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秀艷 王娟 |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zhèn)中心幼兒園
教師對幼兒園音樂集體教學活動的理解和設計是達成優(yōu)質效果的關鍵。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zhèn)中心幼兒園從幼兒認知水平出發(fā),結合幼兒學習特點,采用信息教學手段、游戲化情境教學、課堂互動式教學等方法,設計適合幼兒的音樂課程,構建良好的音樂活動氛圍,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唱”。
推動幼兒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情緒易感性特點,根據(jù)教育目標,合理調控自身情感,使之與歌曲中的情感相契合,從而推動幼兒產生情感共鳴。我的女兒已經讀初三了,經常哼唱的兒歌還是幼兒園大班時學會的《柳樹姑娘》。問其原因,女兒表示,當年老師在教這首歌曲時,會輕輕撫摸她的頭發(fā),就像媽媽一樣溫柔,歌聲非常動聽。音樂教學活動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與幼兒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在教師輕柔的聲音和舒緩的動作中,幼兒會自然地將自身情感與音樂交織在一起,在“真”感受中完成歌曲的學習。
注重幼兒的主觀體驗。第一,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解析教學內容。教師以視頻、音頻或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歌曲的相關信息,輔助教學目標達成。歌曲《捏面人》風格生動、充滿稚趣、帶有京韻味道,教師便從“有趣的面人藝術、獨特的京韻唱腔、鮮明的念白節(jié)奏、開放的創(chuàng)編過程”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活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用視頻導入活動,展示樂譜、變換節(jié)奏,推動幼兒在與同伴、教師的互動中發(fā)展。比如,在活動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老爺爺捏面人的視頻,而且面人形象都是幼兒熟悉的動畫片中的人物,從而成功喚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第二,設置游戲化教學情境。游戲化情境教學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進入情境,利用幼兒善于模仿的特點,通過示范引導、肢體動作表現(xiàn)等方式,調動幼兒的感官,使幼兒積極融入音樂氛圍,為幼兒提供自主創(chuàng)造的空間。比如,小班音樂教學活動“小胖鴨子捉迷藏”的開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chuàng)設“鴨媽媽帶著鴨寶寶游戲”的情境。活動導入部分播放《母鴨帶小鴨》歌曲,師幼學鴨子走路入場,并有節(jié)奏地做鴨子走路、游水的動作。第二階段是引導幼兒學唱歌曲,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借助故事圖片,分段學習歌詞,并引導幼兒跟唱;二是讓幼兒完整地聆聽歌曲,初步感知歌詞內容及歌曲旋律、節(jié)奏等,并引導幼兒學唱;三是播放完整音頻,在幼兒齊聲跟唱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表演唱,創(chuàng)設不同的躲藏動作。第三階段是設計捉迷藏小游戲,教師指導幼兒一邊學小鴨子躲藏,一邊跟唱歌曲。以游戲為載體,讓幼兒把音樂“玩”起來,有助于教師輕松達成教學目標。
活化教學過程。首先,通過互動歌唱,豐富幼兒體驗。教師運用課堂互動教學方式,讓幼兒參與“教”的過程,有助于突出幼兒的主體性。比如在大班音樂教學活動“小老鼠打電話”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師幼以及幼兒同伴之間的溝通互動情境,讓幼兒在表演、游戲和溝通的過程中體會歌曲幽默詼諧的風格,并熟練演唱歌曲。為此,教師應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基于幼兒數(shù)量準備相應的老鼠頭飾等,并制作圖譜和教學課件。
其次,通過“活動唱”的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設靈動的音樂課堂。開放性的音樂課堂有助于解放幼兒天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以音樂欣賞活動“搖擺舞”為例,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的基礎上,可以將音樂融入韻律活動、集體舞蹈?;顒又校變号宕鲀缮滞蠡?,探索動作與音樂內容的銜接性和表達的豐富性,并在舞蹈情境中構建完整的舞蹈結構。幼兒在歡樂的游戲氛圍中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表現(xiàn)著對音樂的感受、闡釋著對音樂的理解。這有助于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音樂內涵,提高審美能力。
最后,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高效利用教學時間。在集體音樂教學活動中,因為個別幼兒自由散漫的行為影響班級整體學習狀態(tài)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教師建立活動規(guī)則,既有助于規(guī)范幼兒言行,又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運用積極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而規(guī)則是開展音樂活動、提升審美趣味、完成音樂游戲任務的關鍵。
音樂是善于表現(xiàn)和激發(fā)感情的藝術,我們希望美好的音樂融入幼兒的生活,推動幼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