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麗華 高秀領 袁亞琴 耿娟 劉保和(.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 石家莊 0500;.河北省中醫(yī)院 石家莊 0500;.河北中醫(yī)學院 石家莊 05000)
《黃帝內經(jīng)》認為“氣”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氣分為有形之氣和無形之氣,有形之氣又稱作“器”。人作為一個活著的有機體,“氣合而有形”“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人體氣的升降出入正常才能是一個健康的人。劉保和教授以《內經(jīng)》作為其中醫(yī)理論研究的原點,并結合《難經(jīng)》理論和自己50余載的臨床經(jīng)驗,提出人體氣運動的基本模型是一個立體的不斷旋轉的“陀螺”,并在對《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理論的發(fā)展與應用中獨樹一幟,提出獨特的治癌理念“轉陀螺”,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發(fā)展[1]。
劉保和教授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空觀,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與存在的總模型,提出人體氣運動的基本模式是“樞軸—輪周—輻網(wǎng)”協(xié)調運轉的圓運動,此模式圖就是其后期提出的立體陀螺圖的頂部平面。在這個氣運動基本模式圖中(見圖1)[2],體現(xiàn)了陰升陽降、陰出陽入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陰陽五行學說,肝心肺腎以應春夏秋冬四季,構成這個模式圖中的輪周,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人體的氣運動猶如四季更替。脾升胃降位于中心,構成在內的樞軸,而三焦之火如“輻網(wǎng)”游行其間。我們可以將此“樞軸—輪周—輻網(wǎng)”協(xié)調運轉的圓運動模式圖想象為一個不斷向前運轉的自行車車輪,只要人體氣正常運轉,這個車輪就會不停止地轉下去,而我們治病的目的就是用藥物使不能正常運轉的圓運動能歸于正常,從而使人體康復。
圖1 人體氣運動基本模式圖 (后天)
劉保和教授研究《內經(jīng)》《難經(jīng)》理論,認為臟腑為后天,奇恒之府、奇經(jīng)八脈為先天,再結合前述臟腑之氣運行模式圖,將臟腑、奇經(jīng)八脈、奇恒之府聯(lián)系在一起,構建成一個形如陀螺的立體模型(見圖2)[2]。后天臟腑氣運動模式圖構成陀螺的頂面,奇經(jīng)八脈與奇恒之府構成陀螺的錐形體部;先天“腦髓”是陀螺的尖端,為陀螺旋轉的支點和重心所指;沖脈居于核心,是連接先天腦髓與后天脾胃輪軸的中心;奇恒之府及奇經(jīng)其他經(jīng)脈形成貫穿先后天的外圍。這樣,脾胃后天水谷之氣不斷生成可作為動力能源,三焦輻網(wǎng)為氣的輸送管道,肝心肺腎等后天之氣的運行為維持平衡的輪周,奇經(jīng)八脈以為維系、貫通,形成了一個恰似旋轉狀態(tài)的陀螺,使人體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它很形象地體現(xiàn)了人體氣的運動,而構成陀螺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則會導致陀螺旋轉異?;蛲V?,人體則會發(fā)病或死亡[1]。
圖2 人體氣運動基本模式圖(先后天)
劉保和教授構建的這個氣運動的立體“陀螺”模型,能形象地說明人體的先天后天、五臟六腑及奇經(jīng)八脈、奇恒之腑理論,他用陀螺向一個方向不停旋轉的道理形象的解讀和描述了如何維持人體正常氣運動的道理,并將之應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中[4-5]。人的正常機能猶如一個正常的不停旋轉的陀螺,而人體患癌則是氣的運動異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藥作用于陀螺的不同部位,使陀螺重新正常運轉,此過程即是扶正祛邪,正是通過陀螺的再次正常單方向不停的旋轉,使人體的正氣運行歸于順暢,而邪氣也在氣機恢復正常運轉的過程中被消除,這個過程就是“轉陀螺”,是對《金匱要略》中“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形象描述,因此劉保和教授提出了“轉陀螺”治療惡性腫瘤的治癌理論。
