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偉 鋒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006)
根據(jù)2018年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和2020年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關于英語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目標和知識能力的要求,《中西文化比較》被列為了專業(yè)方向必修課。英語專業(yè)學生除了應具備扎實語言基本功外,還必須具備文學鑒賞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異同”[1]。眾多院校英語專業(yè)也紛紛開設相關課程,但在具體實踐中,中西文化的內涵、特色和比較卻并未得到有效的解釋和學習,這樣就難以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批判性文化意識。在此,筆者將通過自身教學經(jīng)歷,就當下《中西文化比較》課程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國標》和《指南》的要求以及文化的內涵、跨文化的特征等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期為培養(yǎng)專業(yè)特色鮮明的新世紀英語人才做出努力。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西文化比較.英文版》(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是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英語專業(yè)本科文化比較教材。這本教材將文化分為哲學、語言、交流、節(jié)日等眾多領域,并以獨立單元就某一特定領域進行中西比較。然而,在使用這本教材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有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
《中西文化比較》應對文化、跨文化、中西文化基本特點等進行清晰的說明,并對具體文化內容進行有深度和廣度的闡釋。“重點介紹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等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主要理論方法,交際過程中存在的語言差異、非語言差異和社會習俗差異等?!盵2]反觀清華大學版《中西文化比較》,其一開始就直接介紹中西文化某一具體領域哲學部分。這無疑是違背《指南》的清晰定位的。
清華大學版《中西文化比較》教材將中西文化各領域分門別類進行說明和比較,但其每個章節(jié)的介紹和講解只是以英文提供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眾常識性知識,缺乏英語專業(yè)跨文化課程應具備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如第一單元中國哲學部分寫到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時,僅以短短幾個句子斷裂式地說明了一下儒學思想的發(fā)展?!癈onfucianism was particularly strong during the Han Dynasty, whose greater thinker was Dong Zhongshu.He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with the thoughts of the Zhongshu School and the theory of Wu Xing or the Five Elements.”[3](儒家思想在漢朝時期尤其盛行,董仲舒是當時偉大的思想家。他將儒學理念和仲舒學派思想以及五行理念進行了融合。筆者譯,下同。)在寫到佛教時也是短短一個段落籠統(tǒng)介紹了一下,對東漢以來影響至今的佛學主要內容和特點只字未提?!癇uddhism arrived in China around 1st century,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at it gain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and acknowledgement.At the beginning, it was considered a sort of Taoist sect.”[3](佛教大約公元一世紀進入中國,但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才得以盛行和認可。最初,佛教被看作是道教的一個流派。)佛教的“戒定慧”“苦集滅道”等思想,道教的“天人合一”,禪宗的“即心是佛”以及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悟思想等都有著巨大的思想價值,非常有必要進行一定介紹。
教材將中西文化劃分為哲學、語言、交流等14個單元進行說明,其中哲學、語言、文學、繪畫、音樂、科技等領域的劃分和選擇是恰當合適的,而交流、飲食、節(jié)日、服飾等領域的選擇要么和其他領域有重疊之處,要么過于常識性概述缺乏知識價值和深度,因此應當融合或舍棄。如第五單元飲食部分講到西方飲食時,僅粗略提了英國、歐洲其他國家、美國的家常食譜,這對英語專業(yè)學生形成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根本起不到作用。 “Cakes, pastries, pies and pudding are very common in English cuisine.Toast, coffee and cereal are also often eaten.”[3](蛋糕、油酥點心、餡餅、布丁在英國飲食中很常見。吐司、咖啡和谷類也常吃。)
教材開篇應先對文化、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基本概念進行闡釋,這樣才便于師生對課程形成清晰完整的認識;然后對中西文化的基本特點進行概述,這樣才利于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中西文化比較》課程形成整體把握感。
