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春
(天??h抓喜秀龍鎮(zhèn)炭窯溝小學,甘肅 武威 733201)
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當中,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去進行數學學習,在出現數學問題或疑問時也不懂得去向教師進行請教.在此前提下,教師也不懂得孩子們的具體問題出在哪幾個方面.為此,數學教學質量一直沒能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數學是屬于綜合性相對較強的科目,在解答問題時也必須有效地綜合整體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探究,如果孩子們不及時解決其疑問,那么在長期的問題積累下,孩子們會漸漸地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后期可能會出現對數學學習沒有信心等情況.為此,教師必須有效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問題意識,讓孩子們及時提問,有效提問.
通過對我國目前的數學教學現狀進行相應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絕大多數的數學課堂仍舊由教師主導,孩子們只有極少數的時間可以去進行知識的自主探究等,這種狀況的出現與存在使得孩子們難以有效形成問題意識.不僅如此,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當中通常是教師提問孩子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孩子們對知識的具體掌握情況的一種考查.但是這種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孩子們并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是否對某一問題具有疑問.即使一部分孩子提出了相關問題,但是問題也不具有足夠的有效性.這些現象的存在局限了孩子們的自主發(fā)展.為此,本文詳細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導致孩子們問題意識淡薄的具體原因進行相關的探究與分析.
通過實際調查與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在實際進行相關教學的學習過程當中,孩子們的意識過于受到教師、家長等的主導,使得孩子們的自身意識沒有得到有效體現.一部分孩子可能會認為在課堂當中教師并沒有讓我提出問題,那么我就不提出問題.一部分孩子則是不好提出問題,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受到同學們的嘲笑.這種現象的存在是普遍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提問時間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擔心孩子們的提問會耽誤教學進度,影響課堂秩序.每個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考核的過程當中都有一定的考核標準,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評優(yōu)、評先都有一定的影響.而教學效果作為其中一項考核指標,自然受到教師的重視.為此,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也迫切地希望孩子們能夠接收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并取得良好的數學學習成績.但是正因為這種觀念的影響,孩子們在實際學習的過程當中并不具備主導思想,只能被動地跟從教師的教學方案進行相關學習.在系統的學習方案下,孩子們只能掌握到數學知識,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沒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并且受一部分因素的影響,家長在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也會以“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你要聽老師的話”等這種言語來教育孩子,使得孩子們“聽話”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在課堂當中也一味地聽從教師教學,不敢主動提出自身的問題等.總之,在這種錯誤的觀念意識下,孩子們無法有效地進行提問,也不敢進行提問.
目前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當中,課堂一直被教師所主導,孩子們只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并且在此狀態(tài)下,孩子們一直對教師有一種權威性的印象,在實際遇到數學問題時所想到的不是自己去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反而是去依賴教師.并且由于孩子們內心對教師的畏懼,孩子們在實際學習的過程當中又不敢去向教師請教問題,只知道一味地聽從教師的講解去進行相關學習.
在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通常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進行實際教育的過程當中過于將教學局限于課堂當中,使得孩子們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發(fā)散,只能在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框架當中進行相應的數學學習.要想有效地提高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就不能僅僅通過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應當對孩子們進行相應的啟發(fā),讓孩子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培養(yǎng).但是教師對這種啟發(fā)教學又存在著一定的認知錯誤,認為對孩子們進行啟發(fā)就是提問相關數學問題.問題的提出并不是針對孩子們本身可能對數學知識所存在的疑問,反而是教師所設計的孩子們應當具有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的設計、討論等都是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都已經設計好的,在教學中只是按照教學計劃進行而已.孩子們在此過程當中并不具備主導課堂的地位.
在小學階段學好數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們?yōu)榻窈蟮臄祵W學習打好基礎,并且能夠有效地拓展孩子們的思維.因此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問題意識,推動其進步與發(fā)展.下文將通過其作用的具體體現來進行相應的分析.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在實際進行相關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有效地發(fā)展孩子們的數學思維.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夠有效地通過擴散自身的數學思維對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因此,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孩子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孩子們處于課堂當中的主導地位,對孩子們加以引導,讓孩子們自主地對數學問題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探討.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成果也能夠隨之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能夠有效提高.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孩子們在實際解答問題時,必須有效地具備相應的邏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根據數學問題的內容等方面一步步地進行相應的思考,因此教師也必須注重對孩子們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逐漸提高,新課程改革逐漸普及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點內容,這樣使得學生對知識點內容掌握得更加全面化和具體化,防止學生在后期實際做題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不只是單一聽從數學教師的講解,從而防止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分散等問題.
由于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講課時,數學教師只是一味注重對知識點內容和計算公式的講解,認為自己講解的知識點內容越來越多,學生能夠全面理解的內容也能夠越來越多.在后期做題過程中,數學教師對各種知識點內容的運用更加靈活化,防止學生在后期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也沒有真正關注到每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使得學生難以在小學階段全面健康發(fā)展.在今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各個計算公式和基本概念是怎樣由來的,在做題過程中對這部分內容是怎樣考查的;引導學生能對每一次考試和做題中出現的錯題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學習能力.
