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棟
·人物檔案·
徐棟,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蘇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主持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重點課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習作板塊特點與實施研究”并結(jié)題;曾獲“七彩語文”杯華東四省小學語文評優(yōu)課特等獎、江蘇省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評優(yōu)課一等獎,執(zhí)教作文指導課獲得“一師一優(yōu)課”部優(yōu);在《教學與管理》《語文教學通訊》《江蘇教育》等期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zhèn)€人專著《管建剛:作文教學12 問》《“逗”孩子,“斗”孩子》,合作出版專著《兒童寫話教學10問》。
·教育實踐·
2000 年,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我進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橫扇小學工作,成為一名語文教師。2018 年,我調(diào)到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從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我便堅信:小學課堂里藏著“大”學問,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22年來,無論是在鄉(xiāng)村學校還是在城區(qū)學校,我始終堅守教學一線,追尋著小學課堂里的“大”學問,努力從“草根教師”成長為“學術教師”。
說起自己的成長,不得不提到管建剛老師對我的幫助。
2009 年,剛評上江蘇省特級教師的管建剛老師,面向吳江區(qū)的語文教師上了一節(jié)關于班級作文周報的講評課,并介紹了他在兒童作文教改方面的經(jīng)驗。那次活動,我坐在會場的角落里,見識到管老師作文教學革命的魅力。
回到學校,我學習管老師的思路,也辦起了班級作文周報。第二個星期,我們班級的作文周報出版了,取名“起航”。那時的我,不知道選稿的步驟,不知道排版的技巧,不知道圖片的處理,更不知道如何上好作后指導課。但是,辦著辦著,我似乎找到了感覺,還寫了一篇關于兒童作文教學的論文。
與管老師的相識,就是源于那篇論文的修改。那年江蘇省“師陶杯”論文競賽的文件下發(fā)后,吳江區(qū)教科室組織了專家對我們進行一對一指導,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抓緊時間寫了那篇論文。專家指導時,我被分配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婁小明那一組。指導結(jié)束后,婁老師說:“我是美術老師,對作文教學不太熟悉。隔壁就是語文特級教師管建剛,要不,請他看看!”于是,我就候在管老師那個教室外。
見管老師指導完所有教師,我奔過去,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遞上論文,說道:“管老師,可以麻煩您幫我看看論文嗎?”管老師接過文章,看了許久,提出個人意見,然后輕輕地問我:“徐棟,你愿意加入我的工作室嗎?”“當然愿意,我求之不得?!本瓦@樣,我成了管建剛名師工作室第二批成員,那時開班已經(jīng)半年多了。直到現(xiàn)在,我仍開玩笑地和別人說:“我是中途入門,只能算管老師的半個徒弟。”幸運的是,經(jīng)管老師指導的那篇論文,獲得了當年度“師陶杯”論文競賽一等獎。
管建剛名師工作室每月開展一次活動,教研內(nèi)容非常豐富,我像掉進米缸的小老鼠,欣然享受著名師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一張小小的班級作文周報,如何選稿、如何編輯、如何出版、如何激勵,管老師給我們作了細致的介紹;一節(jié)家常的作后指導課,如何研讀作文、如何選擇例句、如何點評激勵,管老師都作了課堂示范;從“指向?qū)懽鳌钡拈喿x課到家常課,管老師帶領我們一篇一篇地研讀語文教材,確定好教學目標,研制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任務單。每個月的工作室活動,我會提前備課,積極參加,邊學習邊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回來后及時作出調(diào)整。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工作室活動中學到的東西,只有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才會化為自己的本領。于是,我堅持每周出版一期班級作文周報,每周上好一節(jié)作后指導課,并把每一節(jié)家常課當作公開課來上,努力培養(yǎng)研讀教材的敏感力,錘煉課堂的調(diào)控力。慢慢地,我的課越上越精彩,越來越成熟。
見我的教學水平有了提升,管老師便帶我出去上課。第一次是在蘇州昆山。當我把設計好的教案發(fā)給管老師后,他不滿意,打電話給我,耐心指導。去上課的路上,管老師開著車,提醒我上課時要注意的一些細節(jié)。那次上課還算成功,我收獲了經(jīng)驗,也增強了自信。這些年來,我受邀在全國各地上課百余次,每次上課結(jié)束,管老師的點評都非常簡單,但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課后,我看著視頻,仔細琢磨細節(jié),不斷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一次次外出上課,一次次自我反思,我的課堂設計越來越精巧,教學越來越成熟。課越上越多,越上越好,我也越來越理解兒童,越來越理解課堂,形成了“親和、真誠、精到”的教學風格。
