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莉
(江西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近年來,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網(wǎng)絡教育正在風靡全球,在線教育極大地縮小了時空的距離,使得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yōu)化配置成為可能。國家開放大學不僅要和國內的高等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爭奪生源,而且要和國際上的優(yōu)質教育機構爭奪生源,未來會面臨生源流失之患?,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影響并促進遠程教育的發(fā)展,進一步對人們學習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此引發(fā)了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
混合式教學思想逐漸引發(fā)了國外教育學界的關注,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混合式教學下了定義,“混合式教學”主要分為三類:教學方法的混合、網(wǎng)絡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和教學模式或傳輸媒介的混合,當然還包括教學中混合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或教學理論?!盎旌鲜浇虒W”(blended teaching)最初源于國外出現(xiàn)的20世紀末混合學習理論(blended learning),最初是用于微軟、英特爾等企業(yè)的公司內部培訓,用于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和技術水平,最終使企業(yè)獲得較大的收益。各種教學平臺和應用程序上豐富的學習資源滿足了各種學習需求,新的教學方法也應運而生。如在教學中運用PPT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輸出導向教學法、延續(xù)教學法等。在信息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媒體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外語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大學英語混合式模式具有如下三個特點:第一分散性。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包括課程內容講解、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然而,在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依據(jù)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偏好參與網(wǎng)絡課程互動和課程評估。第二,混合式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布性和實時性。第三,學習資源配置靈活高效。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利用線上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以更低的成本利用海量的優(yōu)質網(wǎng)絡資源,使學習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高效合理。文章所依托的混合式教學是融合了三種類型的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上、線下授課時空的混合、信息技術使用的混合以及各種教學方法的混合。本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三版)視聽說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Life is a learning curve教學過程為例,從而探索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
新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性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海量信息給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強烈的沖擊,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教育工作者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以教材為支撐,在英語課堂中進行教學改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大學英語課程的時間,最終走出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突出的尷尬局面。
我國外語界對外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進行了相關的討論和研究。有以某門課程為例闡述如何實施課程思政的,有從課程內容方面提出落實外語課程思政的[1],有從體系建設角度來論述的,有從宏觀上談外語課程思政的,也有從學校的類型方面提出建議的。但總體來說,在大學英語聽說與課程思政融合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欠缺的,研究深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結合具體課例進行混合式模式教學研究,落腳于實施的意義、可行性和實施措施的較少。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之一,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2]。
在英語聽說學習方面,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重讀寫而輕聽說,而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一直被忽視。大學英語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是高校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之一。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任何語言都是用以表達其背后潛藏著的文化的。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即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外國地理、歷史、風俗、社會等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英語。學生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英文材料,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等內容,這些素材涵蓋了思政教育的各個方面[3]。因此,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聽說能力,更應該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網(wǎng)絡時代,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有所改變,在網(wǎng)絡教學模式基礎上保持繼承和創(chuàng)新。改變思維模式,保持教學模式的先進性。以教學重點及教學目標為依托,深度挖掘材料和語篇的思政元素,將中國經典、國家政策、時事新聞、傳統(tǒng)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線上與線下并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實現(xiàn)有效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思政育人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師應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運用問題啟發(fā)、情景互動、反思性討論等方法,推動學生學習。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的鄭重宣言。教師應在語言和文化教育中引導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是一門通識課程,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應注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更應注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輸入,因此,在教授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時,教師必須融入思政元素。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通過介紹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了解勤勞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知曉好學是中國人民的良好品德。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文化的同時,幫助他們建立對國家的忠誠和文化自信。課程教學內容按話題共分為:探尋過去、休閑娛樂、人生階段、進入社會、探索、運動、戶外活動、金錢八個單元。每兩周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課程持續(xù)十六周。文章以Life is a learning curve為主題,進一步探討了學生應該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同時應該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勤學苦練才能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做到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是對自己使命和責任的最好詮釋。助力構建尚學、好學、學習強國的社會風氣,同時將社會責任感、勇于擔當、傳統(tǒng)美德、思想素質等德育要素融入課堂,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做到知行統(tǒng)一,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1.知識傳授
掌握文章中的重點詞匯和內涵表達,如promote, martial art, confirm, negotiation, Mandarin Chinese,advocate等詞匯,達成思政語境下的語言教學目標,進行中國特色詞語的鞏固訓練。
2.價值引領