關于文化的定義,由來眾說紛呈,層出不窮。在此我們以幾位有廣泛影響力的定義為例進行闡釋。被稱作文化人類學之父的英國學者泰勒是第一位從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對文化進行定義的人?!癈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4](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作為社會一員而獲得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羅列了從1871-1951年間就已高達164種的關于文化的定義,并對這些定義加以分析和綜合后總結如下:“Culture consists of patterns, explicit and implicit, of and for behavior acquired and transmitted by symbols,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 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s in artifacts; 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i.e., historically derived and selected)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ir attached values; culture systems may, on the one hand, 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 on the other 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rther action.”[5](文化由通過符號獲得和傳播的顯性和隱性的行為模式組成,文化構成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展現(xiàn)出來的人工制品;文化的基本核心由傳統(tǒng)的(即歷史地獲得和選擇的)觀念,且尤其是與其相關聯(lián)的價值觀組成;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為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則又是進一步行為的先決條件。)美國跨文化交際學權威薩莫瓦爾和波特對文化定義如下:“We define culture as the deposit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beliefs, values, actions, attitudes, meanings, hierarchies, religion, notions of time, roles, spatial relations,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artifacts acqui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striving.”[6](我們把文化定義人們世代通過個體和群體所獲得的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行為、態(tài)度、意義、等級、宗教、時間觀念、角色、空間關系、宇宙觀以及人工制品的沉淀。)經(jīng)過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定義是有共通之處的,即文化大致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習俗文化。中國著名學者梁漱溟也有類似總結:“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結起來,不外三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二)社會生活方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三)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盵7]跨文化交際作為學科最早是由被稱作跨文化研究第一人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霍爾在1959年提出來的,并于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蓬勃發(fā)展??缥幕浑H主要探討文化與人際交流(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關系,探討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定義如下:“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volves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8](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感知能力和符號體系的人們之間的互動,這些文化感知能力和符號體系區(qū)別鮮明,足以改變交際事件。)至于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當代跨文化交際研究知名學者金榮淵對其定義如下:“the overall internal cap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manage key challenging featur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amel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familiarity, inter-group posture, and the accompanying experience of stress.”[9](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體所具有的能夠處理跨文化交際中關鍵挑戰(zhàn)性問題的綜合內在能力:即,文化差異和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內部的姿態(tài)以及隨之而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這種能力意味著能和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恰當有效地互動交流,而這也正是跨文化交際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中國疆域四周有大海、青藏高原、戈壁荒漠等天然屏障,這就使得中國形成了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封閉狀態(tài)。中華民族主要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從生產(chǎn)方式上看,是以農(nóng)耕作為其主要的經(jīng)濟民生、文化習俗的。從社會組織結構上看,則是基于血緣親疏關系形成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注重倫理等級的社會體系。