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洪憲
濟南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山東 濟南 271100)
冠心病的全稱為冠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臨床中常見且多發(fā)疾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為冠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致使冠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從而導致心肌供血量不足,出現(xiàn)缺氧現(xiàn)象,進而導致心肌細胞或組織壞死,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1-2]。當前臨床診斷冠心病主要采用冠脈造影及多螺旋CT兩種方式診斷,且臨床傳統(tǒng)冠脈造影(CAG)通常被作為心內科冠心病中冠脈狹窄診斷的“金標準”,但CAG診斷費用昂貴,且屬于有創(chuàng)傷診斷技術,因此在臨床診斷中應用不甚廣泛,而256排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且其后處理功能強大,在臨床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及斑塊診斷中越來越成熟,且又因該診斷方式安全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診斷費用相對性便宜,因此有望成為冠心病診斷及評估的重要方式[3-4]。因此本研究主要就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與常規(guī)冠脈造影的準確度詳加探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依據診斷方式不同劃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74例,以作研究對象。研究組中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齡35~74歲,平均年齡(54.5±3.1)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5±0.3)年;病情:40例伴有心絞痛,34例伴有胸痛、胸悶癥狀;合并癥:22例高血脂癥、32例高血壓、11例糖尿病。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39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7.5±2.3)歲;病程2.5~12年,平均病程(7.2±0.4)年;病情:37例伴有心絞痛,37例伴有胸痛、胸悶癥狀;合并癥:20例高血脂癥、31例高血壓、12例糖尿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及合并癥等臨床基礎性資料顯示無可比性顯著差異(P>0.05),且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許可。 納入標準:患者均行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顯示心肌缺血且并無其他癥狀者;均存在輕中度冠脈管腔狹窄者;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促、心前區(qū)不適及心絞痛者。排除標準:慢性心力衰竭者;伴有不規(guī)則心律失常者;患有腎臟、肝臟等功能性不全者;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診斷方案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冠脈造影方式加以診斷。采用血管造影機(GE公司生產,型號:Optima IGS 330),從患者股動脈位置穿刺入路,并行插管,在患者的左、右兩側冠狀動脈管腔行造影檢查[5]。
1.2.2 研究組診斷方案 研究組采用256排螺旋CT(256SCT)冠脈成像技術診斷冠心病患者冠脈管腔情況。在256SCT檢查前需告知患者空腹,且6~8h左右,后給予呼吸訓練,并試驗患者是否碘過敏,如若患者在診斷心率超過70次/min則需口服給藥倍他樂克(酒石酸美托洛爾片),促使患者心率降至70次/min之下。在CT掃描前需給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mg。選用256排螺旋CT及其配套成像系統(tǒng)(GE公司生產,型號:REVOLUTION CT),并采用非離子造影劑(碘佛醇注射液)作為造影劑。參數設置為電流550~700mAs,電壓為120kV,螺距為0.18~0.2mm,將探測器準直設置為0.6mm,旋轉時間0.33s/360°。從患者氣管隆突之下的1cm作為掃描開始位置,后到患者心臟的隔面以下1cm位置,診斷時患者以仰臥位平躺,并行冠脈鈣化積分掃描,確定256排螺旋CT掃描的延遲時間及自動觸發(fā)層面以后,將造影劑從患者的肘靜脈緩慢注入,劑量45mL,后再次持續(xù)注入劑量為40mL生理鹽水,后混合造影劑的50%,掃描延時10s后進行256排螺旋CT同層掃描。后再次從患者肘部靜脈緩慢注入45mL造影劑,注射速率為6m/s,后以同樣緩慢的速率注射劑量為40mL生理鹽水。在掃描主動脈根部時需設置ROI區(qū)域密度數值,同時指導患者呼吸方式即深吸氣后屏氣進行掃描,后以增強方式掃描后行三維重建。以上診斷結果需由經驗豐富的影像學專家進行雙盲性判斷,直至結果一致。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患者冠脈管腔狹窄程度 評級標準采用國際上通用目測直徑法對冠脈狹窄程度詳加分級,分級標準;Ⅰ級:冠脈管腔狹窄程度≤25%;Ⅱ級:冠脈管腔狹窄程度26%~50%;Ⅲ級:冠脈管腔狹窄程度51%~75%;Ⅳ級:冠脈管腔狹窄程度76%~90%;Ⅴ級:冠脈管腔狹窄程度≥91%。其中診斷為冠脈管腔狹窄程度≥50%,即可判定為冠狀動脈管腔狹窄[6]。
