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
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職生心理素質、促進高職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組成。課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尤為重要。因此,教育部黨組于2018年7月印發(fā)的文件《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1]。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很難貼近高職生的生活實際,無法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網絡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線課程往往存在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消化的內容,學生的現實需求難以在課程中得到解答[2],而相比本科生,高職學生更喜歡參與性和互動性強的課程。因此,在線課程很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同時也無法滿足學生對豐富內心體驗和利用行為訓練調適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需求?;旌鲜浇虒W模式,是一種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3]。線上教學模式以互聯網為基礎,為學生提供諸如圖書、視頻、文檔、課件等形式豐富的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學習資料,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困擾,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線下教學通過案例分析、主題討論、團體活動、小組展示、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心理測評等豐富的、緊扣教學內容的課程活動輔助教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對豐富內心體驗、通過行為訓練調適自己心理狀態(tài)的需求。因此,混合式教學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教學模式的現實選擇[4]。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理念是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針對高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和教育部的指導綱要,我們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四個模塊,分別是社會適應、心理成長與潛能、心理危機干預、心理素質拓展與實踐訓練。其中,社會適應模塊包括入學適應、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戀愛心理四個主題;心理成長與潛能模塊包括自我意識、人格、時間管理、學習心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五個主題;心理危機干預模塊包括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咨詢這三個主題;心理素質拓展與實踐訓練模塊由體驗團體輔導、生活中的心理效應、心理情景劇及自我成長報告四個內容構成。
利用超星學習通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的網絡平臺,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及學習效果的展示部分。
1.課前
教師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創(chuàng)建課程,梳理課程章節(jié)并建立課程脈絡,隨后上傳教案、課件、微課、教學音/視頻、課程案例等相關教學資料。成功創(chuàng)建課程后,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班,將班級邀請碼發(fā)給學生,學生完成平臺注冊并根據邀請碼加入課程。每次課程前,教師利用平臺的通知功能向學生發(fā)布課前任務,要求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并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課前任務的類型主要有:資料閱讀(如心理健康概論、心理咨詢等章節(jié),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基礎知識,以供學生自學)、主題討論(如人際交往章節(jié),學生閱讀意大利探險家蒙塔爾的獨居實驗,分享感受并探討人際交往的意義)、案例分析(如自我意識章節(jié),為學生提供高職生常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生針對案例進行分析)、心理測試(如情緒管理、人格等章節(jié),為學生提供標準的在線心理測試)、問卷調查(如情緒管理、戀愛心理章節(jié),向學生發(fā)放匿名問卷,了解學生的情緒困擾、對課程內容的期待與需求等)、微課自學(如心理效應章節(jié),為學生提供心理效應的微課視頻,學生自學并根據小組所選的匯報內容進行資料收集與課件制作)。任務發(fā)布后,教師可根據學習通平臺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隨時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對未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發(fā)布督促提醒消息。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或困擾時,也可以通過學習通平臺隨時與任課教師進行互動與溝通。
2.課中
課堂教學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總結的方式,根據不同主題設計相應的心理體驗訓練和團體協(xié)作等互動體驗式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豐富內心體驗和感受,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人際交往章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團體繪畫,幫助學生通過具體的團體互動理解人際交往的原則、溝通的技巧、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在自我意識章節(jié),通過自畫像、我是誰、背后留言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通過主題辯論“自己喜歡自己重要vs他人喜歡自己重要”、視頻“你比想象中的更美麗”幫助學生接納自我;在情緒管理章節(jié),通過猜情緒、天使與惡魔、情緒樹,幫助學生了解情緒的構成與產生,學會調控情緒。
在授課過程中,借助學習通平臺的課件投屏、簽到、選人、搶答、主題討論、投票、分組任務、評分、計時器等活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堂管理與手機使用的沖突”,為學生分享個人觀點提供了平臺,提升了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3.課后