農(nóng)耕文明順天應時以求豐收生存和宗法制度強調家國倫理使得中國文化形成了以下特點,即天人合一、保守內省、群體本位以及貴和尚中。天人合一是人與天道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道教始祖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10]被譽為諸經(jīng)之首的儒學經(jīng)典《易經(jīng)》中也說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11]中國佛教對天人合一也有提及,不過這里的“天”更突出佛家理念,指眾生皆有卻被貪嗔癡無明執(zhí)念所遮蔽的清凈本體。被鳩摩羅什贊譽為“中華解空第一人”的東晉高僧僧肇在《肇論.涅槃無名論》中就寫道“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12]。中國以農(nóng)耕為主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造就了中國人保守安穩(wěn)的生活狀態(tài)。而根基于儒學思想的宗法制度強調克己復禮、“內圣外王”;創(chuàng)立“陽明心學”的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13]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叭酥?,為而不爭”[10]。以柔弱恬淡內省養(yǎng)性。佛教重視見性成佛。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后有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盵14]這些思想都突出了內省自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特征。宗法倫理體系下個人在社會關系紐帶中所應充當?shù)慕巧遣荒茈S意逾越的,其所承擔對上下左右的責任和義務也有明確規(guī)定,家族、集體、民族、國家這些宏大群體的利益安危往往占據(jù)突出地位。儒家經(jīng)典《禮記》有言:“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15]群體本位下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勢必會突出仁愛謙和。老子也有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為‘玄同’。”[10]意指以虛柔內斂、平和低調的方式化解煩擾沖突。而為人處世之道則講究中庸適度。“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16]。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臘、希伯來基督教文化,即“兩希文化”。從自然環(huán)境來看,希臘三面環(huán)海,腹地狹小,耕地匱乏。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希臘必須依賴海洋形成流動性極強的商業(yè)貿易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浇探?jīng)典《圣經(jīng)》里記載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和自然萬物,并將自然萬物交由人類來管理,人被看作了萬物之靈。因此,西方文化形成了如下基本特點,即天人二分、開放外向、個人本位以及競爭開拓。受制于希臘狹窄的地理環(huán)境和有限的耕地種植,人們必須對大自然形成理性的認識,進而征服自然才能使生命得以繁衍。這種理性認識也正是后來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的一大緣由。與此同時天人二分也導致了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物質等一系列二元對立的觀念的形成。被稱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始祖的柏拉圖將世界分為對立的三種,即代表絕對精神永恒不變的理念(Idea)世界、摹仿理念世界而派生出來的感性現(xiàn)實世界及摹仿現(xiàn)實世界而派生出來的藝術世界。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描述的古希臘神話英雄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歷經(jīng)各種險惡自然現(xiàn)象并與之搏斗最終凱旋歸鄉(xiāng)的故事,正是西方人與自然抗爭、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體現(xiàn)。古希臘工商業(yè)發(fā)達的海洋文明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和城邦制相對民主的公民政治體系使得古希臘形成了外向開放的文化特點。亞里士多德很早就對公平正義(justice)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而這正是后來西方所形成的契約精神的源泉?!凹热徊还娜伺c不公正的事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與不平等之間就顯然存在一種適度,這就是平等”[17]。這種推崇公平正義的契約精神為個體本位的自由和權利形成了思想共識。古希臘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弘揚人文主義、追求塵世個人幸福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中說道:“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能力!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18]古希臘神話里的神祇多剛強有力、爭強好勝,由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兼美神阿佛羅狄忒爭奪“金蘋果”以決定誰是“最美的女神”而引發(fā)了持續(xù)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戰(zhàn)爭即是一例。每四年舉辦一屆的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源自古希臘。