課程中本單元主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將課文內容跟思政元素結合起來,如社會責任、勇于擔當、思想品質等。學生的第一使命是學習,教師應在本單元的學習中督促學生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從而促進尚學、好學、學習強國的風氣的形成。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秀、學有所成是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最完美的詮釋。作為一名高校的學生,應該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和安排時間,進行團隊協(xié)作,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刻苦勤奮的學習取得優(yōu)良的成績。
3.能力培養(yǎng)
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的應用能力。通過對labor on one's own,study together等主題目標詞進行對比分析,同時闡述中西文化差異,引導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課堂分為線上教學部分和線下教學部分,這兩種教學的時間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課前任務(Before Class)
在學習通平臺,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觀看課程視頻、接收微信推送等,并在學習通平臺發(fā)布聞雞起舞典故(中英雙語)和魯迅的“三味書屋”文章,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前活動,學生也能了解中國文化和優(yōu)秀思想,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奠定基礎。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材單元主題,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將文章、語篇與中國思想進行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豐富的資源,考慮課文單元主題特色或文本內涵,設定合理的和思政目標和教學目標。
上課前,學生需要通過學習通平臺閱讀教師發(fā)布的資料和文章,自行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預習,同時完成教師在線上平臺發(fā)布的線上任務。
2.課堂教學(In Class)
大學英語聽說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滲透思想政治因素;開設課程思想專欄,關注思想政治熱點問題;傳播中國文化,展現(xiàn)文化自信。在建設過程中,要正確認識思想政治課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把握建設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素質。
在導入部分,請學生思考話題:“想象中大學的學習是什么樣子?”并進行分組討論,邀請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并引導學生用英語比較現(xiàn)實中的大學生活和想象中的大學,意識到進入大學后,在這一重要的轉折時期,大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奮力拼搏、腳踏實地、學有所成。教師采用基于個人展示、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完成導入部分的教學任務。該教材內容較多,課堂上講授時間遠遠不夠,教材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全部吃透;另外,雖然教材思政主題豐富,但是缺乏配套的思政教輔;聽說教材在口語方面教材設置不夠合理,需要依靠教師的充分備課來組織課堂。
在語言和文化部分,任何一門自然形成與發(fā)展的語言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和社會知識的重要載體。英語這門語言也不例外,英語教學的目標并不僅僅指簡單的語言點講授,更應注重語言綜合能力的運用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西方國家,學生喜歡在課堂上采用討論式的學習方式,而在中國,課堂上一般主要是教師講、學生以聽為主,很少進行提問。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被分成兩組,并就這兩種教學方式進行討論,并請學生就小組討論和獨自學習的優(yōu)缺點進行辯論,教師給出辯論的句式和提示關鍵詞。西方國家是低語境文化,中國是高語境文化典型,認清中西文化差異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認清差異并在差異中尋求平衡。教師推薦學生閱讀《跨文化交際案例與分析》,拓寬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針對該教材內容較多、課堂上講授時間遠遠不夠的問題,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針對思政材料不夠的情況,教師加強備課,以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為依托,深度挖掘材料和語篇的思政元素,教師采取“課內”與“課外”并重、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形式,在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在課堂授課方面,教師應做到:首先,更新學科專業(yè)知識,在授課之余,廣泛閱讀專業(yè)文獻,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和外教老師、英語同事多練習口語,努力提高專業(yè)能力。在教學中不能犯經驗主義錯誤,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誠然,教學不能光看表面上的風光熱鬧,更要注重課堂的核心內核即授課內容。其次,不斷學習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及線上平臺技術,為自己的教學掃除技術障礙。最后,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時事政治。如利用學習強國、新聞平臺等積累思政素材,不斷拓寬自身的視野,為課堂做好準備。
3.課后練習(After Class)
在課后,教師督促學生完成線上任務,培養(yǎng)學生每天用英語寫聽力日志的習慣,教師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批閱。同時發(fā)布錄制視頻作業(yè),以“College is Not an Ivory Tower”為題,錄制英語視頻(1~2分鐘),訓練學生口語,在學習通平臺上傳。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總結性評價占絕大部分,而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減少總結性評價在客觀性和促學性方面的局限性。整個課程的教學評價評定比例為:期末考試40%,單元作業(yè)10%,課堂演練20%,在線討論占30%。期末考試占40%,而在線討論和任務的完成占30%,混合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更加注重線下學習的過程,更加注重過程的考核。尤其是線上學習和討論占有很大比重,督促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充分利用好課下時間,提高英語學習的自主性。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①學生的聽說水平有限,提高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課前預習效果不佳,導致聽力部分的講解大部分是教師在講。②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儲備不足,課程跟思政像是“兩張皮”,有些思政內容融入的不夠自然,課程內容安排需要更加合理。③由于學生知識面比較窄,思政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仍然高出學生的水平,比如對跨文化交際的探討,學生的理解仍然不夠透徹。
根據(jù)以上問題,提出如下改進措施:①加大學生形成性評價的比重,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完善學生過程性評價,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管,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②向學生推薦學習強國App、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英語點津網(wǎng)站、中國特色話語對外翻譯標準化術語庫、外研社Unipus等提升學生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知識面,拓寬學生閱讀面,不斷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視野。③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加強專業(yè)學習的同時,應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
文章在介紹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課程思政應用于英語教學的情況,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應用于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實踐。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實現(xiàn)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知識引領和價值引領的目的。同時,通過混合式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將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思想、時事政治等融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增強課程思政的說服力,避免生搬硬套,要潤物無聲、如鹽在水,掌握融入技巧,使大學英語聽說課堂由枯燥的英語課堂轉變?yōu)樯鷦踊顫?、品格塑造和價值引領的主陣地[4]。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混合式教學與課程思政可以相互融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融入不夠自然等,這些問題仍是今后教師主要應該關注并解決的問題。針對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教師除了應具備卓越的個人品質,包括廣闊的學術視野、高超的臨場智慧和不斷的創(chuàng)新思維外,還需在深入分析教學素材的基礎上,教師可形成團隊,群策群力,邀請思政課程的教師對思政元素進行把關,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混合式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