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杜 凱
(貴州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人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它凝聚了黨的奮斗歷程、凝結了黨的建設經(jīng)驗、蘊含了黨的優(yōu)良作風,其特殊的育人價值為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提供了素材和資源。國防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與強國夢、強軍夢息息相關。高校國防教育質量和成效的提高,應充分利用好黨在革命年代生成的紅色文化資源??梢哉f,紅色文化是高校國防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不僅可以以其資源稟賦和育人功能實現(xiàn)對高校國防教育的價值引領,還能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筑牢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國防教育,不僅可以增強紅色文化在青年大學生中的感召力,還能煥發(fā)并賦予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實現(xiàn)高校國防教育的繁榮發(fā)展。因此,如何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高校國防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就成為高校努力提升青年驕子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命題與擔當。
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是豐富的,如塑造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培育愛國主義情感、鍛造甘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等。在高校軍事課中適時適量地融入紅色文化,既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將眾多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繼而作用于大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成長。因此,對高校而言,加強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應該始終堅持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國防教育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二者的同向同行。
通過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國防教育過程的哲學化研究,有利于豐富高校國防教育內(nèi)容。紅色文化是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雙重疊加的綜合體,猶如鳥之兩翼,兩者缺一不可。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國防教育,不僅可以充實國防教育內(nèi)容,使國防教育素材更具生活性和生動性,還可以拓展國防教育場所,為國防教育教學內(nèi)容更新奠定實踐基礎??傊t色文化內(nèi)容廣博,是高校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傳承先輩的愛國精神、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矢志全心全意報國的文化密碼。
致力于紅色文化與高校國防教育的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有利于提升高校國防教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將中國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我國高校國防教育,將無數(shù)鮮活生動的先烈志士的故事以新的形式、新的途徑講給新時代大學生聽,使大學生在故事中了解到中國共產(chǎn)黨因何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軍事成就、為何萌生“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軍事思想,引導大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有方向地引導大學生在思考中領會到國防建設對人民生活、國家安康、民族振興的巨大保障作用,進而有針對性地增強對國防教育的重視,更好地參與到國防教育之中,提升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匹夫有責的民族情懷[1]。
紅色文化的功能轉換實現(xiàn)高校國防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利于構建多學科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思路。以紅色文化資源為內(nèi)容、以多學科思維為視角對新時代我國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自覺去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發(fā)自內(nèi)心地憧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結合多學科的普遍原則對高校國防教育開展方式、教育內(nèi)容進行具有時代特點的更新,亦能有效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當代大學生號召力和感染力,進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打下良好基礎。
紅色文化因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緊貼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非常容易觸發(fā)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情感共鳴,帶動他們體悟和自省,但一些高校存在對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定位不清、思想自覺性不高、主題滯后、不夠重視等諸多問題。有些人認為紅色文化資源只是對革命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的政治宣傳,脫離時代發(fā)展的主題,教育意義不大;有些人則認為思政教育的課程已經(jīng)包括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不必單獨對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學術研究和利用;甚至有人認為在改革開放和科技信息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已經(jīng)過時了,沒有必要重視。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一些歷史虛無主義時有出現(xiàn),不僅沖擊著當代大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而且嚴重削弱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以誹謗、貶低等招數(shù)詆毀中國紅色文化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以夸張、美化等手法抬高西方所謂的民主、平等口號,旨在使正處于人生理想信念關鍵塑造期的中國大學生陷入信仰的迷霧之中,摧毀大學生心中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心。紅色文化是對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的營養(yǎng)基盤,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隨著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融合,大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這些對紅色基因的傳承都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00 后”,生活在吃得飽、穿得暖的幸福年代,沒有現(xiàn)實條件去體驗革命先烈所處的惡劣環(huán)境和艱苦戰(zhàn)斗。而當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國防教育,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理論知識是主要的、實踐是次要的甚至沒有,這種缺乏實踐的認識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對國防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只知其所以然、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對真實的歷史缺乏同感和真情,難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浩渺的思潮中始終堅定自己的正確歷史觀,難以堅守正確三觀。一些高校只是簡單地將紅色知識加到課堂教學中,以刻板的、灌輸式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取得的效果差強人意。有些高校利用紅色文化的形式和路徑較為陳舊和單薄。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許多高校在開展國防教育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出現(xiàn)“兩張皮”的問題,進而導致國防教育效果式微[2]。另外,基礎設施欠缺和人才隊伍匱乏。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成效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育人的保障工作是否良性開展。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經(jīng)費和物質投入明顯不足,也沒有建立起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相關的基礎配套設施。
