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悅 郭 陽
河北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高職音樂教學也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作為音樂教師,培養(yǎng)出相關的音樂人才,刻不容緩,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職音樂教學過程當中,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極大的幫助。因此,教師需要在高職音樂課堂上,充分利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改變傳統(tǒng)的枯燥無味的音樂教學方式活躍音樂課堂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音樂知識,并且充分理解體態(tài)律動的內容。
聆聽與動作的有效結合可以有效喚醒人體的音樂本能,并且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將這一理念融入教學開創(chuàng)了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新局面。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模式強調對韻律的感受,從簡單的運動向復雜的運動發(fā)展,是一種身體運動,能夠讓人從外在的感受轉變?yōu)閮仍诘念I悟,其中原地身體動作的基本語匯包括拍手、轉動、搖擺、彎腰、踏步、旋轉;行動中的身體動作包括走、跑、跳、爬。體態(tài)律動訓練主要的內容包括拍率的變化形式、情感的表現要素以及游戲性的教學內容。
達爾克羅茲認為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力度、速度、節(jié)奏以及情感因素不能只依靠聽覺,還需要通過其他感覺來增強體驗。例如,在演唱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要通過發(fā)聲部位發(fā)出聲音,如果想要提升作品的演繹效果,還需要對音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并通過身體某部位反映出來。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與人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任何音樂都可以通過身體的運動來體現音樂元素。在合唱指揮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指揮時不能準確表達出作品的情感,或者表現出的動作不夠到位,只是將節(jié)奏的變化指揮到位卻減少了力度和速度方面的關注,對于一名指揮人員來說,前期的讀譜十分重要,要先于對指揮動作的設計,讀譜之后再根據作品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動作。讀譜依靠的是內心聽覺、指揮時的技術動作,也就是需要學生在兩者之間進行有效轉換,讓聲音感覺通過肌肉感覺表現出來。
寓教于樂,顧名思義就是將樂趣融入教學中,通過寓教于樂的音樂教學,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在極大的樂趣當中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訉W習知識,并且從中獲取學習的快樂,受到啟發(fā),進而提升高職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最后實現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因此寓教于樂,在高職音樂教學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是有著名的瑞士音樂教育家愛彌爾· 雅克· 達爾克羅茲所創(chuàng)造的,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主動體驗音樂的美妙之處。通過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可以將身體作為理解音樂和解釋音樂的一種載體,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的內容,以及形成音樂的各種因素,同時通過身體的各個感官來體驗音樂,感受音樂。這種教學方法被廣泛運用于音樂教學中,在高職音樂課堂上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并且將寓教于樂良好地運用在課堂之上[1]。
音樂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門極具藝術感的學科。因此,在高職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選對合適正確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受自身與音樂的融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他們對音樂的喜好,最后愛上音樂。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忽視了身體與音樂的融合度,讓身體感受音樂的旋律從而使得音樂課堂比較枯燥無味,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高職音樂課堂上,教師使用一些與體態(tài)律動相關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與音樂進行一些肢體的配合,最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在高職音樂課堂上通過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把握好音樂的節(jié)奏感,這是學習音樂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把握好節(jié)奏感之后,才能夠對樂曲的節(jié)奏,音樂的靈魂更加理解,對音樂的內容也會更加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使用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和感官來將自己帶入到音樂的氛圍當中之后通過肢體的練習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最后找到樂曲的節(jié)奏感,這也為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了巨大的幫助[2]。
教師在進行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夠一味地讓學生學習音樂知識而忽視學生的表現欲望和他們實踐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要高度重視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實踐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通過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當中,通過自己的肢體律動與音樂相結合,這種方式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表現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更好地展現自己,并且通過體態(tài)運動還能夠有效放松身心,在學習當中釋放自己的壓力,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所以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培養(yǎng)高職優(yōu)秀人才的道路上,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
1.音響刺激和課題暗示
在這個階段當中,教師需要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來進行動作的釋放或者進行游戲活動,可以為學生帶來節(jié)奏或音樂方面的刺激,暗示學生對主要節(jié)奏要素進行掌握。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可以對學生的神經系統(tǒng)進行刺激,讓學生保持專注度,隨時準備做出指揮動作。
2.初步反應和相互作用