劉保和教授認為,奇恒之府、奇經(jīng)八脈為先天,奇恒之府所主病為“奇病”,是先天性疾病,“奇邪”是先天病邪,癌癥的發(fā)生與先天有關,應屬于“奇病”范疇[1]。劉保和教授研究《難經(jīng)》理論,認為《難經(jīng)》對命門的論述與《內經(jīng)》對腦髓的認識其實是一致的,命門亦屬于先天,《難經(jīng)》稱命門為“守邪之神”,而腫瘤的發(fā)生,正是由于命門不能守邪,導致“奇邪”從命門外溢,并通過與沖脈相連的三焦漫溢周身,導致后天臟腑發(fā)病,而癌癥的轉移亦可以三焦為通道達于全身各處,故癌癥的治療應先后天并治(劉保和教授認為奇經(jīng)八脈為先天,奇邪、奇病、奇經(jīng)八脈與腫瘤發(fā)生的關系以及其從先天論治腫瘤的具體學術思想在他篇[3]詳述,在此不再贅述),通過“轉陀螺”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即消除腫瘤與防止腫瘤復發(fā)。一方面通過治療后天消除腫瘤及改善臨床癥狀,另一方面通過治療先天,補命門以封堵奇邪,防止腫瘤復發(fā)[2-3]。劉保和教授在臨床上通過“轉陀螺”根治癌癥的具體原則與方藥如下。一要宣降肺氣,啟動陀螺的旋轉。肺氣的正常宣降就猶如我們用鞭子施加于陀螺右側頂部的力量,肺氣正常順降,則陀螺開始運轉。二要舒達肝氣、交通心腎。肝主左,肺主右,構成了劉保和教授氣運動模式圖中“輪周”的左右,肝氣與肺氣相輔相成,升降相因;心與腎,應于四季的夏與冬,南北相應,水火相濟,位于氣運動模式圖中“輪周”的上下。因此,舒達肝氣、交通心腎,與宣降肺氣相呼應,使陀螺的頂部輪周旋轉起來。三要升降脾胃。脾胃居中,為氣運動模式圖中的“樞軸”,是陀螺的頂部中心,所以升降脾胃樞軸,有助于肝心肺腎輪周的正常運轉。四要暢利三焦。三焦為氣運動模式圖中的“輻網(wǎng)”,“輻網(wǎng)”通暢與否,關系到邪氣的生成與清除,也會影響輪周、樞軸的正常運轉。所以,治療后天,就是要根據(jù)具體病情,或宣降肺氣,或升脾降胃,或交通心腎,或舒達肝氣,或暢利三焦,扶正祛邪。通過治療后天,使陀螺旋轉起來,重心向下,直達腦髓(即先天命門[1-3]),在旋轉中實現(xiàn)人體先天之氣(元陰、元陽、元氣、元精、元神)的重組,變無序為有序[3]。在這個過程中,要溫養(yǎng)奇經(jīng),和降沖氣,填精補髓,補益和固護命門,消除和封堵奇邪,防止癌癥復發(fā)及轉移,即治療先天,從而最終達到根治癌癥的目的[1-2]。
患者馬某,男,62歲,石家莊市長安區(qū)人,2017年12月16日初診。患者于2017年5月在河北省腫瘤醫(yī)院被確診為“左肺小細胞肺癌腦轉移”,隨后進行放化療,至2017年12月15日化療結束,共6個療程;2017年6月1日開始頭部放療,至放療結束共20次?,F(xiàn)癥:頭暈伴下肢無力,乏力氣短,咳嗽,有痰不易咳出,后半夜咽干,反酸,干嘔,惡心,饑餓感差,食欲差,食后惡心,進食無味,喜吃燙食,吃水果后口中發(fā)酸,自覺呼吸有些急促,呼氣費力,晚上張口睡覺,易醒;自放療后大便2~3日1次,量少;輕度貧血;白細胞低,血壓85/55 mm Hg;腹診(劉保和教授腹診理論及具體應用見參考文獻[1])臍左壓痛甚于臍上、臍右,臍中稍有壓痛;舌略暗紅,苔厚膩,中間發(fā)黃;脈細弱,聚關脈,右寸沉而弱,左關聚關稍數(shù),左尺無力。方以升陽益胃湯合六味地黃丸合生脈飲加肉桂:陳皮10 g,清半夏10 g,黨參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炙甘草6 g,羌活6 g,獨活6 g,澤瀉6 g,柴胡6 g,黃連6 g,防風6 g,白芍10 g,生姜2片,大棗4枚,黃芪15 g,熟地10 g,生山藥1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麥冬15 g,五味子6 g,肉桂3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7年12月23日復診:患者病情無顯著好轉,走路及起立時頭暈,脾氣急,大便干,吸氣正常,呼氣費力,下肢無力,雙手及左腳涼。方以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合生脈飲加味:黃芪20 g,黨參15 g,白術10 g,陳皮10 g,升麻6 g,柴胡6 g,當歸10 g,炙甘草6 g,生山藥15 g,熟地15 g,山萸肉10 g,茯苓10 g,澤瀉10 g,丹皮10 g,麥冬15 g,五味子10 g,半夏10 g,木瓜10 g,焦三仙各10 g,7劑。