一是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文化建設相融合。推進紅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現(xiàn)有活動類型。高校要積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紅色品牌,利用品牌思維和榜樣力量,貼近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向革命先烈和優(yōu)秀榜樣看齊。紅色文化只有具象化才能發(fā)揮其浸潤和感染的作用,高校結合院校歷史、專業(yè)特點、地方特色,將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我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選一批紅色書籍、紅色影視劇、紅色歷史故事、紅色精神,以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校園文化競賽等形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推薦,使大學生從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內(nèi)心上產(chǎn)生興趣。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建立紅色文化“沉浸機制”,將已有的校園活動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如紅色書籍閱讀交流會、紅色校園文化墻、紅色寢室文化節(jié)、紅色趣味運動會等[3],從校園到寢室、從教室到操場營造紅色文化氛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發(fā)收集、了解、整理紅色文化知識。二是拓展紅色國防教育的實踐載體。高校的國防教育主體教學仍側重于理論教學的認知,而弱化了紅色文化傳承更多需要感同身受的踐行,紅色研學旅行就是對國防教育理論認知的踐行,是更深入、更長效的實踐教學方式。學??梢酝ㄟ^組織開展體驗式和探究式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活動,讓青年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厚植愛國情懷、沐浴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三是強化軍事課教師隊伍和內(nèi)涵建設。高校應找到目標點,不斷創(chuàng)新軍事教育課程體系內(nèi)容,拉伸國防教育在大學生涯當中的延長線。牢牢抓住“軍事理論課”這一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牛鼻子”,實現(xiàn)教學與教研并重,用精準的理念鍛造精品的課堂,實現(xiàn)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的守正創(chuàng)新。
一是厚植育人沃土,深入挖掘并利用學校的紅色校史資源。2019 年1 月18 日,教育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lián)合制定《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通過軍事課教學,“讓學生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4],“傳承紅色基因”首次被列入軍事課課程目標中,成為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的新任務。高校應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史和屬地中具有紅色軍事歷史的素材,納入課程內(nèi)容體系當中,讓沉寂在校史中的紅色文化在國防教育中煥發(fā)新生。高校應秉承光榮傳統(tǒng),探索國防教育與校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相結合,加強校史學生解說團隊伍建設,把校史校訓、時事政策和重大紀念活動納入軍事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進而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此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好在革命年代誕生的高校紅色校史在軍事理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軍事理論課堂“搬到”校史館、博物館,構建學、講、研、行一體化的紅色校史育人體系。在學校的校史館、文化展覽館開辟紅色教育專欄,通過實物、文字、圖片、多媒體等育人載體,從多角度、全方位還原高校建校史上的優(yōu)秀人物,助力大學生深入感知校友事跡、學習校友精神,深化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比如與當?shù)氐募o念館、博物館、革命遺址等紅色文化場館建立合作機制,定期邀請場館講解員、紅色文化研究專家等進高校開展講座等活動,并參加學生的團日、黨日活動,進一步幫助大學生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二是以文化人,大力營造紅色校史濃厚的輿論氛圍。紅色文化與高校國防教育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促進、互相依托,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具體而言,高校應該主動地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引導廣大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深化感性認識,拓寬紅色文化的宣傳與傳播渠道。首先,創(chuàng)新方式與載體,加強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環(huán)境的培育建設。高校應與時俱進,轉變傳播觀念讓紅色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高校的教師隊伍在傳播紅色文化的戰(zhàn)線上應以身作則、首當其沖,要展現(xiàn)講述紅色文化的自信和底氣,使紅色文化浸入大學生心扉、流進大學生血液、深入大學生內(nèi)心,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拓展線上陣地,構建紅色網(wǎng)絡矩陣。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創(chuàng)新傳播內(nèi)容和路徑。
一是以紅色文化為教育賦能,不斷增強國防教育的輻射面。紅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播種機。紅色歷史需要銘記更需要傳承,講好紅色歷史故事,才能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結合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國防教育,依托軍事理論課程的內(nèi)容特點與教育目的[3],將紅色故事作為經(jīng)典案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切實增強學習實效,突出學用結合。各高校所在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極高的歷史傳承價值和文化育人功能,那些革命歷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遺跡、革命精神是高校“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二是開設紅色課堂,重建并體驗“紅色現(xiàn)場”。提高思想認識,把握課程主旨,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嵌入紅色文化,體現(xiàn)國防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實現(xiàn)紅色文化在高校大學生中影響變大,著重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改革中解決問題,教學教改相互促進的思路中切入,在教學內(nèi)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方面謀劃“高招”。三是以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百年,許多高校在櫛風沐雨中與黨共同成長。近期,諸如《覺醒時代》《1921》《長津湖》《金剛川》等紅色影視劇成為青年大學生中追捧的熱播劇,紅色研學活動也成為許多高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的首選,這充分說明紅色文化更加能感染青年。
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與國防教育之間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化,高校也積極以紅色文化為載體開展國防教育教學實踐,使得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率和認知率不斷提高,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紅色文化傳播度不斷擴展,掀起了紅色文化與高校國防教育的巧妙融合。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國防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高校普遍缺乏體驗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識不深刻等因素已成為紅色文化與國防教育之間融合的障礙。要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融合,關鍵在如何轉化與銜接。最有效的路徑是結合時代特征和大學生身心特征加強紅色文化在高校國防教學實踐中的推廣運用、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營造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拓寬紅色文化傳播媒介等。將信念之心變成愛國之行,這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高校國防育人的最終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