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麗, 羅天遜, 蔣 智, 楊云賢, 覃 普,趙 飛, 呂振宇, 趙振新, 張顯波*
(1.貴州省水產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25; 2.遵義市播州區(qū)畜牧漁業(yè)發(fā)展中心, 貴州 遵義 563100)
大鰭鳠 (Mystusmacropterus) 為鲿科(Bagridae)鳠屬(Mystus)魚類,俗稱石板條、石扁頭、石胡子等,屬暖水性魚類[1],分布于我國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貴州省主要分布在舞陽河、清水江、石阡河、南盤江、北盤江,是我國特產經濟魚類[2-4]。大鰭鳠喜陰暗,營底棲生活,屬于肉食性偏雜食性魚類,自然環(huán)境中主要以水生昆蟲、底棲生物、小魚、小蝦為食[4-5]。大鰭鳠營養(yǎng)豐富,肉質鮮美,無肌間刺,食用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量大[6],導致被過度捕撈,其自然資源量逐漸減少。為實現(xiàn)大鰭鳠規(guī)?;B(yǎng)殖及人工繁殖,現(xiàn)將其馴養(yǎng)技術總結如下。
馴養(yǎng)池為長10 m、寬5 m、高1.8 m的長方形水泥池,池底平坦無淤泥,各池子之間并聯(lián),均設置獨立的進排水口,每個池子配備增氧設備。
投放魚種前15 d將池內水排干,洗刷池壁、清除底泥后注水,按生石灰100 kg/667m2或漂白粉10 kg/667m2全池潑灑消毒。為防止藥物殘留,多次沖洗。清塘消毒后暫不蓄水,投放前2 d開始蓄水,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的溫泉水(水溫34℃)作為養(yǎng)殖用水,水深約0.8 m,并做試水試驗。先投放15尾大鰭鳠,若72 h之內無死亡,則說明水體安全,可投放魚種,并將水加深至1.5 m。
收集體表無損傷、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強的大鰭鳠個體作魚種。
運輸過程應確保氧氣充足,如夏季運輸,應在運輸袋中放置1~2個冰袋,以降低水溫,減少運輸過程中魚的活動,提高運輸成活率。
一般魚種采用低水溫運輸,到達養(yǎng)殖地后先調節(jié)水溫,將魚連同運輸袋一起置于池塘內,待水溫上升至與池塘內水溫相差不超過2℃時再投放,以減小魚種的應激反應。
投放前用3%~5%的食鹽水浸泡魚種5~10 min,對魚體表面進行消毒。同時要將運輸過程中損傷的魚挑出,及時用紅霉素軟膏涂抹損傷處,以免魚因感染病菌而死亡。按照9 kg/m2的密度進行投放,投放完成后及時打開增氧機,加注池水。因大鰭鳠喜陰暗,要在池塘上方安裝遮陽網,遮擋約20%的池塘面積,為其提供弱光的生活環(huán)境。
經過長途運輸魚種會產生應激反應,投放后2 d不進行投喂,第3 天再開始投喂。大鰭鳠在自然水體中主要以水生昆蟲、底棲生物、小魚小蝦為食,人工馴養(yǎng)前期主要將一些雜魚去除內臟剁碎后投喂,當大鰭鳠可以正常攝食時,將雜魚絞碎成肉漿,與人工配合飼料混合,均勻包裹在人工配合飼料上,根據(jù)大鰭鳠上浮搶食情況,逐漸減少魚肉漿的量,直至只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大鰭鳠仍然繼續(xù)上浮搶食,說明馴食成功。
在馴食過程中要遵循“四定三看”的原則。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即每天投喂2次,在早晚7:30投喂;定點即固定投喂地點,選擇池塘的一個角作為投喂地點,每次投喂前先敲擊餌料桶吸引魚種,再在該點投入餌料,使大鰭鳠養(yǎng)成定點攝食的習慣,也有利于觀察攝食情況,以便隨時調整投喂量;定質即要確保飼料無霉變且營養(yǎng)均衡,選擇粗蛋白含量≥33%、粗脂肪含量≥8%、粗纖維含量≤12%、粗灰分含量≤15%、賴氨酸含量>1.8%的魚用膨化配合飼料;定量即每次投喂量固定,以80%的魚吃飽游走為宜。三看即看天、看水、看魚活動情況調整投喂量。
1) 在馴食及養(yǎng)殖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水質情況,確保水質清新。定期注入新水、清理底泥或保持微流水環(huán)境,以防因水質惡化導致魚病爆發(fā)。2) 觀察魚種攝食情況,根據(jù)攝食情況調整投喂量,剩余的飼料及時撈出,以免飼料腐爛污染水質。3) 合理利用增氧設備,保證水體有足夠的溶解氧。如出現(xiàn)死魚,及時撈出。4) 為防止發(fā)生魚病,定期使用大蒜素、抗菌藥物等。如為防止細菌性腸炎病,可在流行季節(jié)每隔20 d用大蒜素拌飼料連續(xù)投喂3~5 d。
依據(jù)上述溫泉水馴養(yǎng)大鰭鳠技術,在四川省收集野生大鰭鳠魚種450 kg,運輸?shù)劫F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楓香鎮(zhèn)溫泉村魚類繁殖育種中心,其成活率達100%,利用溫泉水對大鰭鳠進行馴養(yǎng),經60 d馴食轉化,大鰭鳠重300 kg,馴食存活率為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