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從小到大,我們時常被教導:“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比欢?,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多少人因“負重”難以前行。
人的心態(tài)如同琴上的弦,太緊則易斷,太松則無音,只有松緊適度,才能彈出美妙之音。
讓我們與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的李慧老師一起,談一談“負重”與“減重”,“增壓”與“減壓”。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老師課上問同學們:“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說著,老師拿起一杯水。有人說三百克,也有人說二百克?!笆堑?,它只有二百克。那么你們可以將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師又問。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會怎樣!老師沒有笑,他接著說:“拿一分鐘,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呢?一個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護車了。這杯水的重量很輕,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我們只有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才能拿得更久?!?/p>
材料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如果你老是把弦繃得緊緊的,弓很容易就會折斷;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時就能頂用。”西班牙哲學家格拉西安說:“承受壓力的重荷,噴水池才噴射出銀花朵朵?!?/p>
讀了上面兩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對“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等詞語進行辨析,結合材料和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在高三(1)班主題班會上的發(fā)言稿,和同學交流你的感悟與思考。
這是一道思辨色彩較濃的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是寓言類材料,具有隱喻性和哲理性,要求我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聯(lián)系現(xiàn)實感悟道理。材料一給我們的啟示有:在適當?shù)臅r候應當釋放壓力,學會停下,調整狀態(tài),才能走得更遠。
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材料。柏拉圖和格拉西安的觀點具有矛盾統(tǒng)一性。前者認為,減壓方能持續(xù)發(fā)展,后者認為,負重方能成就美好。當我們辯證地去看待,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觀點都體現(xiàn)了對人生壓力的理性認識,是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態(tài)度。
兩個材料的關聯(lián)性較為明顯,如此可進一步明確寫作任務是對“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進行辨析。寫作時,要注意本材料既“分離”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需運用辯證思維,進行多維度思考。
任務身份:高三在讀學生
任務文體:發(fā)言稿
發(fā)言對象:高三(1)班的老師和同學們
任務內容:
1.辨析“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的關系;
2.結合材料及現(xiàn)實生活(高三生活、社會話題等)談談自己對“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的理解;
3.正向引導,客觀、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任務重點:解讀作文材料中關于“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的關系。
文本材料共有兩則,材料一雖然只有一個文段,但實際上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以二百克的水為例,強調再輕松的事情,做的時間長了也不輕松。第二層意思是適當?shù)男菹?,是為了更好地堅持?/p>
對應到本次“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等關系的辨析上,可以理解為: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輕”,“輕”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轉化為“重”,即“負重”或“增壓”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種存在;“減重”或“減壓”的目的不是消除壓力,而是緩解壓力,然后更好地“負重”或“增壓”。
材料二中有兩個文段。一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言,其重點在一個“松”字,對應到“重”與“壓”上就應該是強調“減重”與“減壓”。二是西班牙哲學家格拉西安的名言,其重點在“承受”二字,對應到“重”與“壓”上就應該是強調“負重”與“增壓”。將這兩句名言放在一個材料里,意思十分明顯,即生活中“負重”與“減重”、“增壓”與“減壓”都非常重要,它們是相伴相生的客觀存在。
綜合兩則材料,本次作文在圍繞“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的關系進行辨析時,可以強調“負”與“減”、“增”與“減”的相對性的客觀存在,以及它們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
1.題干有“矛盾”,立意來辯證。
在審題時不難發(fā)現(xiàn),此次作文題出現(xiàn)對同一對象的不同看法。所以行文時一般可以有三種立意,即正向立意、反向立意、辯證型立意。前兩種寫作類似于辯論的正反方,只要立足于自身、自圓其說即可。但是,事物的發(fā)展與呈現(xiàn)往往是復雜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兩種立意相對于第三種辯證型立意來說,就會顯得較為片面,在立意上相對下乘。
2.“矛盾”有不同,側重有區(qū)分。
近年來我國農村空心化、留守化、衰敗化的問題比較突出。交通不便、教育水平有限、醫(yī)療衛(wèi)生欠缺、就業(yè)形勢嚴峻、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使得鄉(xiāng)村越來越難滿足現(xiàn)代人的生產生活需求。不少鄉(xiāng)村勞動力外流,只有老人、小孩留守家園。另外,傳統(tǒng)社會維系鄰里的鄉(xiāng)賢宗法體系、農耕勞作體系、風水匠作體系已趨瓦解,在當下重構民主管理、團結互助、和睦友善的鄰里關系迫在眉睫。
對同一對象有不同看法,其矛盾性有兩種可能:一是對象本身有矛盾性,二是矛盾性存在于不同理解中。
如果對象本身有矛盾性,議論的重點,就應對對象本身進行一分為二的雙向解讀。
如果矛盾性存在于不同理解中,與對象本身無太多關聯(lián),議論的重點則應分析不同理解之間的關系。例如材料中的“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議論的重點應說清楚“負重”與“減重”、“增壓”與“減壓”之間的辯證關系。
張弛有度,加減有方
文/李嘉儀(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333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越是艱難越向前,壓力變身“平難斧”。
作家王開嶺說:“沒有合格的黑夜,也就無所謂真正的黎明?!比松谑溃瑳]有經受壓力的負荷,又怎能悟到“負重前行”之艱辛、知曉“詩與遠方”之不易?奧運賽場群英爭冠,賽制的嚴格、媒體的關注、觀眾的期盼……當無數(shù)壓力席卷而來時,中國健兒化壓力為動力——孫一文將手中的利劍打磨得更加鋒利;陳芋汐、張家齊將入水姿態(tài)演繹得更趨完美……
同學們,我們在壓力的洗禮中蛻變成長,在壓力的護航下窺見人生的明媚與美好。
沒有釋壓的心靈,負重難行。大到教育部“雙減”政策的落地,小到近兩年的熱詞“佛系青年”等,無不折射出“減壓”的迫切。那高三的我們呢?同學們,高三生活不是只有“高三”而沒有“生活”,而是過好了自己的“生活”,才有了充實而有效的“高三”。我們不如偶爾放下重擔,走近自然;科學作息,訓練于當訓之時。適當“減重”,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輪的“負重”當中。
生命之弦張弛有度,人生之擔加減有方。盲目施壓不是智舉,肆意放松絕非良策。人生何處無壓力?何必糾結論輕重!壓力當前,當抱“負重不重”之積極心態(tài),志存高遠,奮斗有為。
最后,愿你我能在張弛有度的高三不負青春、不負夢想;在加減有方的人生不負時代、不負使命!
本文是一篇發(fā)言稿,作者在寫作中不斷體現(xiàn)出對話意識,難能可貴。整篇文章的說理也是建立在與同學的交流之上的。概述材料部分注意到了“負重和減重”的辯證關系,從而提出中心論點“張弛有度,加減有方”,肯定了壓力存在的客觀性。而在分論點的論證過程中對“負重”與“減重”進行了辯證性理解。文本最后,呼吁同學們正向面對人生中的壓力,圓滿完成了本次的作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