學生需要根據樂譜對動作做出預判,但很多學生都只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將音樂表現出來,而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樂譜則很難做到完整,教師需要通過演奏和動作示范進行強調,并且需要在教學過程當中將一些難度較大的樂譜通過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在進行演奏過程當中,提高學生在動作變化和靈活性方面的能力。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思想融入其中,會讓學生的動作不再機械化,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及時了解訓練項目是否合理,避免出現難度過大的情況。
3.改進反應和表現
在該階段,需要學生更好地利用身體來表現音樂,做出的動作要比前期更加完善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并且需要及時對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解決,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激勵學生想出更多的反應方法。例如,通過不同的動作和身體部位展示出音樂內涵。通過群體的智慧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動力,讓學生積累更多的音樂知識。
4.視譜與綜合反應
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體系下,完善的教學訓練包括對眼、耳、腦、四肢等的綜合訓練,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的重要原則就是強調在抽象的理解后積累經驗,所以要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系統(tǒng)訓練之后再加入視譜,如果過早地引入,可能會導致學生過分地注重按照樂譜進行合唱,這樣會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1.音樂音響的刺激
音樂是一些美妙的音符,傳入人的耳朵和大腦中,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賞析和聆聽,這是一個審美的活動和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首先通過對相關作品的片段進行演奏,或者播放相關的演唱視頻,加深學生對音樂音響的理解,然后需要教師在演唱或者演奏某一作品時充分融入情感,將力度、速度等一些音樂元素準確地表現出來,這樣可以對學生起到暗示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神經系統(tǒng)會受到刺激,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合唱指揮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的肌肉反應速度。
2.肌肉反應和肢體動作的設計
學生在聆聽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師的演唱和演奏片段形成初步理解,并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例如,力度增強時肌肉需要緊繃,如果音樂較為柔和,那么肌肉需要放松,這些動作反應主要是一些細微的、粗略的反應,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更加明顯并且具有延伸性的動作,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例如,音樂的情緒較為平和舒緩,學生可以在肌肉放松的狀態(tài)下呈現出畫圓的動作;如果音樂的力度開始增強,那么學生的肌肉也要越來越緊,所以這時學生可以利用雙手托起并逐漸上升的動作來表現,如果感覺到肌肉開始放松,雙腿可以從站立的狀態(tài)轉為下蹲的狀態(tài)。學生通過長期訓練就會對音樂刺激有更迅速的反應,同時對音樂更加敏感,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通過該部分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后期的音樂作品演唱演奏和理解音樂內涵打下堅實基礎。
3.肢體動作和指揮圖示的結合
將之前設計的肢體動作和指揮圖示有效結合起來,這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點。教師需要注意前期設計的動作的特點,同時也需要對指揮圖示的要求進行嚴格遵循,需要將兩者有效融合,并且找到二者的共性。在根據肢體動作和指揮圖示來尋找細節(jié),合理利用指揮圖是將肢體動作進行強化,如果作品的難度較低,學生的肌肉將會漸漸放松,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指揮圖示的內容來將肢體動作改變,這樣可以有效代表音樂力量的減弱;如果音樂作品的曲風較為快速,這時會給學生一種頓挫的感覺,從而使得學生增強跳躍感,讓揮拍動作更加有力,這樣的揮拍動作更加具有生命力,可以引發(fā)觀眾強烈的共鳴。通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解決由于缺少音樂伴奏不能對合唱隊員進行提示的問題。
教師在通過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進行教學時,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程中設置相應的體態(tài)律動環(huán)節(jié),將其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作品為基礎,在教學之前對于音樂進行深入理解,掌握其中的律動感和情感因素,以及音色的要素,這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體現出來的風格和內涵。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分析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讓學生不只一味地聆聽音樂和學習,而是要通過學習感受音樂,掌握音樂的不同演唱方法。除此以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音樂多加練習,讓自己能夠從多個方面表現音樂作品的風格,也能夠提升對音樂的認知。
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思想認知進行教學,讓體態(tài)律動良好地運用在音樂的學習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體態(tài)律動來表現作品的韻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音樂所涉及的體態(tài)律動,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考慮體態(tài)律動,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是否有利,這樣才能夠有效體現出體態(tài)律動的審美作用。除此以外,教師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一些作品進行學習,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認知有一定幫助和提升,讓學生能夠在日后面臨社會過程中有所幫助[4]。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占領課堂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會讓體態(tài)律動教學效果受到制約。因此,必須要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自身的體驗融入到音樂當中,在體驗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體態(tài)律動能夠發(fā)揮到最大的作用[5]。
綜上所述,在高職音樂課堂上,通過寓教于樂能夠有效實現音樂教學目標,讓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提升,而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目前廣泛運用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在高職音樂課堂上,利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讓教師與時俱進,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將抽象知識轉變?yōu)樾蜗蟮纳眢w動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肢體表現力和實踐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也能夠讓枯燥無味的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因此,教師要注重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上的應用,促進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