1.3.2 對比兩組方式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度 將MRI(心臟磁共振)作為本研究診斷的“金標準”。上述指標計算公式為: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度=(真陰性+真陽性)/各組例數×100%。
1.3.3 對比兩組患者冠脈血管中斑塊性質 參照國際公布冠脈血管斑塊分級標準詳加評估。標準:鈣化斑塊:檢測數據>130HU;纖維斑塊:檢測數據為50~130HU;軟斑塊:檢測數據<50HU;混合斑塊:含以上兩種斑塊。
1.3.4 對比兩組診斷方式的誤診率、漏診率誤診率=假陽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漏診率=假陰性/(真陽性+假陰性)×100%。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診斷方式的誤診率和漏診率。1.3.5 對比兩組診斷方式的診斷時間、費用及患者滿意度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診斷的時間及診斷費用。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診斷滿意度調查表評估,總分為百分制,其中≥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6~79分為基本滿意,≤6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軟件SPSS 23.0行數據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值檢驗,P<0.05提示可比性差異顯著。
2.1 比對兩組患者冠脈管腔狹窄程度研究組冠脈管腔狹窄Ⅰ級、Ⅱ級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冠脈管腔狹窄Ⅲ級、Ⅳ級、Ⅴ級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對兩組患者冠脈管腔狹窄程度[n(%)]
2.2 比對兩組方式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度研究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比對兩組患者冠脈血管中斑塊性質研究組纖維斑塊、鈣化斑塊、軟斑塊及混合斑塊診斷準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對兩組患者冠脈血管中斑塊性質[n(%)]
2.4 比對兩組診斷方式的誤診率、漏診率研究組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比對兩組診斷方式的誤診率、漏診率[n(%)]
2.5 比對兩組診斷方式的診斷時間、費用及患者滿意度研究組診斷時間及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診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比對兩組診斷方式的診斷時間、費用及患者滿意度
2.6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典型病例影像結果見圖1~圖5。
圖1~圖5 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診斷冠心病患者冠脈管腔情況
冠心病屬于臨床上高發(fā)性疾病,且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中。冠狀動脈狹窄主要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患者冠狀動脈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臨床診斷冠心病,不僅要根據患者心電圖檢查結果及部分臨床癥狀,還需依靠現(xiàn)代影像學成像技術行進一步診斷確診。伴隨著醫(y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發(fā)展,冠心病患者行影像學檢查時,檢查人員或醫(yī)師可清楚地觀察冠心病具體發(fā)病部位、冠脈分支狀況、冠脈管腔狹窄程度、管腔中斑塊性質、疾病嚴重度等,以此為臨床診療、病情評估提供科學依據。以往的冠心病診斷中將冠狀動脈造影作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該診斷方式可準確反映及評估患者疾病狀況及病情嚴重程度,但冠脈造影檢測方法為侵入性,且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患者會遭受痛苦。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及進展,CT診斷技術應用范圍逐漸廣泛[7]。CT診斷技術由臨床傳統(tǒng)二維采樣創(chuàng)新進展為三維采樣技術,因此便產生了多層螺旋CT(MSCT),此診斷技術標志著CT影像學的進步及發(fā)展[8]。MSCT又可被細分為雙層螺旋CT、多層螺旋CT兩種,且與傳統(tǒng)CT診斷相比較,臨床優(yōu)勢明顯,MSCT優(yōu)點體現(xiàn)在患者進行掃描時速度快,并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患者較大范圍的疾病圖像,且圖像相對性較薄、對患者產生的輻射量相對性較低,方便檢查人員及醫(yī)師等快速直接閱讀圖像,圖像后續(xù)處理很強,可以減少X射線診斷中球管的損耗等[9]。