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100086,北京)
1831年,歌德在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的創(chuàng)作后,他對自己說:“我這一生的今后歲月可以看作是一種無償?shù)馁浧?,我是否還工作或者做什么工作,事實上都無關宏旨了。”[1]1832年3月22日,他在說了最后一句話“亮些,再亮些”之后,與世長辭。歌德從容地活到了83歲。本雅明說:“人們所記載的歌德臨終時所說的話是可信的。在這番話中,神話的生命力最終以羸弱的對光明的向往來對抗臨近的黑暗。這也就是歌德在最后幾十年中登峰造極的自我崇拜的根源?!盵2]歌德生活在一個追求知識和啟蒙的時代,他一生向往光亮,正如那些啟蒙主義者用思想啟示矇昧的大眾一樣,歌德也將自已思想的光亮永遠地獻給了這個世界。
歌德晚年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它沒有《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樣風靡全球,也沒有《浮士德》那樣婦孺皆知,但它的寫作動機人們爭論不休,人物設計獨具匠心,情節(jié)安排發(fā)人深省,創(chuàng)作思想復雜雋永,可以說小說處處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即便在200多年后我們重新閱讀這部小說,也同樣感到它既厚重又輕靈,既新鮮又充滿活力。這是一部充溢著思想光亮的書。這部小說就是《親和力》(DieWahlverwandtschaften)。
歌德的《親和力》出版于1809年。此時歌德已經(jīng)60歲了。當然,“歌德屬于那類在其天性深處就與女性有著某種關系的男人”。[3]1807年冬天,時年58歲的歌德對16歲的米娜·赫爾茨麗卜(Minna Herzlieb,1789—1865)一見傾心,為她寫了許多十四行詩,但米娜并沒有給予積極回報,歌德最后自知好事難成,強忍傷悲不辭而別。就像35年前歌德一氣呵成創(chuàng)作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歌德在按耐不住的狂熱和沖動中花了7周時間,寫完了這部比《維特》多一倍的小說。米娜1826年結(jié)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最后得了精神病,并在郁郁寡歡中病逝。“無論如何歌德對她的印象足夠持久,以致影響了《親和力》中的奧蒂莉?!盵4]人們認為,米娜就是《親和力》中奧蒂莉的原型。
當然,奧蒂莉這一形象不可能僅僅只有一個藝術原型,她應該還有其他原型。據(jù)歌德在《詩與真》中記載,歌德讀大學時曾去奧提利安堡(Ottilianberg,孚日山脈的絕頂)漫游,山上有一座修道院,為紀念圣女奧蒂莉(Odilie)而修建。奧蒂莉原是一位伯爵之女,她為盲人做了許多善事,她是眼疾患者的保護女神?!八拿制鋵嵰部梢月?lián)想到柔和的光?!盵5]歌德寫道:“她的名字和我想象中的她的風姿,在我心坎里深深銘刻著。我把這兩者保留到很久,直至后來我在晚年的作品中拿它們來構(gòu)成一個女主角,雖然出現(xiàn)較晚,但不因此而不可愛,她深受心地虔誠純潔的人們的歡迎?!盵6]這位圣女日后就變成了歌德的《親和力》中女主角奧蒂莉。
歌德自己對婚姻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的婚姻狀態(tài)與《親和力》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亦不無關聯(lián)。1788年7月,39歲的歌德與23歲的制花女克里斯蒂安娜·烏爾庇尤斯同居。1806年,耶拿會戰(zhàn),法軍攻占魏瑪,德軍敗退??死锼沟侔材让爸kU救助歌德,歌德深受感動。于是,歌德與克里斯蒂安娜在宮廷教堂里舉行了結(jié)婚儀式。他們在經(jīng)歷了18年同居生活后正式結(jié)婚。這是一樁不同尋常的婚姻,很多年來他們的關系沒有得到上層社會的承認。1807年,也就是在歌德舉行結(jié)婚儀式后不久便開始了《親和力》的創(chuàng)作,因此,這部小說不可能不打上歌德自己婚姻、道德和倫理生活的烙印。
歌德在談及這部作品時說,他在里面放進了許多東西,有些是藏起來的,有的是公開的秘密。歌德曾對韋蘭特說:“該書至少要讀三遍?!盵7]“任何人只讀一次這部小說,都領會不盡它?!比欢?,這部作品的手稿卻被歌德小心地全部銷毀了,竟一張殘片也沒有保留下來,這不大可能是偶然?!白髡唢@然計劃周密地銷毀了所有手稿,以免暴露這部作品的建構(gòu)技巧。”[8]如此看來,歌德究竟是希望人們讀懂這部小說,還是希望這部小說永遠成為一個謎呢?
