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利 孫留萍 邢源鑫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指一定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質量和規(guī)格的總的設想。”[1]世界各國依據(jù)本國文化、歷史等國情制定符合本國政治制度和政治需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機制,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社會認同和政權認同,凝聚力量,形成符合本國利益需求的價值觀念,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歷來受到各國重視,均將其滲透于教育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本文嘗試分析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和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如何在高校范圍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通過課程設置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特點、實現(xiàn)形式,分析各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共性和差異,汲取優(yōu)秀經驗,以求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可借鑒經驗。
美國是個融合多種族、多信仰的移民國家,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形態(tài)復雜多元?;诖?,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極其強調對國家的政治身份認同。著名學者蘭格維爾德(Langeveld)曾說過“從一定意義上講,具有最悠久政治教育傳統(tǒng)的國家是美國?!盵2]美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雖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存在,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一些用詞在學校教育中十分活躍,思想政治教育已融入其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不斷以隱性教育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強調做自由、平等、民主的“合格美國公民”的公民教育,將道德教化和素質訓練通過秩序化的實踐鍛煉予以強化。通過法律、儀式強化國家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的小學生一入學,老師就開始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每天都會升一次國旗和州旗,所有學生左手捂住心臟,目視升旗,并且必須學會背誦“國旗誓詞”。通過學習憲法、模擬競選強化政治教育,不僅鼓勵公民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而且強化美國的民主政治,不斷向學生灌輸美國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進、最民主的國家,強化其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思想教育充滿政治色彩。
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端于其悠久的宗教歷史,經歷了從宗教化、宗教及世俗思想教育相結合到世俗化改革三個階段的發(fā)展過程。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的學校教育被教會把持,學生通過設置的宗教課程強行以宗教教義為個體道德行為準則,后經歷系列改革后,設置德育課程成為英國思政教育落地的最終手段。英國的德育課程將宗教知識與現(xiàn)代公民道德教育相結合,包括道德價值、個體公民意識、社會制度結構、家庭關系等等,進而培養(yǎng)和鞏固學生的宗教信仰、政治意識和個體獨立人格發(fā)展,在具有一定導向性、多樣性的基礎上又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將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潛移默化地內化為社會公民的自身需求,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秩序。
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源于其政治社會化理論,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對抗政府運動引起了德國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反思與重新定位。在小學到中學階段,德國政府設置專門的歷史和政治課,通過歷史課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尤其是對極端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的認識和反思,樹立正確的二戰(zhàn)史觀;通過政治課提升學生的政治認知和觀念,提高政治參與能力,更深層次地促進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認同。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在中學期間已初步形成,在大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則以一種更高級的“隱形教育”形式展現(xiàn)出來。政治教育作為教學原則被貫徹到各類課程中,通過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通識課程的傳遞,各專業(yè)、各學科的滲透,將德國的主流政治文化傳授給學生,以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德國高校注重公民教育,強調培養(yǎng)“有用的國家公民”,公民要具有正確的國家意識、一定的職業(yè)技能以及國家所需的道德品質,最終適應于國家政治制度的發(fā)展需要;德國高校注重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勞動不斷激發(fā)愛國情感、以更好地培養(yǎng)踏實肯干、實事求是精神。
儒家文化作為古代中國的主導文化,至今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文化、生活、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國家在經濟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過程中帶有明顯的東方文明特征。儒家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重家庭倫理、重群體凝聚力、重務實等精神在各個亞洲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影響力深遠的亞洲儒家文化圈,一種近似而又無束縛的文化共同體。在這種文化背景的影響下,亞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東方文化的獨特性,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優(yōu)良部分,最終構成符合本國國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民族精神中的“忠孝”“仁義”思想就是從其發(fā)展而來的。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教育為核心,注重學生在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上的培養(yǎng),通過德育教化將本民族的大和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軍國主義傾向等帶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觀念傳授給學生,不斷強調本民族的優(yōu)越性,排斥其他民族,從而激發(fā)本國國民一心為國、促發(fā)展的國民意識?;诖耍毡镜牡赖陆逃n程涵蓋了國家主義、軍國主義、集團主義、民主主義、宗教教育等幾個方面。
