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憲
(朔州市國土綠化服務中心,山西朔州 036002)
油松為常綠喬木,山杏為落葉小喬木,二者都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抗旱性,根系發(fā)達,能在貧瘠的土壤中正常生長,是山西省混交造林的首選樹種。油松與山杏都有較強的抗風沙能力,通過混交造林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實踐表明,混交林的營造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山西省朔州市為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雨雪少,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少雨,冬季少雪,年均氣溫在3.6~7.3 ℃,自然條件比較適宜栽植油松和山杏等抗旱樹種。
在油松+山杏混交造林前要實地勘查,根據(jù)造林區(qū)域內的氣候特征、土壤性質、水文條件等因素編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混交林營造方法、營造進度和選用工藝計劃,為混交造林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造林人員的安排方面,以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人員作為首選,并在正式混交造林前聘請專業(yè)人員開展技術培訓,明確造林目標,優(yōu)化技術流程,保證造林各個環(huán)節(jié)能有效銜接。為防止返工等影響工期、增加造林成本的情況發(fā)生,要做好造林現(xiàn)場監(jiān)督檢查和指導工作,保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達到現(xiàn)行規(guī)范標準及設計要求。
油松+山杏混交造林開始前要精細整地,通過整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使苗木有充足的養(yǎng)分供給,提高成活率。朔州市作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雨水相對較少,故可采用魚鱗坑整地來減少水土流失。魚鱗坑整地是指在山坡上開挖具有一定蓄水量,且交叉排列與魚鱗類似的半圓型土坑,在坑內蓄水,植樹造林。魚鱗坑本身的蓄水能力較好,在坑內栽植樹木可以實現(xiàn)土壤保水保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資源在混交造林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在整地期間,應依據(jù)造林地坡面的自然狀況,沿等高線開展水平定點放線,按照預先確定好的造林株行距,在造林地內開挖半圓型的栽植坑,并將坑內的碎石塊及其他雜物清除干凈,隨后向坑內填入表層熟土,在坑周圍筑起圍堰,以此來積蓄雨水。
油松+山杏造林時的栽植穴規(guī)格為80 cm×60 cm×40 cm[1]。根據(jù)樹種合理確定栽植穴的株行距,其中油松栽植穴的株行距以2.0 m×3.0 m 為宜,山杏栽植穴的株行距以2.0 m×2.0 m 為宜。朔州市每年的雨季集中在6—9 月,造林整地應當避開這個時間段,盡可能在6 月前完成。山坡下部的土層較深厚,可優(yōu)先選擇大苗在該位置進行造林,與坡下的土層相比,坡中和坡上的土壤相對貧瘠,此處應以小苗作為造林首選,并將栽植穴規(guī)格降至50 cm×40 cm×30 cm?;旖辉炝终氐倪^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地表植被,為栽植苗木提供庇蔭環(huán)境。當陰坡上有豐富的灌木資源時,應在造林前將灌木割除,避免灌木爭奪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