該書最初出版時可謂毀譽參半、爭議極大。崇尚性愛自由的浪漫主義作家嫌它過于保守,堅持傳統(tǒng)道德的讀者又認為它過于開放。一位女士曾對歌德說:“馮·歌德先生,我完全無法認同這本書;它確實很不道德,我不會把它推薦給任何女士?!备璧侣犃诉@話后,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極其誠懇地說:“我對此深感遺憾,這是我最好的書。”[9]歌德認為這是自己最好的書,然而,許多人并不認同歌德的看法,包括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斯達爾夫人在《論德國》一書中寫道:“無可否認,歌德這部作品對人的心靈有透徹的了解,但這種了解是令人泄氣的;書里的生活無論怎樣度過,似乎都是無所謂的;如果使生活的內(nèi)容深化,則是陰慘悲哀的;倘能躲避這種生活,又是相當愉快的。這種生活難免有道德上的弊病——如果可能,就應當治好它,否則就應當因此滅亡?!盵10]斯達爾夫人承認了歌德對人的心靈的透徹了解,但并不認為這是一部有積極意義的書。它不是一本治病的書,而是一部致病的書,讀者應該小心提防才是。
本雅明在1924年至1925年之間專門寫了一篇論述該小說的長文《評歌德的〈親合力〉》。本雅明說:“在對待婚姻——人類生活內(nèi)涵最嚴格及最務實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的態(tài)度上,最早是在《親和力》中表現(xiàn)出了歌德已有了新的觀察態(tài)度,即對實在內(nèi)涵的綜合觀照?!盵11]本雅明認為,歌德對婚姻的觀察態(tài)度與康德有些近似??档略凇兜赖滦味蠈W》闡述了他的婚姻道德觀,該書出版于1797年,較歌德的小說早十余年。在康德看來,婚姻就是“遵循法則的性關系”。“即兩個不同性別的人格的結(jié)合,以便終生彼此占有其性屬性?!徒逃优哪康目赡苡肋h都是自然的一個目的,自然為了這個目的而培養(yǎng)兩性彼此的傾慕;但是,結(jié)婚的人的這種結(jié)合的合法性,并不要求他必須把這個目的強加給自己;因為若不然,一旦生育停止,婚姻就會同時自行解體?!薄盎橐銎跫s只有通過婚內(nèi)同居(copula carnalis[肉體的結(jié)合])來實現(xiàn)。不同性別的兩個人格的契約,如果秘密商定或者放棄肉體關系,或者明知一方或雙方?jīng)]有這種能力,這個契約就是假冒的契約,建立不起婚姻;這個契約也可以被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隨意解除?!盵12]在康德看來,婚姻并不以生育子女為唯一目的。婚姻既可以締結(jié)契約,也可以解除契約??档屡c歌德幾乎在同一時間關注婚姻、道德及倫理問題,盡管他們思考問題與表述的方式并不一樣:康德為哲學作界定和論述,歌德則寫了一部長篇小說。
歌德為什么將他的思考和探討婚姻、道德和倫理的小說命名為《親和力》呢?親和力原是化學名詞。翻開化學詞典,有關親和力的解釋如下:“化學反應親合勢(affinity of chemical reaction)為了研究化學平衡而引入的一個輔助熱力學函數(shù)。對于化學反應:
其化學反應親合勢A的定義為:
式中,vB是物質(zhì)B的化學計量數(shù);μB是其化學勢。根據(jù)熱力學原理,可導出等溫等壓化學反應自動進行的方向和平衡判據(jù)為:
A>0 化學反應正向自動進行;
A=0 化學平衡;
A<0 化學反應逆向自動進行。
由此可知,化學反應親合勢越大,反應正向進行的推動力越大?!盵13]