一天,QQ提示有新消息,我打開一看,原來是管建剛名師工作室要出一套叢書,有意向的可以申報。出書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但是我想試試。寫什么內(nèi)容呢?受管老師的影響,加上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對作文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對,何不借此機會闡述自己對兒童作文教學的理解呢?于是,第一本書的方向確定了,我梳理出內(nèi)容框架,邊實踐邊寫作。首先,我把管老師的十幾本作文教學專著通讀了一遍,畫出重點段落,仔細琢磨,積累素材,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理解。其次,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出門一個雙肩包,里面必定裝著電腦,課間、放學后、動車上……哪怕只有十分鐘,我都會拿出電腦敲幾行字。果然,積少成多,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一本15 萬字的專著誕生了,出版時取名“管建剛:作文教學12 問”。與其說這是一本研究管建剛老師作文教學思想的專著,不如說這是一本有關我的兒童作文教學觀的專著——半年的寫作,梳理了作文教學的思想,也改進了作文教學的行為,形成了特色。第二年,我出版了第二本書——《“逗”孩子,“斗”孩子》,該書記錄了我的帶班故事;2022 年,我的第三本書——《兒童寫話教學10 問》正式出版,該書記錄了我有關兒童寫話教學的思考。這幾年的寫作,倒逼我不斷地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更加理性地思考,慢慢地從“草根型教師”成長為“反思型教師”。
2018 年,我從鄉(xiāng)村學校調(diào)到了城區(qū)學校,跨進了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的大門。這是一所洋溢著學術味道的集團學校,在這里,我遇到了學術型校長——張菊榮。
學校是教師成長的平臺,有了平臺就有展示的機會。這不,機會來了。張菊榮校長說,集團要成立兒童作文研究中心,希望我能當這個中心的領銜人,帶領集團的語文骨干教師共同發(fā)展。要當好領銜人,自己先要學習。我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但缺乏課程視野,于是我開始進行專業(yè)閱讀。語文課程專著是必讀的,尤其是寫作教學方面的。說實話,這樣的理論著作晦澀難懂,但我不退縮,抱著讀不懂也要讀的信念,每天固定時間、固定內(nèi)容、固定地點,制訂好讀書計劃,積少成多。這幾年,我“啃”了不少教育專著。同時,我還利用網(wǎng)絡資源觀看名家講座,積極參加線上培訓,開闊教學視野,更新知識體系,這樣,才有足夠的底氣帶好教師團隊。兒童作文研究中心每月開展活動,根據(jù)學期研究主題,提前制訂計劃,安排豐富的活動,大家一起“卷入”,研究兒童,研究課堂,研究教學。當然,作為領銜人,我也帶頭上課、做講座,這是機會,也是磨礪。在一次次研究活動中,我認真研讀教材,設計教學,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學理念。同時,通過專題講座,我講述自己作文改革方面的實踐,為其他教師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和模式。這些年來,與其說是我?guī)ьI大家一起研究,不如說是大家倒逼我成長。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提煉出教學特色,再分享給其他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實踐,努力成為積極生長者。
當了20 多年的語文教師,長期在教學一線摸爬滾打,我越來越不會跳脫語文學科去看待教育教學問題了,因此,我總覺得自己站位不高,視野不廣,思維不深。張菊榮校長具有深厚的教科研功底,善于站在課程的高度來解釋各種教育教學問題。在學校兒童作文研究中心的成立大會上,我執(zhí)教五年級作文課《寫喜歡的小動物》,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名字里藏著喜歡,叫聲里藏著喜歡,反著選、反著寫故事。整節(jié)課如行云流水,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課上得順利,我有些得意。張菊榮校長肯定了我的課堂調(diào)控力,建議從“教學評一致”的角度重構教學思路,增加一個“寫身邊小動物”的環(huán)節(jié),并圍繞目標設計評價量表,這樣就可以形成教學的閉環(huán)。對呀!增加了訓練的環(huán)節(jié),鞏固了學習的效果,再輔以表現(xiàn)性評價,能更好地激發(fā)兒童的寫作興趣。原來,只要站在課程的角度去備課、觀課和上課,就能跳出學科看學科,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之后,我又讀了課程原理方面的書籍,努力站在課程視角設計教學,慢慢地形成了學科教學的課程思維。每次備課,我會站在單元視角,不斷地問自己:本單元的大任務是什么?如何分解子任務呢?課時教學目標是什么呢?設計什么樣的評價任務呢?該如何檢測教學效果呢?經(jīng)常這樣思考和實踐,我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大氣和靈動,對接了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一生的言語發(fā)展奠基。
學會反思之后,轉(zhuǎn)變的不只是課堂,還有我的科研視野。在調(diào)入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之前,我已經(jīng)發(fā)表了幾十篇論文,也出版了個人專著,但缺少學術味,缺乏系統(tǒng)性。正是因為教學視野的轉(zhuǎn)變,我的寫作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集團規(guī)模大,張菊榮校長難得來我們校區(qū),但只要有機會,我就會“拖”住他,拿出近期撰寫的論文請他指導。他很忙,但從不推脫,細致地閱讀,從框架上梳理,從語句方面潤色。每次指導論文時,他總是講解文章背后的邏輯,引導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經(jīng)他指導過的論文,論點更加突出,結(jié)構更加嚴謹,散發(fā)出學術的味道。每次修改論文,都是一次思想的對話,在自由的氛圍中,大家表達觀點,思維不斷地碰撞,觸發(fā)了不少靈感。我默默地聆聽,琢磨文章的修改思路,反思教學中的問題,既完成了論文,也提升了思想。與其說這是一次修改論文的過程,不如說是一次精神激蕩的過程。與專家對話,對話只是一個觸發(fā),對話之后,我會不斷地追問和反思,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足,站在兒童立場,在理論支撐下解決一個個問題,慢慢地,我從一個“反思型教師”成長為“科研型教師”。我一直覺得,一線教師要有教育理論的涵養(yǎng),善于發(fā)現(xiàn)并妥善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這是教師專業(yè)性的重要體現(xiàn)。
張菊榮校長一直提醒我,作為教師,要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形成教學主張。十幾年來,我扎根在語文課堂里,取得了一些成果??墒牵覐膩頉]有想過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因為我覺得那是名師才能做的事。
