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廣珍
廣東砝碼律師事務所,廣東 東莞 523326
從我國《民法典》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有推動我國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且其能夠積極推動民事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對《民法典》進行不斷完善是目前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策略,不僅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政治行為,還肩負著不斷完善我國法治體系,推進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使命。
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對婚姻中夫妻財產的劃分問題主要是利用列舉式的方法進行詳細闡述,這在某種意義上提高了該項法律的可操作性。但是卻并不能夠切實解決目前國內大部分家庭中劃分夫妻財產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長期處于分居狀態(tài)的夫妻,對于其在分居期間的財產歸屬問題不夠明確。比如夫妻處于分居狀態(tài)是雙方自愿的行為的話,那么在法律上就認為夫妻雙方都可以自由獲取屬于他們那一份單獨的財產,因此在夫妻雙方協議離婚時再對這些自由獲取的財產進行分配和處理就顯得極為不合理了。目前我國《民法典》中關于夫妻財產所有權的劃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1.生育體系不夠健全
在《民法典》中明確指出我國的所有公民均享受生育權,且其生育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這個生育保護并不涵蓋所有生育方式。隨著全球醫(y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生育能力存在缺陷的家庭選擇試管嬰兒以及人工授精等生殖技術來進行生育,但很顯然,我國目前的法律并未對這些生殖技術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我國的婚姻法律制度中規(guī)定,婚姻中夫妻雙方在行使自身生育權利時如果任何一方作出了傷害對方生育權利的行為那么都需要承擔所對應的賠償責任。比如在一對合法夫妻中,其中一方如果故意做出與婚外他人通奸并生育子女的行為,另外一方如果認為自身受到了傷害那么便可以向對方提出訴訟請求。
2.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不充分
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雖然更新了多項法律法規(guī),但并沒有對婦女應該享有的權利進行補充說明,尤其是婦女的財產安全問題,并未提出有效保護法規(guī)進行闡述。雖然說《民法典》加強了對婚姻內雙方合法權利的保護力度,但針對婚姻家庭中女性所享有合法權利并不夠重視,尤其是很多女性婚后在家庭中所付出的勞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其應該獲取的勞動報酬。我國大部分公民都是受傳統(tǒng)婚戀觀所影響的,因此在大部分家庭中女性的地位仍然處于較低甚至是弱勢一方。《民法典》雖然對我國的婚姻法律制度進行了完善,但針對我國婦女的權益卻沒有進行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因此有必要將女性在家庭中付出勞動應當獲取的報酬進行相應明確。
在《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了在合法婚姻家庭中夫妻雙方的債務問題,認為只有在夫妻雙方共同簽字確認或者是一方簽字后另一方隨后追認認同的所有債務才被認為是夫妻需要共同承擔的債務,另外如果在夫妻雙方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一方以個人名義為了維系家庭日常開銷所負擔的債務也被認為是屬于夫妻共同應當承擔的債務。但據規(guī)定,如果夫妻中一方所承擔的債務額度超出了整個家庭的日常開銷,那么便無法將這類債務視作夫妻所共同承擔的債務,并將否認這項債務的舉證責任轉嫁給借貸的當事人,認為不能承擔舉證責任的夫妻一方的債務不成為夫妻共同擁有的債務。這一法律法規(guī)對婚姻家庭中夫妻未共同舉債的一方十分有利,但卻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對債權人所擁有的債權保護明顯不夠有利。在我國《民法典》立法的過程中,大部分立法專家都并不支持在《民法典》中對此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認為其范疇放在司法實踐工作中更加合適。
首先是需要遵循倫理優(yōu)先的原則,這是因為我國的法律制度本身就受限于民俗習慣,而我國傳統(tǒng)的家庭是一種自然和社會因素。尤其是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本身就是受到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習慣影響的[1]。簡而言之,我們在看待婚姻家庭關系的時候不能夠只看到其法律關系,也要探究其中存在的一種倫理關系,因此家庭也是一種倫理精神的體現,而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則是以家庭作為基礎的血緣共同體。倫理優(yōu)先原則主要是指在對婚姻家庭進行立法的時候需要拋開市場經濟,雖然目前我國針對婚姻家庭中的財產關系進行了調整,但這些婚姻家庭財產依然是依附于人身關系而存在的,且其大多數都屬于非市場性財產。
