢》。這一點很多沒有涉及到,大部分教材沒有涉及戲曲文化內(nèi)容。有的教材涉及到戲曲文化了,但是所涉內(nèi)容幾乎都圍繞京劇,這就容易給留學生造成中國戲曲即京劇的錯覺,這也是戲曲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專門的文化課上有關戲曲內(nèi)容的教學也反映出不少問題。例如,劇目的選擇、上課的方式、教學目標的定位等,海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課大多輕松、簡單,以欣賞和體驗為主,這也是和語言教學表現(xiàn)出的最大不同。但是文化教學的目的除了體驗中國文化外還是要回到提高表達上來,學習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交際。所以,文化課上的戲曲學習不能只追求娛樂化,要通過娛樂的方式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提到給外國學生講戲曲的時候,大多數(shù)國人是心存疑惑的。因為很多中國人對傳統(tǒng)的戲曲文化都不甚了解,加上如今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文化的多樣性,戲曲文化似乎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這就使得包括漢語教師在內(nèi)的部分國人對戲曲文化的傳播感到迷惑,到底是教還是不教?傳播還是不傳播?這是個問題。而關于這個問題,在漢語教學中涉及文化教學這是必然的,漢語國際教師在文化教學時又必然要涉及戲曲教學,因為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我們不僅要教,而且還要用心教。當然前提是首先要確定教什么,對戲曲文化教學劇目的選取提出以下要求: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形式的總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據(jù)統(tǒng)計全國有300余個劇種,其中包括全國性的京劇,也包括昆曲、川劇、越劇等在內(nèi)的地方戲。中國戲曲在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已經(jīng)萌芽了,但它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經(jīng)漢唐至宋金(12世紀末)才基本形成。[4]戲曲自形成以來,各種劇種便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作品。面對龐大的可用素材,作為一名漢語國際教師,在帶給學生戲曲文化的時候,應該經(jīng)過仔細斟酌,有選擇性地取出適合學生的作品。戲曲文化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5]故其傳播幾乎是在某一個地區(qū)或者民族間流行;但有的戲曲不局限流行于多個民族和地區(qū)。例如,京劇、昆曲、川劇、越劇、豫劇等。再如,藏戲雖誕生于西藏,但在大量藏民居住地,像甘肅和青海也流傳著藏戲。優(yōu)秀的文化是不分地域和種族的,這也給戲曲文化融入漢語國際教育提供了依據(jù)。以在西南地區(qū)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為例,漢語國際教師可以結(jié)合地域,先講解川劇,講解變臉再延伸到其他劇種。因為,在川渝地區(qū)講解川劇是有地域優(yōu)勢的,身邊有大量的素材,有條件的可以請知名劇團來校演出,通過這樣的方式走進戲曲文化的教學與傳播,學生會因為親自看到、聽到和欣賞到而增加學習興趣。戲曲內(nèi)容的選擇不僅是在劇目上要豐富多樣,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要選取有助于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劇目,例如劇目的唱詞要盡量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語法一致,易于學生的學習,如初級階段的學生可以選擇簡單的劇目,采用對話的形式去感受戲曲文化。
不同的劇目有不同的主題,國際漢語教師在戲曲主題的選擇上,要做到貼近生活,凸顯真實,這里提到的主題性主要是指在主題上要能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雖然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思想、文化、觀念上各具風格,但是在人類共同生活中有些共同的主題。例如,愛情。《牡丹亭》和《白蛇傳》,這兩個劇目除了有很強的故事性外,又都體現(xiàn)了人類共同思索的主題?!栋咨邆鳌肥恰白非髳矍樽杂伞钡拇?;《牡丹亭》更是關乎愛情和生命的思考,這與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主題上趨同,這對留學生來說更易接受。人類感情是互通的,對藝術的欣賞更是無界的,好的劇目會引起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人的情感共鳴。
根據(jù)當下國內(nèi)外文化的需求,要不斷增強新意,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當下出現(xiàn)一些以中國戲曲為主要元素、國際化形式制作的本土原創(chuàng)綜藝舞臺劇陸續(xù)推出,并在歐美舞臺上閃亮登場,贏得好評。這樣的思路和改變主動順應了國際市場的變化潮流,適應了新形勢下對我國文化出口的新挑戰(zhàn),取得的效果也充分達到了預期。
中國文化具有傳承性、發(fā)展性,是包容的文化。這些特征啟發(fā)我們在傳播戲曲文化時還要注意創(chuàng)新性。在讓戲曲文化“走出去”的傳播歷程中,白先勇為了讓高雅文化雅俗共賞,改編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此劇在角色上全部選擇了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的年輕演員,內(nèi)容上在不改變原著浪漫的前提下,提煉得更加精簡并且富有趣味,這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毫無疑問引起廣大受眾的喜愛,所以演出時場場爆滿。由此國際漢語教師應受到啟發(fā):在進行戲曲文化教學時要選擇有創(chuàng)新性的劇目,劇目的創(chuàng)新性可以是指在內(nèi)容上、服裝上、化妝上、道具上、舞臺上、表現(xiàn)形式上結(jié)合現(xiàn)代元素,跟上時代步伐有所創(chuàng)新的劇目。創(chuàng)新性劇目不僅更能吸引漢語學習者的眼球同時也會深深地激起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隨,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在進行戲曲文化教學時,為使教學更易開展,國際漢語教師可以趣味性地引入戲曲。例如,找到留學生對戲曲文化感興趣的點,有的學生喜歡劇本里的唱詞,有的喜歡里面的服飾,有的喜歡舞臺的效果,有的喜歡劇里的某個角色等。教師可以因材施教,趣味性地導入戲曲文化然后進行教學。例如,中高級水平留學生可以角色扮演。飾演角色的要求不僅僅是做好動作,念好唱詞,更重要的還要揣摩劇中人的內(nèi)心活動,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當然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哪怕表演得不完美,這讓他們對戲曲文化的感受和學習也一定是有益無害的。再例如,上文提到的選擇性,劇種的選擇要結(jié)合地域特色,川渝地區(qū)的留學生長期在巴蜀文化圈里求學生活,他們對川劇的感受應該是更直觀親切的。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中塑造人物的特技之一,很多留學生對變臉深感興趣,在戲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們動手畫臉譜,讓學生參與,在畫的過程中了解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從而達到在做中學的目的。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但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聽戲的人越來越少,懂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戲曲文化的傳承及傳播都面臨許多挑戰(zhàn)。在傳播方式上,漢語教學是一個有效途徑,但戲曲文化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應用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劇種和劇目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采用,教學目標的確定等,戲曲教學可以說是文化教學中一個較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國際漢語教師在教學中去探索,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