2017年12月30日復診:食欲好轉,精神好轉四成,味覺仍差,大便干,3~4日1次,咳嗽,偶爾有痰不易咳出,痰粘,后半夜咽干,左腳涼,無胸悶及咽癢,睡眠可。以12月23日方麥冬改為20 g,加杏仁、桔梗、前胡、大貝、紫菀和枇杷葉各6 g,7劑。此后一直以此診方為基礎加減出入,逐漸加大滋補肝腎藥物及黃芪用量,并根據(jù)患者兼癥加用養(yǎng)陰、健脾、降肺、溫陽通督等藥物,并結合患者腹診情況選加方劑。
2018年5月26日復診:患者仍有頭暈、下肢無力、氣短等癥狀。方以牛膝木瓜湯合蓯蓉牛膝湯:懷牛膝6 g,木瓜6 g,枸杞子6 g,炙甘草4 g,菟絲子6 g,天麻6 g,白芍6 g,杜仲6 g,生姜2片,大棗4枚,肉蓯蓉6 g,熟地10 g,當歸6 g,烏梅6 g,松節(jié)6 g,鹿角片10 g,黃芪20 g,女貞子10 g,7劑。此后至2019年8月31日,每診根據(jù)病情,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薯蕷丸、二仙湯及鹿茸、鹿角片、肉蓯蓉、巴戟天、牛膝、杜仲、寄生、菟絲子、石斛等方藥為主,滋補肝腎,溫補命門,補脾益肺。就診期間,患者間斷在河北省腫瘤醫(yī)院復查。2018年9月21日—2019年6月17日多次復查小細胞肺癌有關腫瘤標志物正常。2018年9月21日—2019年8月3日胸部CT提示,肺部炎癥逐漸消失,余肺部情況一直穩(wěn)定無變化(右肺下葉外基底段微結節(jié),左肺門增大,心包少量積液)。2019年8月初氣管鏡檢查未見癌細胞。2018年9月21日頭顱CT未見異常。2019年6月27日腦部核磁未見異常。患者于2019年8月31日復診后,患者由于身體原因停診,未進一步按其理論進行中藥治療。2個月后隨訪,患者腫瘤仍未復發(fā)。
按:在此案例中,初診時患者右寸脈沉弱,左尺無力,提示肺腎虧虛,應補益肺腎。又患者訴吸氣正常,呼氣費力,“呼出心與肺”“呼出者,陽引陰出也”,肺氣虛故陽無力引陰外出,然標在肺,本在脾,脾虛則不能“散精,上歸于肺”,故以升陽益胃湯升脾氣以補肺氣,佐以六味地黃丸升降相應,既助左升又防升太過;再以“肺藥”(杏仁、桔梗、前胡、大貝、紫菀、枇杷葉等)宣降肺氣,脾升則胃降,肺胃同降,左升右降,以達到治療后天目的。在陀螺的運轉中,肺氣降則可使陀螺重新旋轉起來,重心直達腦髓(命門)。后期再予牛膝木瓜湯、蓯蓉牛膝湯、鹿茸、鹿角片、巴戟天、肉蓯蓉、石斛、寄生等藥物滋補肝腎以補命門,即葉天士所說的通補奇經(jīng)。補命門則可封堵奇邪,使奇邪不能由先天達于后天,從而防止腫瘤復發(fā)。縱觀整個治療過程,以六味地黃丸、二仙湯交通心腎,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薯蕷丸升降脾胃,為治療后天;牛膝木瓜湯、蓯蓉牛膝湯、黃芪茯神湯、鹿茸、鹿角片、巴戟天、肉蓯蓉等填精補髓,通補奇經(jīng),補益固護命門,為治療先天,始終把握先后天并治,并根據(jù)病情有所側重。
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惡性度高,進展迅速,生存期較短的惡性腫瘤,此患者確診時已有腦轉移,屬于小細胞肺癌的廣泛期,生存期很短,初診時已放化療結束,肺部及腦部腫瘤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患者就診時腫瘤標志物還未達到正常范圍,腦部腫瘤未完全消失,臨床不適及放化療的副反應還很明顯,存在放射性肺炎,經(jīng)服用中藥近兩年的時間,患者肺癌五項轉正常,肺部情況穩(wěn)定,頭部腫瘤一直無復發(fā),頭暈、咳嗽、咳痰、乏力等癥狀得到顯著或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雖然患者初診時可能還存在放化療的后效應,但對于處于廣泛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能穩(wěn)定兩年無復發(fā),中藥治療的效果是肯定的,由于后期停診不能全程觀察患者的治療情況,不能按劉保和教授“治療腫瘤要先后天并治”的學術觀點繼續(xù)治療是很遺憾的事情,但是劉保和教授的“轉陀螺”治癌理論有《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的理論做基礎,結合劉保和教授長期對氣機升降理論的研究與臨床實踐,其“轉陀螺”先后天并治根除癌癥的學術思想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發(fā)展與臨床驗證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