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整個婚姻家庭立法的基礎理念,同時也是實現婚姻家庭立法的價值目標。以人為本原則彰顯的是我國法律對人民群眾的一種人文關懷,也是體現我國人文主義法治社會的關鍵,而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是指在婚姻家庭法律中需要承認所有人的價值或尊嚴,將人作為執(zhí)法的尺度[2]。而以人為本的關鍵在于一切工作和制度擬定都要以人為基點,也就是必須保證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也要充分承認每個人,把人當做人來看待,不把人看做工具。
我國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個社會中的人民群眾所共有的習慣是構成一個民族標識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整個社會成為共同體的基礎。因此婚姻家庭相關法律要遵從人民群眾的習慣,人的習慣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傳承人類行為的主要方式,在社會上具有非常高的認同性。習慣雖然沒有被明文規(guī)定,但卻是整個社會主體行為塑造的主要動力,人的習慣產生因素繁多,且具有非常多的表達形式。其對于某一地區(qū)或某一行業(yè)人的來說具有極強的約束力,我國社會演變發(fā)展也是因為一直尊重人們的這些習慣,才使得某一范圍內的群體具有較高的凝聚力,正是因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凝聚力才形成了我們的國家。不夸張地說,人類歷史發(fā)展就是從習慣逐漸上升到了國家法律的,而我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很多基本要求和規(guī)則也是源于習慣[3]。
在我國婚姻家庭中成員的關系不僅是自然關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其不僅牽扯到了婚姻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還會對社會發(fā)展產生長遠的影響。因此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其在制定婚姻家庭相關法律的時候都不能夠忽視掉婚姻家庭關系對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影響作用。當然我國法律對于婚姻家庭的調整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按照目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水平來看,現代社會的基本觀點就是要做到保證兩性關系有充分的私密性[4]。簡單來說,一旦國家司法過于介入到私人家庭的生活之中,那么必然會弱化整個法律的調控效果。
婚姻家庭法律法規(guī)自從被納入我國《民法典》之中后就一直受《民法典》總則編的統(tǒng)率,而婚姻家庭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則需要受到一些特殊限制,要處理好這些特殊情況就一定要將《民法典》的總則編與婚姻家庭編的內容進行有效銜接,以此來保證整個《民法典》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
《民法典》的總則編主要是包括基本原則和理念,將其中的一些通用問題進行規(guī)定,目的是從宏觀上來對《民法典》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指導。我國《民法典》的第一章就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整個民法體系的基本原則,那就是要平等、公序良俗、誠實信用、公平、資源。當然在婚姻家庭編中也對這些原則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比如要求家庭中所有成員之間人格平等,秉承自愿的原則,比如當事人申請離婚的時候要尊重其本意,而關于婚姻事務的處理則需要充分尊重男女雙方的意愿,盡可能地減少國家司法對私人家庭生活的過分干預。而誠實信用原則在婚姻家庭編中的體現主要是要求家庭成員之間要充分遵循社會倫理道德,不可違背我國優(yōu)良的社會傳統(tǒng)風俗和秩序[5]。
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而自古以來中華兒女都是受到傳統(tǒng)思想所影響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重視人倫綱常,因此我國社會中的家庭婚姻關系和倫理主要也是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在傳統(tǒng)家庭婚姻關系中家庭成員的關系主要還是以血緣來維持的,另外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存在的輩分服從關系,而鑒于此《民法典》也是重點對這兩種關系進行維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歷了多次的改革創(chuàng)新,所以一些非常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如今也去粕存精,但其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比如很多子女即使成年了,但如果其還處于未就業(yè)階段,其父母依然對其進行撫養(yǎng),又比如說許多多子女家庭的兒女在事先為了讓經濟條件不好的兄弟姐妹獲得更多的收益會主動放棄繼承權利,這些傳統(tǒng)風俗習慣在我國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也并沒有被遺棄,這說明我國法律是重視這些人倫習慣的,并沒有將其一概而論。不但如此還在充分合理的范圍內對這些習慣進行肯定,以此來維系我國家庭倫理中的親情關系。