韓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高校在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充分借鑒東西方文化中的優(yōu)良因素,強調民族精神教育、個性化的英才教育以及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教育,培養(yǎng)具有資本主義法治觀念、高度民族責任感以及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新加坡和美國一樣都是移民國家,具有多民族、多信仰、文化多元化的特點,但相對于美國而言,新加坡國土面積十分狹小,更是被稱為“城市之國”。在這種文化歷史背景之下,新加坡非常重視對國民共同的“新加坡人”觀念的培養(yǎng),堅持在國慶等重大節(jié)日持續(xù)宣傳教育活動,強調國家意識,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促使國民產生國家歸屬感和認同感。1981年,總理李光耀提出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口號,一經宣揚就受到廣大國民的支持;高校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東方價值觀念,弘揚儒家文化。新加坡是第一個開設“儒家文化”課程的國家,通過儒家思想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尊師重教風尚;“法制化”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最鮮明的特點,新加坡通過嚴明的立法、嚴格的執(zhí)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建立教育的良好環(huán)境,在全社會推行本國的核心觀念,堅持德法同行、剛柔相濟。
亞洲國家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時,十分重視東西方文化的結合發(fā)展,反對全盤西化,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并最終形成符合國家發(fā)展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從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特點來看,國家始終把握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方向,高校始終發(fā)揮著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的顯性教育、推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和構建三位一體教育格局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的。各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在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做到顯隱結合,全方位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培養(yǎng)。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兩類課程,第一類是純德育的思政類課程,雖然該類課程的名稱、內容、教學目標各有不同,但都通過直接授課的形式向學生進行政治、歷史、道德觀念的傳授。第二類是課程思政,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通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地理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傳遞;一種是通過專業(yè)課程進行思想滲透,這就要求高校和教師關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程內容上的交融性,積極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因素,使得各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發(fā)展為符合國家要求的人才。
各國的高校教育中雖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其課程體系中早已包含具有鮮明特色的政治性課程。從美國來看,高校培養(yǎng)方案中并沒有思想政治課程的稱謂、也未曾設立考試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考核。而是通過西方文明史、西方思想史、美國與世界、美國憲法等政治理論課程,以及法律基礎、職業(yè)道德等德育課程,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把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權利的價值觀滲透在眾多的學習科目中。1947年,日本創(chuàng)建大學基準協(xié)會,并將“教養(yǎng)教育”即思政課程納入到全學科的教育教學當中,為大一大二的同學設置專門課程并明確相關學分制,只有修夠一定的學分才能順利畢業(yè)。新加坡高度重視本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法律觀念、歷史文化知識、國際交流觀念的直接傳授與培養(yǎng)。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開設了現(xiàn)代政治思想、新加坡法律制度、新加坡建國史、儒家思想專題等課程,結合現(xiàn)實社會的各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國家意識以及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清醒認識與了解本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當今國際形式,增強危機意識,樹立“一個新加坡”的觀念。以促使大學生在未來更好地邁入社會,適應國家需要。
課程思政是各高校更普遍運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影響著受教育者。以美國來看,美國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公共課程,還滲透到心理、歷史、經濟、藝術、地理等課程當中,老師通過課程傳授,將有關美國政治體系和國家價值觀念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潛移默化中影響其思想,達到政治認同,最終實現(xiàn)思想統(tǒng)一。高校還積極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邀請各界領軍人物進行公開課的講授,從美國的歷史、公民與法、正義論、美國內戰(zhàn)、歐洲文明史等進行普及,這些課程中充分蘊含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通過這種方式,大眾和學生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由于國情等復雜因素影響,英國只有部分高校設置德育課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學科滲透為手段,在歷史、政治、文學、心理、教育、哲學等課程的建設中融入道德教育,將宗教教育與國家所需的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目前宗教教育是許多英國高校課程中的必修課。
德國高校同樣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德育課程,主要通過學科和專業(yè)滲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國被認為是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配合才能最終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發(fā)展需要的“有用的國家公民”?!懊恳婚T學科,在不放棄本身特點的情況下,都能對政治教育做出自己較高水平的貢獻。如果明確了一門學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我們就能在社會和政治生活結構中加以傳授。 ”[3]德國高校要求學生無論修習哪一門課程,老師都要從歷史、社會、倫理等多角度引導學生,使得學生關注到該領域的歷史傳統(tǒng)、社會、經濟問題,以及所要具備的道德品質、職業(yè)素養(yǎng)等多層面的內容。把思想政治貫徹到教育過程的始終,融于專業(yè)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職業(yè)道德。韓國以德育教育為主,開設有必修課程國民倫理以及其他類的選修課程,例如漢陽大學的朝鮮政治課、國際政治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禮儀、忠孝觀念、民主、愛國意識等。日本、新加坡兩國也主要通過人文學科和專業(yè)課的滲透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實、培養(yǎng)學生的共同價值觀,向學生傳遞國家意志。
