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白楊
眾所周知,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但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閱讀習慣,不斷提高其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運用和積累實現(xiàn)有效轉化[1]。這樣,才能不斷擴大學生們的閱讀范圍,進而使之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激發(fā)認知活動最好的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老師改變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能使他們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前,必須要讓他們明白閱讀的目的是什么。眾所周知,閱讀的目的是從文本提取信息,進一步與閱讀者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相聯(lián)系,從而達到深入理解文本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可以讓小學生擴展知識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內容,更是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教師要主動探索出科學的方法來使學生對閱讀更感興趣。那么,教師在給學生進行閱讀指導之前要精心地設計,通過不同的教學策略,讓他們領悟和感受閱讀的魅力。例如,在教學《找春天》時,教師可以事先在多媒體上播放一段春天的景象,讓同學們根據(jù)播放的動畫來找春天,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把學生引到今天要講的課題內容中來。通過課文的閱讀,課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教室外尋找春天的影子。這樣不僅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了興趣,更是樂于去閱讀、去思考??傊處熞麓罅馓岣邔W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從而使他們更熱愛閱讀。與此同時,在設計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層次,循序漸進。對待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閱讀要求,可以讓學生做一些不同層次的閱讀,感悟閱讀材料中的情感,提升閱讀能力。
新課改實施以來,語文教師充分踐行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倡導學生學會分享各自的學習方法,進而實現(xiàn)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分享教學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因為它可以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識內容,學習氛圍輕松,毫無壓力感,也更容易學習到一些新的內容。教師在開展分享式教學活動時,應事先做好各項教學準備。這就需要教師擁有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要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拿出來讓大家共同討論,讓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的心得及時分享,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查閱一下關于魯迅先生的相關資料,以及他所寫的一些小說文章。讓學生對于魯迅先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把自己課外閱讀到的一些知識內容點分享給其他的學生聽。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去讀某本書籍?!澳阌X得哪個故事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就會發(fā)表感言,從而引入今天要講的課題內容。通過對課外知識的相關預習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分享,能使課題的學習更加投入,這樣也是在無形之間鼓勵學生去多閱讀,去積極閱讀掌握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學生通過課前大量的閱讀,能更好地學習課文知識內容。學生有了閱讀的習慣,學習語文課程自然是輕松了。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需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課堂的主導作用,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不單單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的習慣[3]。閱讀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篩選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熟練提取文本中的信息,并處理信息,將閱讀材料中值得熟記的部分記錄下來,用于處理提出的問題。經(jīng)過日積月累,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應讓他們養(yǎng)成摘抄的習慣。在閱讀中遇到非常好的段落時,就用筆把它們摘錄下來,這樣做有很多益處,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學生閱讀時的篩選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知識的積累量。在閱讀中,可以把平時看過的報紙、雜志上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剪下來,進一步地豐富自己;可以學著梳理文章所述事件的順序,對自己閱讀過的文章進行整理分類;可以將獲取的閱讀片段運用于自己寫作中,活學活用,且使知識得到鞏固,一舉多得。例如,學習詩詞《浪淘沙》,這是一篇寫古代歷史的詞,中心思想在訴說了詞人心中無限的痛苦,表達了他的亡國之痛。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背誦熟記,感悟詞人的心情,還可以讓學生摘抄詞中的經(jīng)典的句子,以便日后可以引用。這樣使學生能夠牢記自己所閱讀的知識點,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現(xiàn)代教育理論重視家長教育的重要作用,認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固然需要通過課堂完成,但也應該發(fā)揮家長的監(jiān)督與指導作用,讓學生養(yǎng)成課后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共同完成[4]。例如,在教學《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因為這一教學內容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課堂上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進行思考,再播放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和講解,課后,教師就要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讓學生在課后把這個任務完成好,與上面開展分享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日后進行讀書感想?yún)R報。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傳統(tǒng)文化知識,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魅力。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們的來歷是什么,要學生們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這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就要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huán)節(jié)。與此同時,要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完成,要求學生把節(jié)日的匯報分別采用介紹資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學生們就會與家長共同討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方面的有關文化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鞏固了課堂中所學的知識。
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能夠運用到語言實踐中去。實踐證明,閱讀的習慣是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來的。有了好的自主閱讀習慣之后,學生的閱讀量就會一步步提升??梢宰屗麄儚拈喿x中去不斷領悟,慢慢地掌握正確的方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5]。小學語文課本容納的知識量遠遠不及課外閱讀內容,大量的語文知識在課外,這就需要同學們在課后業(yè)余時間去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時候,要正確地引導小學生多讀一些課外書。各種教育報刊都是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例如,在教授《我來編童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外童話書籍的分享閱讀活動的形式來進行,可以讓學生們把所看過的童話故事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換,可以把自己編寫的童話故事讀給同學聽,這樣讓學生去閱讀,也能學以致用。教師也可以給予獎勵機制,每個月評出一名課外閱讀書籍最多的學生予以獎勵,并以此為榜樣,鼓勵學生在課外多閱讀,讓他們養(yǎng)成定期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布置一些課后閱讀感想等,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后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這對提高閱讀能力有著不小的作用。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認為:“有意義的認知活動既能夠提高個體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穩(wěn)定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閱讀習慣的形成與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關系。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對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并學會了如何閱讀。此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展示閱讀能力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教師可以堅持每天利用一節(jié)語文課的前幾分鐘時間安排同學們進行自我閱讀所帶來的快樂進行分享,讓孩子們展示閱讀成果,分享閱讀快樂。例如,在教學《不懂就要問》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針對閱讀的詞句進行提問。同學們會對某個詞句發(fā)生爭議。如有學生在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成語時,錯誤地把“春夏秋冬”一詞歸到成語類中,這就屬于典型的不良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用來自主思考,共同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這樣,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自主閱讀,更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了自主思考。同時,也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激情。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讓良好的閱讀習慣助力學生閱讀深入進行,從中感受到“我讀書,我快樂”的目的。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人類的認知活動是在積極的情感體驗基礎上進行的,并深刻影響著思維意識的發(fā)展?!遍L期的應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閱讀活動,甚至讓小學生感受不到童年生活的樂趣,更不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這與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合,讓閱讀活動成為知識的灌輸。因此,我們應該豐富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豐富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小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受閱讀的快樂。例如,在教學《羚羊木雕》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這篇課文,改變傳統(tǒng)機械的閱讀模式,為學生設計出快樂閱讀的教學情境。利用小學生喜愛表演的這種心理特征,讓學生通過自編自演把課文的內容情節(jié)展現(xiàn)出來。這樣,讓所有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激發(fā),并且在體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產(chǎn)生積極的內心體驗。
語文學科的內涵與外延是相等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樹立大語文觀,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中獲得知識,而且能在生活實踐中體驗知識。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局限于教材,而應該立足于教材適當?shù)叵蛘n外延伸。如教學完一篇課文后適當?shù)剡M行拓展延伸,再賦予課文以更多的內容,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們知道,生活是語文知識的源泉。適當?shù)恼n外閱讀可以為學生注入更多新鮮的知識,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春曉》時,就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描寫春天的詩詞,課堂上請他們將搜集到的材料介紹給大家,進行集體分享。還可以不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看看誰搜集有關寫春天方面的詩詞多,誰背誦的有關春天的詩歌多,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既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從而體現(xiàn)了大語文教學觀。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閱讀習慣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對未來的學習與工作都是有幫助的。所以,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同時要求家長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從而使學生能有一個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