在對患者特定器官進行掃描時,疾病病灶診斷時誤診或漏診可能性較低。MSCT單位時間內疾病掃描速度更快,且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運動偽像的出現(xiàn)。在診斷過程中造影劑利用率顯著提升,降低診斷成本[10]。重建可以隨意進行,且重建的次數是無限的,同時并不受層間隔的大小限制,3D重建效果更為顯著且成像質量甚高。因此目前MSCT診斷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本研究主要就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與常規(guī)冠脈造影的準確度詳加探究,診斷準確度較高,結果顯示:研究組冠脈管腔狹窄Ⅰ級、Ⅱ級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冠脈管腔狹窄Ⅲ級、Ⅳ級、Ⅴ級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診斷技術能準確診斷患者冠脈管腔狹窄程度,且研究組診斷后冠脈狹窄程度更為嚴重,臨床專家需依據診斷結果給予針對治療,避免病情進展影響生存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診斷方案的準確率更高,且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本研究將心臟磁共振作為診斷“金標準”,研究組患者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相關對照組診斷方案較高,因此研究組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度均較高。此外,本研究中,研究組纖維斑塊、鈣化斑塊、軟斑塊及混合斑塊診斷準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研究組診斷方案能清晰顯現(xiàn)患者冠狀動脈管腔中斑塊性質,且臨床冠脈斑塊診斷標準能清楚鑒別,表明研究組方案診斷冠脈斑塊準確率相對較高。本研究中,研究組誤診率、漏診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研究組診斷后患者檢查結果出現(xiàn)漏診、誤診情況較少,進一步提示診斷準確度較高;此外,研究組診斷時間及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診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256SCT診斷時費用相對便宜,而診斷時間也相對較短,患者更為滿意。在影像學發(fā)展中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的圖像較臨床傳統(tǒng)4排或64排MSCT在時間、空間兩個方面的分辨率更清晰,成像質量更佳,同時又將時間方面的分辨率提升至44ms,而在空間方面的分辨率則提升至0.3mm,以此在診斷過程中進一步穩(wěn)定冠心病患者心率,避免因心臟搏動而形成偽影像[1]。且從圖像質量上看,成像質量甚佳,清晰度更高,特別是診斷過大、過小冠脈血管時,可獲得更清晰成像顯影,以此提升在冠脈管腔狹窄、斑塊診斷中的特異性及敏感度[11]。此外,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診斷可多方位、多層次對患者心臟詳加掃描,且在短期內可重復性掃描,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及安全性。以往臨床將冠脈造影作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但該診斷技術是有創(chuàng)診斷的一種,且具備心梗、心律失常、冠脈穿孔等潛在的風險性,在臨床冠心病診斷中費用較為昂貴,僅適合在患有嚴格適應證時才運用[12]。256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技術診斷中有可供選擇性的層多排厚探測器等,多次掃描時能同一時間獲得4個及以上層面成像數據,縮減螺旋CT容積的掃描時間,且能行32ms及以下掃描。256排螺旋CT在診斷時可清晰顯現(xiàn)患者冠脈主干及二到三級分支情況,還可顯現(xiàn)冠脈管腔中狹窄的詳細程度,并對冠脈斑塊不同程度的鈣化情況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在診斷時可清晰顯現(xiàn)較小非鈣化的斑塊,并明確其形態(tài)、位置及長度等信息,成像后清晰分辨斑塊與冠脈分支兩者間關系,以此為臨床專家治療冠心病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256排螺旋CT可準確診斷冠脈管腔狹窄程度及形態(tài)等特征,在成像時顯現(xiàn)冠脈管壁、管腔及冠脈壁外的狀況[13-14]。因此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診斷的準確率相比臨床常規(guī)性心臟冠脈造影更高,且能清晰顯現(xiàn)冠脈狹窄程度,并對患者冠脈中斑塊性質詳加診斷,以此為臨床冠心病對癥治療提供可靠數據參考。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冠心病等疾病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強、特異性及準確度高,可有效診斷冠脈管腔狹窄程度及其中斑塊性質,避免誤診及漏診情況發(fā)生,值得在臨床診斷中深入研究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