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群
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 佛山 528300
胃底靜脈曲張為肝硬化并發(fā)癥的一種,也是一種發(fā)生率較高的消化系統(tǒng)急重癥,其進展快,易引發(fā)肝硬化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顯示[2],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是胃底靜脈曲張,絕大多數患病因素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等。近些年,伴隨科技發(fā)展,臨床治療廣泛采用超聲內鏡技術,且取得了明顯的作用[3]。郭依心等[4]報道,內鏡下組織膠治療胃底靜脈曲張,止血效果好,且在不良反應方面優(yōu)勢更明顯。鑒于此,本研究以100 例胃底靜脈曲張患者為分析對象,旨在探究超聲內鏡引導下組織膠治療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更豐富的參考依據?,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100 例胃底靜脈曲張患者,均為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在2021 年1—9 月收治。納入標準:肝硬化診斷明確;對本研究知情,參與積極,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20 ~80 歲。排除標準:有超聲內鏡檢查禁忌證;嚴重食管炎患者;肝良惡性腫瘤或其他腫瘤者。100 例胃底靜脈曲張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男32(64.00%)例,女18(36.00%)例;年 齡20 ~80 歲,平 均(5 4.2 3±5.4 8)歲;靜脈曲張程度:中度36(72.00%)例,重度14(28.00%)例。觀察組男31(62.00%)例,女19(38.00%)例;年 齡20 ~80 歲,平均(54.07±5.83)歲;靜脈曲張程度:中度34(68.00%)例,重度16(32.0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已獲取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入院后,經常規(guī)檢查,明確病因,開展包括心電監(jiān)測、快速補液、禁食禁水、止血輸血及吸氧處理等治療。同時,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分別接受不同治療。對照組進行普通內鏡引導下組織膠注射治療,麻醉后在內鏡引導下注射組織膠(京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150002 號,北京康派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觀察組進行超聲內鏡引導下行組織膠治療,儀器:奧林巴斯2T240 超聲電子胃鏡(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①術前準備: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待患者體征穩(wěn)定后,給予患者超聲內鏡引導下行組織膠治療。首先,禁止飲食,行解痙、鎮(zhèn)靜等治療。同時,備好相應材料:5 ml 注射器2 支(抽取50%葡萄糖注射液),2 ml 注射器1 支(1 支抽取組織黏合劑1 ~2 ml,成分:α-氰丙烯酸羥基酯),注射器做好標記,按順序排放,不要混淆;②超聲檢查和治療:靜脈麻醉起效后,按規(guī)范置入超聲探頭,測算食管壁內外及交通支曲張靜脈內徑、血流流速、血流量等,對確認或疑似出血靜脈,可行止血處理。具體為:插入備好的注射針,精準刺入血管腔,按順序注射高糖、組織膠、高糖。隨后,快速退針,推注葡萄糖注射液5 ml,行沖洗處理。而且注射針前端壓迫止血點數十秒,確定不再出血后,方可退出超聲探頭;③術后處理:監(jiān)測體征變化,囑臥床休息,禁食禁飲。給予綜合治療,包括靜脈營養(yǎng)支持、胃酸抑制劑治療等。囑咐患者運動適度,減緩腹壓,維持大便順暢。加強體征監(jiān)測工作,以免組織膠脫落引起的栓塞癥狀。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隨訪6 個月。
止血效果:記錄兩組患者24、48、72 h 止血效率;胃底靜脈曲張直徑:記錄兩組胃底靜脈曲張直徑;血流動力學: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血流速度、門靜脈內徑、血流量;再出血率及病死率:記錄兩組患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 照 組24 h 止 血 率 為52.00%、48 h 止 血 率為72.00%、72 h 止血率為82.00%,觀察組分別為82.00%、90.00%、96.00%,觀察組24、48、72 h 止血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比較[n(%)]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底靜脈曲張直徑比較(mm,x ± s)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血流速度、門靜脈內徑、血流量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患者血流速度、血流量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血流速度、血流量明顯高于對照組,門靜脈內徑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x ± s)
對照組再出血率為16.00%、病死率為14.00%,觀察組分別為4.00%、2.00%,觀察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較[n(%)]
胃底靜脈曲張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普遍并發(fā)癥,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屬于消化內科常見急重癥的一種[5-6]。研究報道[7],約一半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會有門靜脈高壓癥狀,從而引發(f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一旦發(fā)生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延誤止血最佳時機,患者會因失血過量,易引發(fā)失血性休克,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胃底靜脈曲張的預防和治療,為臨床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目前,臨床治療有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其中首選治療方案為藥物、內鏡治療。藥物治療不僅療效明顯,且安全性高,但治療方式存在局限性及不足[8-9]。而內鏡治療有微創(chuàng)、效果好等優(yōu)勢,已成為胃底靜脈曲張最理想的治療方案[10-11]。
近年來,超聲內鏡治療作為新型方案,通過直觀觀察靜脈曲張情況,了解靜脈血流量等,取得了較好成效,能填補傳統(tǒng)內鏡治療的不足[12-13]。胡華華等[14]的研究中,以78 例患者為研究分析對象,以普通內鏡下組織膠治療作對照組,觀察組超聲內鏡引導下組織膠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本研究結果大致相同。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24、48、72 h 止血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應用超聲內鏡引導下行組織膠治療,能了解曲張靜脈形態(tài)的同時,還能精準控制注射位置與劑量。并利用超聲探查靜脈血流情況,開展血流動力學分析,對有可能破裂的曲張靜脈具有明確意義,這對預防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的預防具有重要價值[15-16]。本研究中,觀察組胃底靜脈曲張直徑低于對照組,血流速度、血流量明顯高于對照組,門靜脈內徑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組織膠形態(tài)為水樣固化物體,通過在曲張靜脈內注射,能直達病灶,快速形成血栓,加速血管封閉,進而控制出血[17]。使用超聲內鏡引導下行組織膠治療,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療效率和安全性,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此外,觀察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見超聲內鏡引導下組織膠治療,能降低再出血發(fā)生率。鑒于此,本研究認為,給予胃底靜脈曲張患者,行超聲內鏡引導下組織膠治療,利于改善患者癥狀,降低不良反應,還應關注患者術后生存質量,這也是進一步研究所需重視的內容。
綜上所述,胃底靜脈曲張患者,行超聲內鏡引導下行組織膠治療,效果明確,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