提煉教學主張,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我反復琢磨了幾個月,還是一頭霧水。張菊榮校長見我很著急,便安慰我:“兒童作文研究中心開展研究活動,我們邀請了楊九俊老師,到時你可以請教他?!?/p>
啊!楊老師要來!他可是教育專家,也是語文教學方面的權威。我整理了這些年的成果,等著向?qū)<艺埥?。那天的語文中心組活動非常順利,楊老師聽完課之后,作了精彩的點評。結(jié)束后相聚在會議室,我詳細地匯報了這些年圍繞著班級作文周報開展的研究,如如何激發(fā)兒童的讀者意識,如何設計激勵系統(tǒng),如何養(yǎng)成互評互改的習慣,等等??梢哉f,我的整個作文教學研究都基于兒童本位,旨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共同參與整個寫作過程。楊老師尤其欣賞的是,十幾年來我潛心研究兒童作文,細分了寫作的技巧,并以班本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現(xiàn),讓兒童聽得懂、學得會。如語言的對仗可以叫“節(jié)奏感”,語言含蓄可以叫“不用生氣寫生氣”,情節(jié)的曲折可以畫“心情變化圖”等?;谖业难芯拷?jīng)歷和特點,楊老師說:“你最大的成功就是基于班級群體,實現(xiàn)了寫作知識班本化、學生參與過程化,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段童年寫作生活。共創(chuàng)型語文教學,是你的教學特色。”
楊老師洋洋灑灑地講述,我認認真真地記錄。說實話,我聽得云里霧里、似懂非懂。第二天,我整出來稿子,細致研讀,努力反思。教學主張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在楊老師的建議下,我開始閱讀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實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人物羅蒂的著作,基于“族群中心主義”的社會知識論,進一步優(yōu)化我的語文教學,讓班級成為學生的“族群”。在這個群體里,每位學生都是主體,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影響,建立共同的信念,共同生產(chǎn)語文知識,共同創(chuàng)生學習過程,智力激蕩,成果共享。有了教學主張后,我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讓班級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最終形成班級語文學習的文化。
有了實踐必須要有成果。我開始整體架構“共創(chuàng)型語文教學”,從基本理念、課堂范式、實施策略、育人價值等方面入手,深度提煉與反思,撰寫了系列文章,并發(fā)表在各級各類雜志上。其實,發(fā)表文章是其次的,改變兒童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寫作來反思實踐,以實踐來帶動思考,我對“共創(chuàng)型語文教學”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共”是共同,在班級價值觀的引領下,兒童形成學習的共同體,開發(fā)和生產(chǎn)語文知識,以群體影響個體,實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兒童語文學習不在于教師的教,而在于學,也在于創(chuàng)。兒童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知識,這句話對于班級兒童而言,主要是原創(chuàng)語文學習的策略性知識,學生重新經(jīng)歷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或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和創(chuàng)新,這是學生經(jīng)歷學習過程獲取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實踐加以班本化改造,最終內(nèi)化為個體知識。
2022 年6 月,我所帶的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yè)。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最后一個單元是“難忘童年生活”,這是一個綜合性學習的單元,兒童有共創(chuàng)的空間?;谶@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我設計了單元大任務“一起打造永不消失的童年”,分為三個子任務: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材料,裝飾一本屬于自己的畢業(yè)紀念手冊;以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為時間節(jié)點,設計聯(lián)歡會的方案,整合之后開展活動;選擇一個對象,給他寫一封信,親自送給他,交流并告別,拍照留念。語文課上,大家群策群力,共商完成任務的方法;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完成了一個個子任務,全班沉浸在成功的喜悅和分別的不舍中。在這次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有了自己的作品,而且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后,我始終把兒童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基于單元大任務的設計,與學生共創(chuàng)學習方案、學習過程和學習反思?,F(xiàn)在,在我的課堂上,兒童可以充分創(chuàng)生語文知識,獲得各種實踐機會,最終形成群體的知識,發(fā)展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盡管“共創(chuàng)型語文教學”的主張尚顯稚嫩,但讓我養(yǎng)成了站在課程的角度去思考并開展實踐,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努力把教學主張化為教學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從一個“草根型”教師成長為“學術型”教師。教學研究之路永無止境,學術成長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