親和力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瑞典人貝格曼(Tobern Bergman)提出來的。1775年他用拉丁語attractio electiva來指稱這種化學現(xiàn)象。1782年德國人塔布爾(Hein Tabor)將貝格曼變用的詞翻譯成德語Wahlverwandtschaft。歌德受到塔布爾的譯文的啟發(fā)將他的小說命名為Die Wahlverwandtschaften。Wahlverwandtschaft是個復合詞,由兩個詞Wahl(選擇)和Verwandtschaft(親和關系、親屬關系)組合而成,具有“選擇性親和關系”的意思。元素與元素之間具有親和關系,且這種關系具有選擇性;人與人之間關系亦如此,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婚戀關系則更是如此。
歌德對新鮮事物十分敏感,對最新的科學術語和成果更是十分關注。他密切注視時代的變革,緊跟時代步伐?!罢l能抗拒他所處的環(huán)境的潮流?時代在前進,人的思想、輿論、偏見和愛好也跟著前進。倘若兒子的青年時代正值變革時期,我們可以肯定,他不會跟他的父親有共同語言的?!盵14]在小說的第一部第四章,歌德讓主人公愛德華(Eduard)、上尉和夏綠蒂專門討論了親和力這個概念。愛德華喜愛朗讀書籍,最愛念物理、化學和技術著作。上尉10年前在學校里就知道這個概念,以后又從書本上讀到過相關知識。愛德華說:“如今沒什么東西咱們學了能夠管一輩子。咱們的祖先可以老是堅信自己青年時代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咱們可得每過五年就重新學習一次,否則會完全跟不上時代?!盵15]啟蒙時代是知識更新的時代,歌德作為時代的代表自然也時時刻刻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
在小說中奧托上尉這樣定義親和力:“那些一碰著就迅速相互吸引、彼此影響的自然物,我們稱之為是有‘親和力’的。就拿堿和酸來說,盡管它們的性質(zhì)相反,或許就正好因為性質(zhì)相反,所以才相互尋找和強烈吸引,彼此改變著原有特性,共同構(gòu)成一種新的物質(zhì);在它們身上,‘親和力’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夏綠蒂補充說:“在我們?nèi)伺c人之間所能產(chǎn)生的真正的友誼,也同樣是這樣;要知道相反的秉性,往往使親密的結(jié)合成為可能?!盵16]簡言之,親和力就是事物相聚時快速互相吸收、置換的屬性。酸和堿雖然是相互對立的,二者最容易相互吸引和結(jié)合,彼此改變對方,然后共同形成一種新的物質(zhì)。親和力就是選擇,就是離棄,就是結(jié)合,就是新事物的萌生。
歌德在小說的出版廣告中如此解釋小說的標題:“看來,作者那持續(xù)的物理學研究工作,促使他選擇了這個奇特的題目。他一定發(fā)覺了,人們在自然科學里經(jīng)常使用倫理學的比喻,以便將某些遠離人類知識領域的東西帶到近處;也許正是如此,他以一個道德案例將一個化學的比喻用語回溯到其精神的始源?!盵17]如此看來,在歌德筆下,親和力(Elective Affinities)既是一個化學名詞,又是一部小說的名稱;既可以譯作親和力,又被譯作親合力;既是分,又是聚;既可以描述物質(zhì)與物質(zhì)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呈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戀人之間、情人之間、夫妻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變中求不變;在不變中又萌生出新的變化。下面我們以小說為例,稍加闡述和分析。