各國十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實踐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使學生對于國家、民族的認同,培養(yǎng)符合國家需要的社會人才。
1.校園活動
各高校校園活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校園活動形式多樣,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通過參加社團活動、讀書會、文藝體育、志愿服務活動等,學生可以參與到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哲學等多領域的學習,在不知不覺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一些學生活動還會與社會服務有所掛鉤,為學生指明就業(yè)方向、以便將來更好融入社會。美國高校也有著十分豐富的社團活動,社團是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參與社團參與到學校治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同學都可以參與其中,選擇心意的社團,發(fā)表觀點、表達訴求,實現(xiàn)個人價值。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也會通過社團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內心,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
2.宗教教育的推動
很多國家將宗教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宗教教育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發(fā)展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宗教在美國民眾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的一些觀念甚至構成了美國文明和政治的核心價值。一些學校也會開設宗教課程,或為宗教活動提供場所、技術支持,并允許學生前往教會接受宗教教育;英國也將宗教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英國三分之一的學校都是由教會所開辦的,宗教教育必然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許多高校也將宗教教育列為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必須修夠一定學分;德國與英美兩國相類似,在高校設立宗教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宗教信仰,對于非本信仰的同學也不會強制上宗教課而起到反向作用,用道德倫理教育課程代替,以發(fā)揮思想教化作用;神道教是日本最大的宗教,因其影響,形成了對天皇盲目忠誠的思想教育基礎,為日本國家主義、集團主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韓國高校的宗教課程吸納東西方宗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揮道德教化作用培養(yǎng)具有高度民族責任感的韓國公民。新加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儒家倫理文化,提倡尊師重教。將儒家倫理道德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思想相結合,成為第一個將儒家思想設為一門課程來教學的國家。
3.發(fā)揮公共場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公共場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積極發(fā)掘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館、藝術館、紀念館、科技館等資源,修葺保護古建筑遺跡,并盡可能地免費向公眾長期開放。各高校也會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名人故居、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地進行參觀,讓大家親身感受歷史、人文、藝術、科技知識,了解社會發(fā)展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等,在瀏覽參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感受思想政治的熏陶。
4.網絡媒介技術應用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大眾傳媒的形式與內容也在不斷擴展。大眾傳媒不僅發(fā)揮著信息傳遞的重要作用,也是強化價值觀、進行意識形態(tài)傳遞的重要途徑。各國政府積極通過電視、廣播、雜志、論壇、講座等多種信息傳遞平臺傳輸時政信息,用正確的思想理論、行動綱領、價值觀念影響群眾,凝聚社會力量,激勵、動員群眾投身于國家建設。以德國為例,大眾傳媒產業(yè)高度發(fā)達,政府通過這種方式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在聯(lián)邦政治教育中心國際互聯(lián)網上開設專欄邀請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解讀政治、社會、經濟、心理問題,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適用于各人群理解的網絡課程,了解本國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
5.勞動教育
戰(zhàn)后德日兩國經濟的迅速恢復,與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密切相關,至今勞動教育也是其教育的重要的內容之一。日本的《學校教育法》更是提出“勞動體驗學習”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勞動的觀念。在德國,倫理課還要求學生必須在假期進行社會服務,到醫(yī)院、養(yǎng)老院或者福利院完成相應服務時間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動手能力,擔當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6.兵役制度
“和平發(fā)展”雖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小規(guī)模沖突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韓國是位于亞洲大陸東北部的半島國家,地理位置敏感、國土面積狹小、且國民人數(shù)有限,無法保證擁有足夠的專職軍隊來完成國家防御。韓國法律規(guī)定,20歲至28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兵役。大多數(shù)男性公民都會選擇在大學二年級時休學當兵,完成兵役任務后,再回到校園繼續(xù)學業(yè)。這種強制性的兵役政策一方面能促使國家國防力量的強大;一方面也能促使公民在服兵役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最好完成形式。
綜合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本國國情,具有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且以隱形教育為主的特點。隱性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更便于學生接受,教學成果更為顯著。
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都積極構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學校主導,家庭、社會相互配合教育合力,相互補充、共同作用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促進本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家庭教育作為啟蒙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在家庭教育中,學生形成了基本的倫理道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基本認識雛形。中西方家庭在教育觀念上略顯不同,西方家庭多強調個人主義,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亞洲國家受傳統(tǒng)亞洲儒家文化圈影響,幫助孩子形成尊老愛幼、熱愛集體的觀念。以韓國家庭為例,在孩子幼兒時期,父母就會培養(yǎng)其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基本行為規(guī)范。要求孩子從小要進行基本的禮儀學習,晚輩與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先吃,早晨起床、飯前飯后、睡前、外出都要向長輩問安等等,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懷著感恩國家的心態(tài)進入社會。
