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重組了高中語文課程的內容形態(tài)與結構體系,“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比較閱讀”等新理念為語文教學帶來了變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有著“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筆者結合具體教學設計,談談關于群文閱讀的幾點教學體會。
自2017 年版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以來,群文閱讀教學就成為當下語文教師的新寵。但在實踐中不少教師把任務群理解成整個單元構成的大任務組合,由于體量過大,教師難以駕馭,學生消化不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很多教師把任務群的“群”和群文的“群”混為一談。殊不知,這兩者并非等同關系。學習任務群由學習、任務和群三個概念構成,是以任務為導向而設計的以主題為引領的一組結構化教學內容,它的實質是任務,起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在真實語文情境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叭骸闭f明多個學習任務的內在關聯(lián)性、綜合性、情境性,是聽說讀寫的聯(lián)動,體現(xiàn)的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念。群文閱讀是文本的“群”,是將某個主題的文章組合起來,進行結構化閱讀學習。重點在于圍繞主題,由篇到群,通過多個文本的比較閱讀,力爭獲得語文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讓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中學會學習,建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可見,雖然學習任務群教學形態(tài)中經常包含了成群的選文,但不能把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形態(tài)完全等同于群文閱讀,更不能在設計學習任務群的時候,一心奔著“群文”去。
群文閱讀是一種高階思維閱讀教學形式,以其統(tǒng)整性突破了單篇閱讀的藩籬,是單篇閱讀教學的拓展與升華。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摒棄單篇閱讀的形式。
筆者曾應邀在南京市新教材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開設過一節(jié)公開課,教學內容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匯集了不同時期、不同體式的詩詞名作,在選擇上課篇目的時候,筆者就遇到一個難題:如果選擇群文閱讀教學,由于閱讀篇目多、容量大、跨度大,要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完整地呈現(xiàn)群文閱讀內容,課堂操作上難度較大??墒强紤]到活動的教研性質,如果選擇單篇閱讀教學,是否違背了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理念?反復思量后,筆者將課題從一開始的“詩歌群文閱讀——以《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為例”改為“《歸園田居(其一)》的創(chuàng)意教學”。因為統(tǒng)編教材中的單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蘊含人類智慧、富有時代氣息的高質量文本,教學中教師帶著學生細讀一篇課文,讀深讀透,完成單元學習任務群,也能實現(xiàn)學生的成長。
我們推崇“群文閱讀”,并不是否定了“單篇教學”。單篇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更容易深入文本、接觸經典、細品涵泳,這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課還是要一節(jié)一節(jié)地上,重要的文本還是要一篇一篇地讀。
面對群文閱讀教學,很多教師在選擇文本時,將數篇關聯(lián)度不高的文本生硬組合、平均用力、淺顯講解,導致有群文的“形”,無群文的“神”。“群文”必須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有統(tǒng)一的議題。“群文”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參照式、拓展式、輔助式等。而且,文本既可以是獨立成篇的文章,也可以是文字片段,只要有利于圍繞相關議題組織有效的閱讀單元,不必在乎章、節(jié)、段等形式上的區(qū)別。
以“《歸園田居(其一)》的創(chuàng)意教學”為例,這一課所組織的群文屬于輔助式:以一個文本為核心,組織關聯(lián)性文本為輔助。設計思路如下。
這節(jié)課以被貶謫的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封信導入,信中如是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碧K軾究竟為何做出這樣的評價?這節(jié)課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讀陶淵明的詩,探究其為人。
然后筆者設計了四個教學任務:思“何處歸”、探“為何歸”、賞“歸何處”和悟“歸去何感”。旨在引導學生細品涵泳,賞析本詩舒緩平淡的詩風,探究詩人的隱逸情懷,體會生命的詩意,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賞“歸何處”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完成“你最喜歡哪一句?并說說這是一個的田園”這一學習任務,探索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是什么樣的圖景。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
這個時候,筆者補充了陶淵明《歸園田居》組詩的另外兩首,以及《五柳先生傳》《有會而作》和《乞食》中的文字片段。然后追問:“同學們看看田園還有沒有其他特點呢?”學生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其實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詩意美好,這里竟然還有荒蕪和貧窮,甚至乞討??删驮谶@樣的環(huán)境中,詩人依舊吟唱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歡愉。這就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也是蘇軾最為欣賞的地方。學生的思維自然就轉入悟“歸去何感”,探究詩人的隱逸情懷。
通過對陶淵明《歸園田居》組詩和其他詩作內容的補充和整合,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真正讀懂了陶淵明,真正感受到詩人的情懷,而不再是“貼標簽”式閱讀。這樣的“群文閱讀”很好地完成了本單元的學習任務,達成總體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