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閩景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布萊希特在《伽利略傳》中說:“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彼伎际撬季S的一種探索活動,思維則是思考的基礎,有怎樣的思維就有怎樣的思考。從腦科學角度看,思維就是在大腦皮層中形成的腦神經回路,是每個人過往所有學習和思考活動后留下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特征的大腦微觀連接的總和,這些微觀連接的總和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因此,所謂的思維教育,就是如何來構建我們大腦中反映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腦回路。
思維方式是我們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對于同一件事,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有人贊同有人反對,其核心就是思維方式差異帶來的價值判斷的差異。有的人永遠站在自我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利弊,而有的人則完全相反??梢?,思維方式就是每個人大腦的“憲法”,它的來源和我們身處的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比如中西方思維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fā)現(xiàn)中國人傾向于把事件歸于周圍的環(huán)境,而美國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結果。之所以思維方式往往會出現(xiàn)群體性特征,就是因為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在相同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其思維方式依然會有很大差異,這個差異來源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和我們每個人學習經歷的多樣性,而筆者認為,閱讀經典是塑造良好思維方式的最佳路徑。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等。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有效的訓練來提升,而且思維能力發(fā)展存在關鍵發(fā)展期,如果在高中階段前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科學學習和訓練,這個人就很難在未來生活中再有機會獲得系統(tǒng)的科學學習能力。青少年通過各學科課程的學習,一方面是在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另一方面是在獲得蘊含在相關學科知識中的思維能力。教師水平的高低體現(xiàn)在是否能夠通過教學設計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學科思維能力,并進而演變?yōu)榻鉀Q其他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頓悟開竅,往往與新思維能力突然形成有關,從微觀層面看,就是學生的大腦連接突然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回路,而這個回路對新來的知識有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思維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有更開闊的空間去學習,而不是專注于考試內容的學習??茖W家做過一個令人困惑的擲沙袋實驗,讓兩組8歲的孩子練習將沙袋扔向3英尺外的目標,越準分值越高。在接下來的12個星期里,其中A組孩子不斷重復向3英尺外的測試目標扔沙袋的練習,B組孩子則練習向2—4英尺外的不定目標扔沙袋。在實驗結束時,兩組孩子同樣來參加向3英尺外的測試目標扔沙袋。令人驚訝的是,練習向2—4英尺外的不定目標扔沙袋的B組孩子,測試成績更好。這是為什么呢?增加的練習難度讓學習看起來似乎效率低下:因為測試只測向3英尺外的指定目標扔沙袋,而練習向2—4尺范圍內的目標投沙袋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學習的速度。但這種看上去“低效”的學習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叫作髓磷脂的白色物質,從而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也更好??梢韵胍?,教什么考什么并不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們學習的時候有更開闊的空間。
思維品質是指每個人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綜合差異性,而這個差異存在質量上的層次性,特別體現(xiàn)在解決實際問題層面上,有的人會把問題越搞越復雜,而有的人則能化繁為簡解決問題。思維品質更體現(xiàn)在每個人思維發(fā)展的可能性上,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中說:“如果你的思維是固定型的,意味著你相信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再多的練習也不會幫助你提升;如果你的思維是成長型的,意味著你相信天賦只是一個起點,練習會讓一切變得不同?!蹦闶浅砷L型思維還是固定型思維,差別在于是否愿意接受挑戰(zhàn),如何能夠培養(yǎng)孩子們的成長型思維,奧秘也許就在有效的教育評價之中。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做了一個實驗,讓一組五年級的學生每人解一道謎題,有的學生在解題后被贊揚很聰明,有的在解題后被稱贊很努力,然后研究者讓這些學生選擇另外的題目,結果多數被贊揚很聰明的學生會選擇簡單的題目,而90%被稱贊很努力的學生選擇了比較難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