在學校層面,各國高校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以教育課程為主導,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顯隱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價值觀和道德修養(yǎng)。
在社會層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相關部門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不斷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通過廣播、電視、雜志等大眾媒介積極傳輸時事政治和正能量的社會信息,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通過文化建筑、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的建設起到愛國教育的熏陶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xù)推進需要依靠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只有三者的緊密配合,才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綜合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奔彝ソ逃且磺薪逃幕A,有小家才有大家。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將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去,不論時代、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在學校層面,積極推動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實現(xiàn)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緊密結合,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的相互推進。在社會層面,積極構建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榜樣力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使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
我國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大綱、內容、學分設置都是一樣的,這種方式適用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情,利于統(tǒng)一管理。但也容易導致課堂上純理論化的內容偏多,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最終導致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有很大差距,學習成效不足。基于此,老師們要逐漸調整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以顧問身份出現(xiàn)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民主對話、平等交流。不斷擴充課程內容,與社會時政相結合,積極發(fā)掘當?shù)氐奶厣珰v史文化資源,既活躍教學氛圍又提升教學質量。潛移默化中達到教書育人的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構建貼近學生生活、靠近社會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純理論的堆砌,只是空中樓閣,與學生分離。要發(fā)掘出時代的“平民”英雄,讓學生從其身上汲取豐富的精神財富,發(fā)揮思想的價值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價值。
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的功能,釋放天性,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化發(fā)展。結合各地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積極開發(fā)紅色基地、名人故居、歷史遺址資源,讓學生能夠實地踏勘,近距離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理解內化,通過個人的切身體會和領悟,以更好發(fā)揮思想引領作用。督促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參與社區(qū)治理,磨礪意志的同時,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造福于社會,達到了知行的有機統(tǒng)一。
各高校的長久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技術過硬、理論功底扎實,備受學生喜愛的優(yōu)秀師資力量。在對教師的考核中,要設立完備的考評制度,從制度層面保證課程的高效實施。設立年度最受大學生喜愛的專業(yè)課老師、公共課老師,以及 “十佳輔導員”等榮譽稱號,形成良好的榜樣作用,增強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起到良好示范。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推進必須尊重本國的歷史文化。了解過去才能知道未來,歷史是過去的沉淀,是未來的導向。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培養(yǎng)熱愛民族、維護國家的社會公民,我們應當學習借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用唯物歷史觀認識歷史、理解歷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為自己所用,辯證看待、分析、解決問題。對于傳統(tǒng)儒家思想,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汲取儒家文化的精華部分,做到“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價值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因素。
除此之外,要將東西方文化有機進行結合。面向國際,對外開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汲取其中適合我國發(fā)展的元素,轉為我用,促本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國家觀、世界觀,具備良好的國際競爭優(yōu)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已成為新的輿論主陣地。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信息傳遞的高效率性、實時便捷性,積極宣揚社會中的正能量現(xiàn)象,促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社會中流通,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政治風氣。高校要積極跟隨時代發(fā)展步伐,運用線上工具積極發(fā)揮思政課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建立云課堂平臺,把課堂從傳統(tǒng)的教室教育中解放出來,邀請各領域的名人大家開展網絡公開課學習,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藝術等各方面的,打破地域的界限,實現(xiàn)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廣泛分享;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課的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庫,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微博、抖音、B站等線上平臺傳播校園正能量,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