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愛德華和夏綠蒂兩小無猜、相愛相戀,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結(jié)合,不得已分別同別人結(jié)婚了。而人到中年,他們的配偶相繼死去,他們終于走到了一起。因此,他們十分珍惜這遲到的幸福。他們遠離城市,在寧靜的莊園過著寧靜的生活。回憶起昔日的歲月,夏綠蒂對愛德華說道:“你我當時年紀輕輕,傾心相愛;后來我倆被分開了,你是因為你父親貪得無厭,硬讓你娶個有錢的老婦人,我卻由于沒有任何特別的指望,不得已答應了一位自己雖不愛、卻敬重的富有的男子的求婚。我們又自由了,你早一點,因為你那老太婆給你留下一筆鉅產(chǎn)自己去了;我遲一些,也就是當你出外周游歸來的時候。這樣,我倆又得重逢。我們常常喜歡回憶過去,我們珍愛自己對過去的回憶,我們可以不受干擾地生活在一起……做這一切都得到了你的同意,目的僅僅在于使我倆能單獨生活在一起,能享受咱們早年真誠渴望、現(xiàn)在終于獲得的幸福,不受任何人的干擾?!盵18]兩個歷盡千辛萬苦的戀人在苦熬了許多年以后終于走到了一起,他們不想再分離,不愿意有任何人打擾,只希望過自己平靜、祥和、幸福、美滿的生活。這通常是許多愛情小說的結(jié)局,然而在歌德的小說里,這只是小說的開始。這樣的開始后面還有故事發(fā)生嗎?當然有故事,這也就是歌德不同尋常的地方。
歌德借一位閱歷豐富的伯爵之口說道:“我們總喜歡把塵世上的事情,尤其是把夫妻的結(jié)合,想象成持久不變的。而涉及到婚姻問題,我們之所以產(chǎn)生一些與世態(tài)人情大相徑庭的想法,就是受了那些我們經(jīng)常看的喜劇的蠱惑之故。在喜劇中,我們看見在克服了前幾幕中出現(xiàn)的障礙后主人公如愿以償,終于結(jié)成眷屬,這當口大幕也便落了下來。而暫時的滿足感,會在我們心里久久地發(fā)出回響。世界上的情況卻不一樣,戲?qū)⒃谀缓罄^續(xù)演下去;而一當大幕再次升起時,那演出就將是我們一點也不樂意再去看和再去聽的了?!盵19]因此,在這個充滿變換和動蕩的世界上,在婚姻關系上試圖實現(xiàn)永久的穩(wěn)定應該是不恰當?shù)摹?/p>
果然,后來愛德華的朋友上尉奧托和夏綠蒂的侄女奧蒂莉來訪,打破了這個家庭原有的寧靜。愛德華與奧蒂莉相互吸引;夏綠蒂和奧托上尉則彼此愛慕?!跋木G蒂自從進一步了解奧托上尉以后,的確就對他好起來了。”奧蒂莉則成了愛德華不可或缺的保護神,“她要不在眼前,他已感到難受”。[20]這就是親和力發(fā)生了作用。“那迄今結(jié)合為兩隊的四個成員一經(jīng)碰在一起,就放棄了原有的結(jié)合,重新進行組合。在這一放開和抓住、逃逸和尋找中,人們相信的確能看到一種比較高級的本能,因此承認那些物質(zhì)有類似于愿望和選擇的特性,認為新造的‘親和力’這個詞是完全有道理的?!盵21]
在歌德看來,這種親和力是一種魔力。“那些看樣子好似沒有生命而內(nèi)里卻始終準備著要活動的物質(zhì),你只有親眼目睹它們處于活動中,留心觀察它們?nèi)绾蜗嗷ふ?、吸引、抓牢、破壞、聚合、吞并,臨了兒從最親密的結(jié)合中以新的意想不到的形態(tài)產(chǎn)生出另外的物質(zhì)來:只有到這時,你才相信它們具有永恒的生命,是的,甚至相信它們具有意識和理性,因為我們的感官幾乎不足以很好地觀察它們,我們的理智幾乎不能完全將它們把握理解?!盵22]這種具有魔力的親和力導致變化,這種變化人們可能無法感知、無從覺察、無法把握,甚至不能理解。歌德在自傳《詩與真》中也提到了這種魔力:“我相信在自然里頭——不管自然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是有靈魂的還是沒有靈魂的——發(fā)見有一種只在矛盾中顯現(xiàn),因此不能以概念,更不能以言辭表達的東西之存在。這東西不是屬于神,因為它像是沒有理智;也不是屬于人,因為它沒有悟性;也不是具有惡魔性,因為它是善意的;又不是具有天使的性質(zhì),因為它往往使人覺得它幸災樂禍。它與偶然相似,因為它顯不出有什么聯(lián)系;它又與天道神意相似,因為它暗示有因果關系。這個東西可以突破那些限制我們的一切境界;它像是按照著我們的存在的必然的條件恣意處理,它把時間聚攏而把時間展開。它像是只喜歡‘不可能’,二拋棄‘可能’,不屑一顧?!盵23]這個東西能夠進入一切其他事物當中,能把它們分開,又能把它們結(jié)合在一起,這個東西就是魔力(das Damonische)。魔力這個概念幾乎伴隨了歌德的一生。
