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伶 尹曉艷
(1. 井岡山市人民醫(yī)院 井岡山 343600;2. 吉安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吉安 343000)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常見的膽囊疾病之一,大多數患者無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膽絞痛等,若不及時診治,可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膽囊炎、膽囊穿孔等,嚴重者還可能引起敗血癥、休克等,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還會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甚至危及自身的生命安全[1-2]。臨床針對此類患者常予以手術治療,其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在臨床的應用日益廣泛,但相關研究發(fā)現,該手術治療后患者可伴有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疼痛,使得患者的身心飽受折磨,繼而影響術后康復進程[3]。為此,臨床建議在術后予以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李貴梅學者[4]的研究認為,應用人性化護理既能增強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又能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人性化護理更注重“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促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恢復至健康狀態(tài)。高梅等[5]學者的研究表明,循證護理可減少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循證護理以有價值、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問題、尋找并運用證據,對服務對象實施最佳的護理。鑒于此,本研究主要選取64例膽囊結石患者設計對照試驗,并具體展開分析。
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表法,將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4例膽囊結石患者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n=32)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介于40-72歲,平均年齡為(56.23±5.34)歲;觀察(n=32)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介于40-72歲,平均年齡為(56.25±5.3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4年,上海)》[6]中關于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并經腹部超聲檢查確診;②均符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指征;③患者均自愿參與,且有知情權。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②存在認知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精神疾患、惡性腫瘤等;③遵醫(yī)依從性較差。
兩組患者均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
1.2.1 術后對照組行人性化護理
(1)創(chuàng)設人性化環(huán)境:盡量營造整潔、舒適、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光線等適宜,定期通風消毒;在病區(qū)適當位置張貼溫馨提示,如:“請勿大聲喧嘩”、“輕聲慢步,保持安靜”等,同時囑咐患者及其家屬不在病房或走廊大聲講電話,調低電話鈴聲,不聚眾在走廊聊天,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保持病區(qū)環(huán)境安靜的重要性以及安靜修養(yǎng)對康復的必要性;注重患者的隱私保護,若需進行暴露性操作時可用屏風進行遮擋,盡可能減少暴露面積。(2)促進人性化交流: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需充分尊重患者,盡量滿足患者合理且能滿足的需求,對不合理需求應耐心解釋不合理的內容,對無法滿足的內容應誠懇解釋及表達歉意;可運用敘事護理外化技術引導、鼓勵患者勇于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患者保持良性溝通,若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時,換位思考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并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患者穩(wěn)定情緒,或教會患者如何正確合理發(fā)泄不良情緒。
1.2.2 術后觀察組人性化護理的干預措施與對照組一致
同時另予以循證護理:組建護理小組,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明確循證護理的含義、要求以及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將其特定化、結構化。(1)提出循證問題。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患者病史、病情病況等基本信息,并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間的溝通交流,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對患者術后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如疼痛、切口感染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整理成冊,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2)循證支持。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疼痛”、“循證”等作為關鍵詞,在知網、萬方、維普及外文期刊網上檢索文獻,查找相關資料,對患者術后的護理內容進行查閱、篩選、分析討論和評估,最后結合患者的內在需求,制定標準化、規(guī)范化護理計劃。(3)循證護理:①疼痛護理:明確患者術后出現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續(xù)時間等,告知其屬于正常現象,并及時向患者解釋手術的相關情況及術后疼痛的原因、預防措施等,可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等放松療法,轉移注意力,弱化痛感;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半臥位,以防牽涉?zhèn)谝鹛弁?,并?h變換一次體位,減輕手術切口張力;適當給予按摩,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每次按摩15min左右,3次/d;若患者疼痛難耐,可遵醫(yī)囑予以鎮(zhèn)痛泵、止痛藥等干預。②麻醉護理:麻醉未清醒時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去枕平臥,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可提高室溫或加用蓋被;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發(fā)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呼吸變淺等異常情況時,及時向主治醫(yī)師報告,并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麻醉清醒后,給予適量溫水漱口或將口唇濕潤;飲食上先以米汁、面湯等流質食物為主,排氣后再予以易消化、清淡好吸收的食物,注意保持營養(yǎng)均衡,但禁食產氣食物;運動上協(xié)同患者家屬督促患者盡早進行下床活動,向患者解釋早期活動的意義,整體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③并發(fā)癥護理:將術后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教會患者對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做好有效預防。針對切口感染,記錄患者術后3 d內的體溫變化,觀察切口愈合情況,一旦發(fā)現化膿、滲血等現象,及時引流換藥;針對腹腔出血,需加強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密切關注腹腔引流液,并及時采取止血措施;針對膽管損傷、膽瘺,注重患者的肝功能,查看是否伴有黃疸等,積極配合主治醫(yī)師進行處理。