教師在學習通平臺創(chuàng)建作業(yè)庫,在課程結束后向學生發(fā)放相應的任務,學生及時完成并上傳。作業(yè)任務主要以實踐活動為主。例如,心理健康概論章節(jié)要求學生根據一定的規(guī)則分組并制定小組公約;人際交往章節(jié)要求學生認識10個新朋友并發(fā)現其優(yōu)點;在自我意識章節(jié)創(chuàng)作“我的詩歌”并拍攝音視頻上傳。這些實踐任務,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也為學生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借助學習通平臺提供的音視頻、圖書、心理美文、網絡鏈接、心理測試等課后拓展資源,為感興趣及有需要的同學提供了平臺,也為學生心理素質拓展提供了空間。
4.學習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設置在課程學習的中期和課程結束前。在課程學習中期,教師提供生活中常見心理效應的列表,學生以小組(3~4人)為單位選擇主題、收集資料、制作課件并進行匯報展示。在課前結束前,學生以小組(6~8人)為單位,根據學習內容自選主題,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視頻拍攝,完成心理劇制作并進行展演。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以此作為學生成績的一部分,學生展示的優(yōu)秀作品也將作為教學資源運用到后續(xù)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運用,提升了獲取利用信息、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也在匯報展示中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1.課程考核
為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課程評價更加全面客觀,我們加大了過程性考核比例,更加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終結性考核,即論文(自我成長報告)的撰寫只占總成績的30%,過程性考核(課堂表現和課程實踐)占總成績70%。其中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30%,以學習通平臺的數據統(tǒng)計作為成績評定的客觀依據,包括課前/課后任務的完成、出勤、課堂活動(主題討論、小組任務、投票、搶答、選人等)的參與;課程實踐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考核,構成總成績的40%,主要基于兩個學習效果的展示(心理效應的講解及心理劇的制作展演),每個項目占總成績的20%。通過課程評價的改革,實現了考核方式的過程化、多維化、信息化,而學習通平臺的數據統(tǒng)計,在使課程評價變得更加科學客觀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學生反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在課程結束后以學習通為平臺開展了問卷調查。在“課程在學習平臺上發(fā)布的教學資源和活動豐富”這一項中,89.37%的同學認為“非常符合”,10.2%的同學認為“比較符合”,占全體參與者的99.57%。在“我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互動交流滿意”這一項中,89.73%的同學認為“非常符合”,8.82%的同學認為“比較符合”,占全體參與者的98.55%。與此同時,課程的開展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有了清晰的認識,自我保健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得到了提升,具備了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和情緒管理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心理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對心理咨詢有了科學的認識,能夠在必要時做到自助和主動求助。
下面,以《解密愛情》這一主題為例,對混合式教學的模式進行展示說明。
1.知識目標
了解愛情的內涵,掌握吸引力的影響因素、戀愛的心理差異與失戀的心理調適。
2.能力目標
能夠恰當地表達愛、拒絕愛,明確自己的戀愛觀,正確應對自身的情感困擾。
3.素質目標
樹立健康的戀愛觀、高尚的性價值觀。
1.課前
教師在超星學習通發(fā)布匿名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困擾及需求。調查共計2個項目,主觀題和客觀題各一,分別是:(1)你是否有過戀愛經歷?(2)你對愛情的困惑及你希望本主題涉及的內容有哪些?
統(tǒng)計發(fā)現,72.32%的學生有過戀愛經歷,27.68%的同學未曾談過戀愛。同學們感興趣的知識點主要有:(1)什么是真正的愛?(2)愛情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顏值影響愛情嗎?合適重要還是喜歡重要?距離是產生美還是產生矛盾?(3)戀愛觀應該是什么樣的?(4)如何談一場雙向奔赴的戀愛?如何增加愛情的保鮮期?如何表白?為什么在交往3個月以后總會因為小事吵架?(5)為什么先提分手的人轉身的那么瀟灑?如何治愈失戀?根據調查結果,教師在備課時將本章節(jié)內容設定為:愛情知多少、我的戀愛觀、愛里有謎題、失戀怎么辦、如何看待性。
2.課中
(1)愛情知多少。教師分別向學生分享倉央嘉措、泰戈爾和柏拉圖對愛情的理解,誘發(fā)學生對愛情的思考,在學習通中通過主題討論與學生一起探討愛情是什么。針對學生關注的“愛情的基礎”這一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我們?yōu)槭裁磿鄲?,通過實驗和視頻講解影響吸引力的幾個因素:近水樓臺法則、外表吸引力法則、相互性法則和錯覺愛情法則。
(2)我的戀愛觀。教師向學生分享故事“借船過河”,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故事中的5個人物進行喜歡程度排序,并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排序和理由。學生通過排序和分享理由,自主探討每個人物背后所代表的戀愛觀,教師根據學生的觀點進行整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3)愛里有謎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我暗戀某人很久了,心里好煩,是向他表白還是不表白好?”“最近有人頻頻約我,又寫情書,又送禮物,分明是想追我,我對TA印象不錯,但還不想建立戀愛關系,怎么辦?”“難道真的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如何表達愛、拒絕愛、經營愛以及戀愛的性別差異。
(4)失戀怎么辦。學生通過討論并分享“面對失戀,該怎么辦?”的想法與經歷,自主總結走出失戀的方法。
(5)如何看待性。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fā)布關于性態(tài)度的匿名投票,針對學生的投票結果結合具體案例,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性觀念。
3.課后
學生在學習通完成對本節(jié)課的反饋及評價,并進一步思考自己對未來另一半的要求,從中篩選出最重要的五項特質,完成“我心目中的TA”后進行提交。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較多但課時偏少的矛盾,有利于互動體驗式活動的開展,有效提升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學平臺的使用使過程性考核成為了可能,教學評價變得更加全面、客觀。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學模式依然有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雖然有所提高,但大多僅限于學習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自主探索的積極性不高,仍然有少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欠佳。因此,關于如何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