有選擇性親和力產(chǎn)生后,兩對四個人的十字交叉關系發(fā)展成為現(xiàn)實。夏綠蒂說:“這一刻在我們一生中將是個新的起點,不可避免?!盵24]愛德華決心與夏綠蒂離婚,夏綠蒂則全力維護與愛德華的婚姻關系;奧蒂莉內(nèi)心深愛著愛德華,但考慮到會傷害對自己恩重如山的夏綠蒂的幸福,她不能答應愛德華的結(jié)婚請求。于是,他們只是出于道德和責任,才勉強維持原有的家庭,而內(nèi)心則經(jīng)歷著情感的煎熬。后來愛德華索性離家出走,當他聽說夏綠蒂懷孕后立即參加了戰(zhàn)爭?!皭鄣氯A向往著外患,以便抵消他個人的內(nèi)憂。他向往著滅亡,因為存在對他已經(jīng)不堪忍受;他想到他將不復存在,他想到他能夠以此使他所眷愛的人們、他的朋友得到幸福,心頭便感到欣慰?!盵25]
這種親和力甚至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不能為理性所理解和認識。歌德在小說中寫到,男女主人公愛德華和奧蒂莉分別患有左右腦偏頭痛。愛德華如此描繪道:“咱們的養(yǎng)女常鬧左邊腦袋痛,這在她實在是盛情可感;因為我有時右邊腦袋也痛。碰巧了,咱們倆面對面坐在一塊兒,我用右胳膊支著桌子,她用左胳膊支著桌子,腦袋朝著不同的方向托在手上,如此對稱的一對兒肯定好看哩?!盵26]有學者指出:“兩人生理病癥在身體部位上的互補性讓人聯(lián)想到柏拉圖《對話錄》里的球形人體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愛情詮釋,即男女愛情的動力在于,被劈為兩半的人體需要努力尋找另一半,以便恢復人類原初球形身體的完整統(tǒng)一。”[27]在歌德看來,相似的疾病也可以成為親和力的表征或者癥狀。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夏綠蒂生下一個男孩,她希望孩子的出生能夠恢復她與丈夫往日的幸福。而愛德華呢,卻在奮不顧身地參加每一場戰(zhàn)斗?!拔乙獎?chuàng)造一個奇跡,希望幸免一死,目的是贏得、而不是失去奧蒂莉?!盵28]最后戰(zhàn)爭結(jié)束,愛德華回到了家鄉(xiāng)。然而,家鄉(xiāng)的一切早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夏綠蒂說:“當生活拖著我們走下去的時候,我們卻以為我們是靠自己在行動,靠自己在選擇我們的工作,選擇我們的消遣方式;然而,一當我們仔細觀察,便明白這不過是時代的安排、時代的傾向而已,我們只是被迫參與其事罷了?!盵29]夏綠蒂將兒子托付給奧蒂莉照管,奧蒂莉在湖中劃船時,失手將孩子落入水中淹死?!霸谶@里,水作為生活的混亂因素并不是以驚濤駭浪給人帶來毀滅,而是在神秘的寧靜中讓人走向毀滅?!盵30]最后奧蒂莉悔恨莫及,憂郁絕食而死。在奧蒂莉那里,愛要達到真正的圓滿,就必須是全然無私的。愛的頂峰就沒有了私愛。奧蒂莉是“歌德筆下的所有人物中最具有青春氣息的……奧蒂莉的處于激情中的生存——這種激情使她的美的命運與眾不同——指向了青春的生命,那么,歌德只能通過她的美的命運與這一景象——他的本質(zhì)排斥這一景象——達成和解”。[31]奧蒂莉具有一種凝固的美和緘默的美。奧蒂莉的美最后沖破了親和力的固有模式,成為一種至高的、神圣的美。