我國傳統(tǒng)社會的婚約是指那些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在結婚前雙雙簽訂下將來承諾要結婚的協議,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將這種婚約行為稱為訂婚。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如果一個男性要和女性成婚,那么他們在正式結婚前都會簽下一份訂婚協議,但新中國成立之后這項習俗就被當作封建殘余給剔除掉了。但實際上在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中,男女在結婚前也是可以有婚約的,并且這種行為是被廣泛認可的,是合理合法的,這也從側面說明婚約其實和封建思想毫無關系。所以我們在完善婚姻家庭法的時候其實大可不必去否定婚約。并且婚約本身其實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在很多地區(qū)男女結婚前擬定婚姻也是一道約定俗成的儀式,其被我國很多群眾廣泛接納,執(zhí)行婚約制度也并不會破壞社會公共利益,更不會阻礙社會法律進步,所以在原則上我們是沒有必要否定婚約制度的。
探望權是指男女雙方在協議離婚之后,沒有獲得撫養(yǎng)子女權利的一方可以享有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探望子女的權利,除此之外不對子女進行直接撫養(yǎng)的一方在其子女未成年之前依然享有與其會面、交流、聯系等權利。探望權是在血緣關系產生的基礎上成立的,其在婚姻家庭立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且具有較高的專屬性。我國《民法典》中第一千零八十六條有明確規(guī)定,男女雙方在離婚之后,對子女沒有直接撫養(yǎng)的一方,是有探望子女的權利的,而另一方則需要協助對方行使其探望權利。而探望子女的時間、地點以及方式需要由當事人雙方協議,如果雙方協議不成,那么可由當地人民法院進行訴訟判定。無論是父親想要探望子女還是母親想要探望子女,如果其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那么可以由當地人民法院依法終止一方的探望權利。
當夫妻雙方的關系發(fā)生變動或者是破裂的時候,其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也勢必會隨之發(fā)生動搖或變化。在婚姻家庭中男女雙方的關系發(fā)生嚴重破裂之后,大部分未成年的子女都難以維持和父母雙方的關系,因此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會產生沖突,對原有保護兒童的家庭功能也會造成嚴重損傷。由于很多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地位被相對弱化,所以往往犧牲的都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在實際生活中,當夫妻雙發(fā)在非合意離婚的前提條件下,親子關系就會受到夫妻關系的影響,容易出現各種偏差行為,比如阻撓對方探望,隱藏子女,將子女卷入雙方的糾紛、訴訟之類。對于上述這些偏差行為,如果不使離異的夫妻建立合作關系,那么其結果必然會導致未成年子女成為父母爭執(zhí)過程中的犧牲品。這對于未成年人來說,非常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并且無論是學業(yè)、生活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探望權的設立目的在于保證夫妻雙方在離異之后,其中非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可以定期與子女團聚。這樣一來,非常有利于加強子女與非直接撫養(yǎng)方的感情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解體給子女和父母之間造成的感情傷害,從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利。
《民法典》中增加了離婚冷靜期的內容,這一規(guī)定能夠有利于維持社會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性,減少因沖動而離婚的現象,另外夫妻雙方再次提起離婚訴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更長了,當其所在法院判決其不能夠離婚時,如果夫妻雙方在半年之內未出現任何新的狀況和理由,那么是不能夠受理其第二次離婚訴求的。另外還需要完善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原則,適當地將夫妻中一方的家務貢獻補充原則進行放寬,當夫妻雙方在進行子女撫養(yǎng)以及老人贍養(yǎng)時,付出更多的一方在離婚的時候可以向另一方提出補償,因此需要將這方面的法律制度進行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使得夫妻雙方在離婚時財產分割更為合理更為公平,以此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
總的來說我國的《民法典》的產生是由我國歷史發(fā)展所決定的,通過《民法典》來完善我國的婚姻家庭相關法律制度需要充分立足于我國的國情,融合我國古代、近代文明,才能令其充分富有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