油松作為常綠喬木,對土壤的含水量要求較高,土壤含水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幼苗栽植后的成活率及生長情況,所以應當以造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作為油松苗木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造林密度也會對油松的后期生長及自然整枝產生影響,密度過大,可能會導致造林地的環(huán)境變差;密度過小,會造成林地資源浪費。為保證適宜的造林密度和提高栽植后的成活率,需選擇2~3 年生、高度40 cm 以上、地徑不小于5 cm 的營養(yǎng)缽一級油松幼苗[2]。
為提高山杏混交造林后的成活率,要求選擇檢疫合格、1 年生以上、高度不低于40 cm、地徑不小于12 cm、主根長度20 cm 以上和至少有6 條側根的優(yōu)質山杏壯苗。山杏起苗的過程中,應確保苗木根系的數(shù)量及長度達到相關規(guī)范標準或規(guī)程要求,這樣除了能提高栽植后的成活率,還能促進苗木后期的生長發(fā)育,起苗階段為避免苗木根部水分散失過量,可以采用邊起苗邊移栽或假植的方法[3]。
為防止起苗后苗木根系失水過多,影響成活率,應在正式起苗前一天,氣溫相對較低的清晨或傍晚給苗木澆1 次透水,這樣可以避免水分蒸發(fā)。要選擇適宜的且足夠鋒利的起苗工具,以避免在起苗過程中造成幼苗劈裂。油松苗為營養(yǎng)缽育苗,起苗要動作輕緩,保證缽體完整,避免對油松苗的根系造成損傷。山杏苗起苗時以機械為主,人工為輔,按照隨掘、隨撿、隨分級、隨假植的方法操作,撿出的山杏苗用潮濕的草簾覆蓋,減少根系暴露時間,提高栽植成活率。起出的苗木應及時將根系置于濕潤的塑料袋內,以達到保濕的效果。不得將起出的苗木堆積到一起,以免因溫度升高造成燒苗。
起出的油松和山杏幼苗應分開放置,并在運輸前安排專人負責檢查,將其中一部分表面有明顯損傷或長勢不佳的幼苗剔除[4]。為便于運輸,應將容器外部的苗木根系全部剪除。搬運苗木時動作不宜過大,防止營養(yǎng)缽內的土塊散開使幼苗根系遭到破壞。由于是油松+山杏混交造林,所以幼苗應隨起隨運,確保及時栽植,提高苗木成活率。若苗木的運輸距離較遠,為避免苗木根系受損,可采用覆蓋篷布的方法進行保濕、防曬。要選擇平坦的路線進行苗木運輸,減少顛簸,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苗木運至造林地。
運輸至造林地的油松和山杏幼苗,應及時栽植;若因一些特殊情況導致無法栽植時,應將苗木轉移到陰涼處;如果長時間無法栽植,應及時假植,并澆適量的水保持土壤濕潤。
油松+山杏混交林與純林相比對苗木的栽植深度要求更高,要求苗木的栽植深度比原土體痕跡深20~30 cm,同時應使苗木與挖設好的栽植穴內壁緊貼,且苗木處于直立狀態(tài)。位于陽坡上的造林地,苗木應緊貼栽植穴上壁,如果造林地處于陰坡,則苗木應與栽植穴下壁緊貼。在對油松容器苗栽植前,需將容器去除,這個過程要避免容器內部的土塊松散;將取出的帶土苗木豎直放入栽植穴內,將苗木扶正,根據(jù)先表層土后心土的順序將土回填至栽植穴內,確保填土厚度30 cm 以上[5]。填土完畢后用腳踏的方式將土壤踩實,使苗木的根系能與坑內的土壤緊密接觸,避免出現(xiàn)懸空。
踏實后需要做好保濕。1)可在土壤上方覆蓋一層石塊或草皮。石塊覆蓋能使雨水集中到苗木根部,抑制土壤內水分的蒸發(fā),給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草皮覆蓋可以起到蓄水保墑、增加土壤養(yǎng)分的作用。2)也可以采用保水劑。保水劑使用的是高吸水性樹脂,是一種吸水能力超強的高分子材料,無毒無害,可反復吸水、釋水,被稱為微型水庫。混交造林時可按照造林區(qū)域實際情況選擇保水劑,當造林區(qū)域為土石山區(qū)時,可將顆粒狀的保水劑與栽植穴內的土壤拌勻后回填入栽植穴內,并澆適量的水,當水分滲入到栽植穴后用地膜或干燥的土壤覆蓋即可。
朔州市地處桑干河上游,屬晉北溫帶寒冷半干旱氣候區(qū),在該地區(qū)開展混交造林時苗木應在透雨后栽植,混交林內的油松與山杏的苗木數(shù)量比以8 ∶2 為最佳,也可采取不規(guī)則塊狀混交。苗木栽植完成后,要將各種雜物和垃圾清除干凈,恢復造林地原貌,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4.2.1 油松撫育管理