奧蒂莉最后拒絕了愛德華的愛。法國當代哲學家皮埃爾·阿多認為:“浮士德與《親和力》中一個人物愛德華代表的正是歌德生活的藝術所擯棄的東西,浮士德不能專注于當下時刻,愛德華則耽于臆想與放任?!盵32]奧蒂莉則不然,她在致朋友的信中寫道:“既然我滑出了我的生活軌道,就不應讓我再重蹈覆轍了?!盵33]歌德的解釋是:“每個女人都排斥其他女人,這是她們的天性使然;因為每個女人都想獲得全部女性才能能達到的一切?!盵34]隨后不久愛德華亦絕食自殺。夏綠蒂將奧蒂莉和愛德華安葬在一起?!斑@樣,一對戀人從此并肩長眠。靜穆的氣氛籠罩著他們安息的地方,歡樂的、親切的天使像從拱頂俯瞰著他們;有朝一日,假如他們一起蘇醒過來,那將是多么動人的一瞬呵?!盵35]這就是愛德華與奧蒂莉的“選擇性親和關系”的終點。這種結(jié)尾有點近似于《羅密歐與朱麗葉》,作者的情感和傾向或者在這里有所泄露或透露。這結(jié)尾也有些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有朝一日他們醒來,或者也能化作蝴蝶雙飛舞。
如果說,小說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親和力的作用和意義,那么,小說中的某些次要人物便顯示出親和力的反面或?qū)α⒚妫簺]有變化、老生常談。小說中還有一位次要人物,名為米特勒。該詞原文為Mittler,在德語中是調(diào)解人和中間人的意思。他從前是一位牧師,后來是這個地區(qū)的調(diào)解員、仲裁員。他有一片不大不小的地產(chǎn),然后他把地租佃出去。這在歌德看來,應該不算十分光彩的職業(yè)。米特勒堅持認為:“婚姻是一切文明的起點和頂峰。它使野蠻人變得文明起來;除非通過婚姻,不然最有教養(yǎng)的人也無法證明自己是文明的?!盵36]歌德對這番議論不置一詞,然而頗能說明問題的是:這位對婚姻發(fā)表宏論的人自己并沒有結(jié)婚,他過著獨身生活,而且是這群男人里地位最低的。歌德對于米特勒的觀點雖然沒有明顯反對,但至少沒有完全認同。小說人物中不僅言論、立場,乃是身份、地位自始至終均沒有變化的,恐怕就算這位米特勒了。總之,“他的出現(xiàn)幾乎就是對他所捍衛(wèi)的道德原則的諷刺,他不合時宜地來到和離去”。[37]
歌德在創(chuàng)作《親和力》時,正值歐洲浪漫主義風行,作家們熱衷于描繪愛情狂熱之奇異蠢事?!案璧轮v述的故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顯得瘋狂,但并無浪漫主義的極端,而處在一個自然研究者觀察并保持距離的姿態(tài)中?!盵38]歌德的小說描寫道德與感情的沖突,作者既尊重感情,又維護家庭。如此一來便必然會遇到矛盾與困惑:堅持婚姻持久將會限制個人的自由;而離婚自由又會損害道德,導致淫亂。這里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變化著,感情也一樣。這其實仍然是對無限的追求,與《浮士德》的主題相似。“萬象皆俄頃,無非是映影;事凡不充分。至此始發(fā)生,事凡無可名,至此始果行;永恒之女性,領導我們走?!盵39]萬事皆可發(fā)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們唯有跟隨偉大的女性,方可一路前行。
歌德已經(jīng)離開我們整整190年了,然而,每當我們遇到情感婚姻、倫理道德的困惑和矛盾時,不妨再讀讀《親和力》,它同樣會給我們提供某種參考和啟示。恩愛的情侶或者夫妻總希望他們之間的感情千年不變,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幾乎不可能。這是千變?nèi)f化的德國文學中不變的主題之一。[4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天你的戀人或者夫妻一方突然對你說“你變了”時,你會如何面對,如何回答,如何應對呢?其實我們無需緊張焦慮,當然也不能漠然處之,或者可以冷靜下來重新翻閱一遍《親和力》,認真思考一下:在感情戀愛之中如何應對和處理“變與不變”的關系。