在《中西文化比較》各章節(jié)的具體內容上,我們應突出其作為英語專業(yè)方向必修課程所必須具備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上面提到的哲學為例,先說中國哲學,中國相對獨立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上古以來延續(xù)幾千年之久以農(nóng)耕為主的自給自足生產(chǎn)方式以及家族宗法觀念濃厚的倫理體系使得中國哲學形成了注重內心體驗和修養(yǎng)的心性哲學特征。心性哲學指通過直觀體驗調心煉性以達到精神生命的覺悟和自由,從而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鞍凑罩袊軐W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xiàn)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19]。中國哲學以直覺而非邏輯推理去領悟天道或本源的本真狀態(tài),主要由儒道釋三家思想組成。儒家學派由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孟子發(fā)展,后又經(jīng)宋代程朱理學和明代王陽明心學不斷完善豐富??鬃拥乃枷胍匀省⒘x、忠、恕為核心,在強調對自身心性進行修煉的同時,將仁義德行推及社會政治領域,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靶藜阂园舶傩眨瑘蛩雌洫q病諸!”[15]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呢?領悟孔子衣缽真?zhèn)鞯脑鴧⒃凇洞髮W》里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盵16]孟子以盡心知性、善養(yǎng)浩然之氣來磨練自身心性?!按嫫湫?,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15]。程朱理學以宋代程頤和朱熹為代表,認為理或天理(也可稱之“道”)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強調個體通過身心磨練修養(yǎng)心性(即滅人欲)來契合天理、天人合一(即存天理)。當然程朱理學的人心私欲是指超出了人的基本需求的貪淫私欲。朱熹說:“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講學?!盵20]王陽明心學以探求人心中的本然心性為宗旨,強調心內求道,是一種特征鮮明的心性哲學。“若解向內尋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21]。
道家學說由春秋時期老子所創(chuàng)立,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家學說和儒家思想一樣注重心性修養(yǎng),不同的是道家學說不介入延伸為外王的社會政治領域。老子以自然無為為本,提倡虛靜無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0]。即學習就要不斷增加知識,而修道則要不斷減去知識?!爸绿摌O,守靜篤”[10]。莊子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致虛守靜思想,以“心齋”“坐忘”等來契合天然之道,保持心靈的自由自在?!拔ǖ兰?。虛者,心齋也”[22]。莊子認為,摒除雜念,專一心思所達到的凝寂虛無的心境才能應待宇宙萬物,此即心齋?!肚f子·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22]意即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此即坐忘。
佛家學說,又稱釋家,源于東漢明帝時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家、道家思想交相融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中國佛教。佛家典籍經(jīng)律論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但歸根結底在于明心見性,因此也屬于注重心性修煉的心性之學。佛家學說認為六道眾生皆具佛性,只因妄想、執(zhí)著無法證得。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徹悟時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zhí)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23]而所謂“見性”,即徹見自己本來心性,自覺到本來具有的佛性。佛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四圣諦”即苦、集、滅、道四條真理詳細分析了生命的本質及解脫之道??嘀B說明了人生、老、病、死等三界輪回之苦;集諦指出眾生一切痛苦皆可溯源于貪、嗔、癡三種根本煩惱。滅諦是指熄滅貪、嗔、癡根本煩惱,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即涅槃。道諦指明了通往涅槃解脫的途徑,即修持戒、定、慧以及正見、正思維、正語等正道。而眾多佛家經(jīng)典更是明確了佛學心性之學的鮮明特質。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到達南京時與建寺度僧無數(shù)的梁武帝面談,梁武帝問自己如此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大師稱實無功德?!白孕越⑷f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盵14]在被稱為“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的《楞嚴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對因淫欲誘惑將毀戒體的堂弟阿難開示了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不得解脫的緣由:“……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24]被日本著名禪宗研究思想家鈴木大拙稱“唐代最偉大的禪師”的馬祖道一更是倡導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即佛在自心,不必外求。