要想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就必須要鼓勵孩子們提出自身的疑問,在此前提下,才能夠一步步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并且能夠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有效地提出問題.教師也應當注重對孩子們的引導,不應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孩子們的思維局限在課堂當中,同時應當不斷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敢于去提出自身的問題.比如,在孩子們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課時,如果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能只會按照課本上的傳統概念對孩子們進行相應的教學.孩子們可能并沒有系統地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在實際進行做題的過程當中仍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為了有效避免這種狀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引導孩子們去對進行實際操作,讓孩子們通過畫圖或者制作相應的模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其圖形的具體含義和概念,并且可以有效地帶領孩子們一同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進行相應的探究,如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也屬于平行四邊形.比如兩個等邊三角形就可以有效地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出現這種狀況時,孩子們就可能會出現疑問:如果這樣的話那平行四邊形的周長是不是等邊三角形周長的二倍呢?在孩子們有效地提出相應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借此讓孩子們展開相應的探究與討論,并通過實踐與計算來分析結論是否成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帶動孩子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數學探究意識,使得孩子們能夠更好地去進行自主學習.
在小學階段,由于孩子們在潛意識當中認為教師是相對嚴格的,因此在實際學習的過程當中,對教師產生一定的畏懼,與教師的心理距離相對較遠,在出現問題或者疑問時也不敢去對教師進行提問和請教.由于孩子們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孩子們在實際進行相關學習的過程當中,也并不是都能有效地去理解相應的知識,其中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疑問,但是卻因為自身對教師的畏懼,不敢去對問題進行有效提問.或者說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基礎相對薄弱,在進行實際學習時所提出的問題,可能也相對簡單,在課堂當中進行提問,可能會使得一部分孩子對其產生嘲諷之心.因此,教師在對孩子們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注重表揚和鼓勵,在孩子們發(fā)現教學規(guī)律時可以對其進行鼓勵,然后再針對孩子們所發(fā)現的教學規(guī)律,提出相關的疑問,并順勢進行相應的探討.
教師在課堂當中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發(fā)起提問或質疑提問都可以.這其中教師要完全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要完全貫徹以生為本的重要原則,并且要“少說多做”.也就說作為教師要少說,多運用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教師才能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認識鐘表”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先來談一談在學生認知當中的鐘表是怎樣的.教師不要急于教學,而是要以互動的模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這樣的互動當中滲透內容,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發(fā)言機會,并且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師的互動也成功調動了學生的話題參與度,使學生紛紛聯系生活,說出了自己印象當中的鐘表模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實際物品,讓學生進行現場觀察,然后根據實際物品,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鐘表里面都有些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根據他的問題,學生很快也進行了回答,也有部分學生借助書本內容進行了回答.同時,學生在觀察當中進行反問:“為什么鐘表當中永遠有一根時針走得很快?”那么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做出相對應的回答.在這樣多樣化的問答當中,教師完全將學生作為了主體,然后利用互動和實物觀察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發(fā)出疑問,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的能力不同,對于學習內容所提出的問題也就不同.很多時候,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也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這樣也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越來越薄弱,最后干脆放棄提問題.因此,教師要兼顧所有學生,分層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當中設置兩個不同的問題環(huán)節(jié),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提問,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一環(huán)節(jié),基礎問題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針對的是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將知識點一一列舉,然后隨機檢驗部分學生.這樣是為了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學生則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針對基礎性的學習問題進行提問,這樣教師更能了解基礎性學習的學習需求,以便及時更改教案.第二環(huán)節(jié),拓展問題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則是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為牢固,如果老師一味地鞏固基礎,只會耽誤學生的發(fā)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針對一些開放性的拓展習題,與學生進行探討,相互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既能讓教師了解學生所想,也能正確引導學生.因此,教師展開分層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尤為關鍵.
教師要明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有條理性、目的性地進行提問,從而根據問題的互動與答案,來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那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對于課題的內容要合理設計,才能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與所學內容進行有效銜接,避免學生形成學習斷層.比如,以“10以內加減法”為例,學習內容是要學生掌握10以內數字的加減運算,那么在提問時,教師也要針對這個方向進行提問,同時可以利用反向思維來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比如,10以內當中,除了5+5=10,還有哪些數字相加等于10?運用這樣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同時聯系了所學內容.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不可忽略與知識的銜接性,只有這樣才不會導致學生出現思考偏離的現象.
總而言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有效地了解到在實際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進步,因此必須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問題意識,讓孩子們能夠在課堂當中提出問題,并進行有效探討,從而順勢進行相應的數學知識探討,培養(yǎng)孩子們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