不論是相戀的情人,還是相愛的夫妻,乃至于友誼情深的朋友,無論感情再好再深,也終究會有變化的。那么,我們應當如何面對或者應對這種變化呢?變是正常的,不變是不正常的;變是必然的,不變是偶然的。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一切都在變,簡言之,就是不變的就是變。對于戀人夫妻更是這樣,再好的戀人夫妻都會發(fā)生變化:一個變,另一個也變,朝著一個方向變,這就是和諧;一個變,一個總不變;一個總想變,一個總不想變,再好的夫妻也會出現(xiàn)裂痕,乃至于關系破裂;一個變,一個也變,但是如果朝著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變,當然就不會長久。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一模一樣,要變一起變,并不是最好的相戀模式,因為完全的一樣,就是完全的同質(zhì),也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情感不可能是豐富的,生動的,永葆魅力的。變化總是在不同質(zhì)的個體中進行,個體是有差異的,但是世界觀、人生觀應該基本一致。如果沒有這些一致便會導致爭吵不休、矛盾不斷,當然沒有這些一致當初也很難走到一起??傊?,感情再好的夫妻或者戀人,不要懼怕感情的變化:變化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問題是應該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變化;不變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在變中追求不變;在不變中尊重彼此的差異和不同?!队H和力》中的男主人公愛德華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生活的變故后說道:“誰到了一定的歲數(shù)還想實現(xiàn)他早年的意愿和希望,便是自欺欺人;人生的每一個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幸福,有它自己的希望和追求。”[41]不變是虛妄的,變是永恒的。變便有了希望,而希望本身也在變化。荷爾德林曾經(jīng)寫道:“希望仿佛從天而落的星星,掠過他們的頭頂?!弊罱K的希望從來不屬于抱希望的人,而是只屬于希望所寄予的人。只有看在這些無希望者的份上,我們才獲得了希望。[42]
最后我們以查夏里亞斯·維爾納(Werner Zacharias)的一首十四行詩結(jié)束全文吧。這首詩亦名為《親和力》:
穿過美麗喬裝的墓群地帶,
越過靜候獵物的墳碑石塊,
蜿蜒小徑把伊甸園的道路拓開,
引向約旦、阿謝龍匯流之脈。
耶路撒冷基流沙欲顯塔彩,
只無奈嬌柔致極的海怪,
湖中六千年貪婪地把犧牲品等待,
以獲清白。
一神圣頑童走來,
拯救天使把這孽子攜載,
湖水吞沒一切!天之不幸!——這只是個玩笑!
日光欲使大地生輝放彩?
光芒熾熱只為把輿坤擁戴!
顫抖的心靈,你盡管去愛半神英豪![43]
親和力,像湖泊吸引溪流,像大海吸收河流,像大地沐浴陽光,像陽光普照大地;親和力,像一道光劃過天際,使我們看到了光明,也發(fā)現(xiàn)了陰影。歌德及其筆下的親和力,就是一種永恒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