西方哲學按其歷史發(fā)展可分古代哲學、近代哲學和現(xiàn)代哲學。古希臘哲學和中世紀哲學被看作西方古代哲學,以本體論研究為主要內容,即探究世界的本源。近代哲學以認識論為主要內容,即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前提、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等。此外還有調和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的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而現(xiàn)代哲學有人本主義非理性和科學主義語言論轉向兩大主潮流。和通過直觀體驗修煉心性以達到精神覺悟的中國心性哲學不同,西方哲學強調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獲得精確可靠的知識。西方哲學家大多都是自然科學家出身,西方哲學可被視作與智性科學同源。“智性科學是指一種比量性的科學,數(shù)理性的科學,工具性的科學,是以外部世界為研究對象的”[25]。蘇格拉底有兩句名言,一是“美德即知識”,二是“認識你自己”。前者指真正的知識必然和最高的道德范疇-善密切相關,后者指關注自己的靈魂。由此可見,“認識你自己”即關心自己的靈魂,追求關于美德的知識。而“蘇格拉底所說的‘善’不僅是倫理范疇,而且也是本體論范疇,適用于一切存在”[26]。眾所周知,柏拉圖在其學院內(Academy)門前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边@反映出柏拉圖對科學,尤其是數(shù)學和幾何學的重視。柏拉圖的理念論(Idea)將“理念”看作萬事萬物背后的根源,“理念”代表著超感性的、永恒普遍的絕對存在?!岸乩瓐D的回憶說卻和白板說相反,認為靈魂本來就具有一切知識,知識并不是從外部世界得來的;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覺經(jīng)驗只能起推動靈魂回憶的作用,并不是真正知識的來源”[26]。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就反映了亞氏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亞氏認為“理念”只能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獨立存在?!坝腥绨乩瓐D的理念,所有的形式都是永恒的,但不在物質以外,而是在物質以內”[27]。亞氏還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邏輯體系。而為了研究一切存在者的原因及本源,即“是其所是者”的本體論研究,亞氏構建了其稱為“第一哲學”的形而上學。這一形而上學成為了后來整個西方哲學研究的分水嶺,因為它從根本上區(qū)分了以經(jīng)驗知識為對象的自然科學研究和以超越經(jīng)驗知識為對象的哲學研究。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是以神學和信仰為核心,以《圣經(jīng)》為基礎,以靈魂和上帝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學說?;浇陶軐W按其發(fā)展可分為教父哲學和經(jīng)院哲學。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是奧古斯丁,他認為上帝可以“無中生有”地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世界來,“宇宙間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任何存在者不是由上帝那里得到存在”[28]。經(jīng)院哲學肯定理性,以理性來論證信仰,主要代表有阿奎那。阿奎那視“神學高于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神學可能憑借哲學來發(fā)揮,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來把自己的義理講得更清楚些”[28]。
西方近代哲學從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強調以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態(tài)度來研究自然和對待人們的生活世界,形成了經(jīng)驗論和以唯理論兩大派別。經(jīng)驗論強調經(jīng)驗觀察和感覺材料對認識世界和理論構造的作用,而唯理論則強調天賦觀念的先驗理性為人類知識的基礎。培根重視觀察和實驗,認為這樣才可以認識自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培根倡導的科學歸納法影響深遠,以致于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29]。笛卡爾從普遍懷疑開始,將理性思維作為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對一切進行懷疑之后留下了一件不可懷疑的事情,那就是我在思考懷疑本身,即“我思故我在”?!耙驗樯眢w按照其本性總是可分的,而心靈是完全不可分的”[30]。康德以人類先天知性范疇和后天綜合經(jīng)驗調和了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之間的沖突。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對應的分別是知識、意志和情感。這三大批判構成了康德哲學關于真(知)、善(意)、美(情)的完整體系,而《判斷力批判》中的判斷力則起著連接前兩大批判中的知性認識能力和理性道德實踐的功能?!耙古袛嗔υ谥饬εc理性之中起橋梁作用,情感( 快感和不快感) 在認識與實踐活動( 道德活動) 之中起橋梁作用,審美的活動在自然界的必然與精神界的自由之間起橋梁作用”[31]。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有人本主義非理性和科學主義語言論轉向兩大主潮流。尼采是非理性哲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對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精神進行了顛覆性的評估。尼采將基督教看作是奴隸的宗教,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上帝已死!以鼓勵人們擺脫禁錮,回歸原始生命力。尼采還在其代表作《悲劇的誕生》中指出酒神的無窮創(chuàng)造乃至破壞力精神比起日神的理性冷靜精神更為重要、更有生命力量?!暗見W尼索斯則用他那神秘的充滿活力的呼號,打破了個體化原則的掌控,達到了永恒的‘一’或萬物的本質?!盵32]索緒爾是語言論轉向的代表人物,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為西方轉向符號系統(tǒng)研究的結構主義思潮奠定了基礎。索緒爾倡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客觀性,他認為語言是潛存于人類大腦中的一種先天能力?!叭祟惻c生俱來的東西并不是口頭言語,而是構成語言的機能,即一個對應于不同觀念的不同符號構成的系統(tǒng)?!盵33]
中西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即便是上面舉例說明的哲學板塊也是浩如煙海,內容豐富,因此僅僅通過一篇論文就說清理順是不大可能的?!吨形魑幕容^》為英語專業(yè)方向必修課,這就需要教材編著者參考大量優(yōu)秀的中英文典籍翻譯版,惟有此,才能清晰準確地傳遞出眾多中西文化典籍的深刻思想和優(yōu)美趣味,才能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優(yōu)秀英語專業(yè)人才的責任,從而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做出相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