混交造林后可分別在春季和夏季對油松幼苗進行1 次松土除草,以達到改善土壤結構、蓄水保墑的效果,促進苗木茁壯生長。油松雖然是一種生長較慢的樹種,但其側枝卻相對發(fā)達,可在混交造林后每隔5 年左右修剪1 次枝葉,苗木生長到10 年左右時應輕度修枝。
4.2.2 山杏撫育管理
山杏一般在2~4 年便可郁閉成林,通過對山杏苗木的撫育管理,可以更好地調節(jié)林間生長條件與環(huán)境的關系,達到鞏固造林成果的目的,促進苗木健康生長。
山杏苗木的撫育管理重點包括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旖辉炝滞瓿珊螅瑸闇p輕各種外界因素對山杏幼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要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松土能使表層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可以更好地接納降水,起到蓄水保墑的效果。雜草會汲取土壤中的養(yǎng)分,若雜草數(shù)量過多會影響山杏幼苗生長,可以選用高效、低毒的除草劑進行除草,但要控制用量,避免對山杏幼苗造成損傷。根據(jù)造林地的氣候條件確定松土除草次數(shù),造林后1~2 年,每年至少松土除草3 次以上,之后可適當減少次數(shù),根據(jù)雜草的生長習性,確定最佳除草時間[6]。施肥灌溉能給山杏幼苗生長發(fā)育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水分,促進幼苗快速生長,山杏對鉀肥的需求要高于氮肥和磷肥,在撫育管理中要多施以硫酸鉀為主的鉀肥。
5.1.1 病害防治
朔州市油松常見的病害有立枯病、腐爛病等。可以在油松幼苗生長發(fā)育時加強松土除草,增強苗木本身的抗病性,降低病害發(fā)生率;定期對林間的枯枝落葉進行清理,保持林地清潔,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使用粉銹寧800 倍液、1 ∶1 ∶100 波爾多液等藥劑噴灑治療,每10 d 噴1 次,連續(xù)2~3 次。
5.1.2 蟲害防治
朔州市油松常見的蟲害有松材線蟲、松毛蟲、松鞘螟等,可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防治手段相結合的方法防治油松蟲害。其中物理防治以黑光燈誘殺為主;生物防治可向林間施放赤眼蜂、七星瓢蟲等害蟲天敵,或噴灑松毛蟲桿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化學防治主要是使用25%滅幼脲、50%辛硫磷乳油1 500 倍液等適宜的藥劑消滅害蟲,每年4—10 月噴藥6~8 次,每次間隔15~20 d[7]。
山杏的主要病害為杏瘤病,多見于新梢、葉片和花果上,可進行定期巡檢,剪除發(fā)病部位,運至林外集中處理。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降低病害發(fā)生率。
山杏的蟲害較多,如天幕毛蟲、杏球堅蚧殼蟲、桃蚜、天牛等,可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物理防治主要是借助黑光燈捕獲成蟲,集中滅殺,或用糖、醋、酒混合液誘殺成蟲,降低蟲口基數(shù),減輕蟲害;生物防治應對山杏害蟲的天敵(如寄生蜂、瓢蟲等)加以利用;化學防治的效果較好,如天幕毛蟲可使用速滅殺丁2 100 倍液或綠百事1 600 倍液等藥劑;桃蚜預防可噴施80%機油乳劑200 倍液,發(fā)生時噴灑15%撲虱靈4 000 倍液,每隔7 d 用藥1 次,連續(xù)3 次即可。
混交造林具有改善立地條件、保持水土等生態(tài)作用,應在林業(yè)建設中予以推廣。在混交造林的過程中,根據(jù)造林的具體樹種,通過合理的栽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手段,確保苗木成活率,使苗木健康生長,不斷提升林業(yè)資源的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