①疼痛程度與舒適度:護理前后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RS)[7]進行評估疼痛,從0-10分級,讓患者自己圈出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等級的分數,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疼痛劇烈難忍。護理前后采用Kolcaba 的舒適狀況量表(GCQ)[8]評定舒適度,該量表涵蓋4個維度,共28項,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1-4分),患者的舒適度可隨著所得分數的增加而提升。
②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主要觀察患者術后是否出現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膽管損傷、膽瘺等并發(fā)癥。
應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n(%)]與計量資料(±s)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以P低于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NRS評分與GCQ評分對比(P>0.05),護理后,NRS評分降低,且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低;GCQ評分提高,且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疼痛程度與舒適度比較(±s ,分)
表1 疼痛程度與舒適度比較(±s ,分)
組別 n NRS評分 GCQ評分生理 心理 精神 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32 6.21±1.04 3.83±0.56 13.17±1.18 15.35±2.09 15.14±1.58 17.05±2.26 16.05±1.68 18.21±2.33 18.63±2.05 20.92±2.26觀察組 32 6.19±1.02 3.42±0.48 13.20±1.21 16.82±2.14 15.16±1.62 18.69±2.34 16.07±1.72 19.84±2.41 18.58±2.07 22.49±2.37 t 0.078 3.145 0.100 2.780 0.050 2.852 0.047 2.751 0.097 2.712 P 0.938 0.003 0.920 0.007 0.960 0.006 0.963 0.008 0.923 0.009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8%,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0%,觀察組相比對照組較低,但兩組對比(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比較(n,%)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符合微創(chuàng)理念,但因穿刺、氣腹等操作可能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huán)、內分泌等產生刺激,進而影響術后恢復,故需加強術后護理,以解決患者的需求為中心,按照護理程序的模式對患者進行準確評估,制定并實施主動、周到、細致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相比對照組,觀察組NRS評分較低,GCQ評分較高(P<0.0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常見的疼痛類型主要包括腹痛和肩膀、后頸酸痛,前者是由于術中拉扯及灌氣后形成的張力刺激腹膜,再加上氣腹中的二氧化碳易與水作用產生碳酸,加重對腹膜的刺激而產生;后者主要是因殘存的二氧化碳刺激橫膈神經所導致?;舭贂萚9]學者的研究顯示,人性化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提高患者滿意度。人性化護理中通過創(chuàng)設人性化環(huán)境,不僅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還注重患者的隱私保護,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核心,致使患者的身心均得到有效滿足;通過促進人性化交流,既能做到充分尊重患者,最大限度從患者的需求出發(fā),又能幫助患者快速調整至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或減少心理應激,進而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陳士等[10]學者的研究中,基于循證理念的疼痛護理對患者的預后可產生積極效應。循證護理中通過疼痛護理可有效弱化疼痛感受,繼而愉悅身心,既能確保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得到準確落實,又能促使患者積極參與到術后康復過程中;通過麻醉護理,可促術后快速蘇醒,推動術后康復進程順利展開,以保障各項護理操作能有序、高效的進行;通過并發(fā)癥護理可進一步規(guī)避影響病情恢復的危險因素。兩者相結合均從患者角度出發(fā),在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內在實際需求的同時還能為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本研究表2數據中,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8%,說明聯(lián)合護理有益于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降至最低。兩者聯(lián)合護理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充分展現各自的優(yōu)勢,循證護理用批判性思維尋求最佳護理行為,根據患者護理需求和病情病況制定標準規(guī)范的護理方案,從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細化護理措施,貫穿整個護理流程,實施全面護理質量的改進;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針對性、整體性的護理模式,其能讓患者在生理、心理等層面處于滿足而舒適的狀態(tài);兩者結合使得患者在整體健康、情感需求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護理服務,進而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降至最低[11]。
綜上所述,實施循證護理配合人性化護理進行干預,效果確切,一方面可保障手術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另一方面還能促使患者的身心保持最佳狀態(tài),從而獲取患者的良好配合,以推動術后康復進程,遠期預后也相對較好,故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