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躍進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獲取知識的情況,引導學生表述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師生雙向提問,互相交流提問才能更快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教師的有效提問能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教師的有效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每堂課的教學都少不了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再通過對話方式提問并讓學生回答,最終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并及時作出分析和評價,有效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知識難點的理解,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果。但很多教師對數(shù)學課堂提問缺乏研究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無效問題較多,流于形式,看上去有問有答,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知識的獲取卻沒有實質性的作用。[1]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方面:無效問題,沒有實效,教師課前沒有設計問題,教學中教師隨意提問,會導致整堂課“滿堂問”,如問一些低思維的問題,學生不經(jīng)思考就可以回答,例如:“是不是”和“對不對”等無效問題,課堂氣氛看似十分活躍,實際是提問沒能有效服務課堂,導致課堂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未能完成教學目標。第二方面:教師問得多,學生問得少,甚至整堂課學生無提問,比例嚴重失調,課堂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課前要認真分析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特點,教學中提問要能促進提高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出發(fā)。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多數(shù)都是教師一言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講授,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習知識,再通過題海式的練習鞏固對知識的理解。[2]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一些知識,但沒有課堂溝通,就會形成教師機械講授,也只能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知識,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課上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課后不懂解題方法。學生也不能把課堂上學會的知識情況反映給教師,教師無法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周而復始,時間長了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師生缺乏溝通,課堂教學氣氛沉悶,甚至會導致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前要設置一些適當有效的問題,課堂上讓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或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小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于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數(shù)學問題盡可能來源于生活,也要回歸于學生的生活。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環(huán)境特點,課堂上,教師根據(jù)學生特點提一些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要組織語言,在眾多同學和老師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的膽量得到鍛煉,也能創(chuàng)設輕松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教”,容易忽略學生的“學”。課堂上教師生怕某個細節(jié)沒講到,總是不停地講,學生坐著被動地學。教學中有的提問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能力。課堂提問要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提問情境,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從而深化提問內容,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質疑和猜想,喚醒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意識。教師在情境教學中還可以深化提問內容,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將生活創(chuàng)設成課堂教學情境,再不斷深化提問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提問方式通常是教師點名提問,教師容易習慣性經(jīng)常提一部分學生,有的學生很長時間都沒被提問過,這一部分學生就會下意識地放松警惕,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這樣就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也難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當今,隨著信息化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也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資源輔助課堂教學,利用AR 動畫、圖片、視頻或音頻等信息技術資源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形象化地呈現(xiàn)出來。課堂提問方式多樣化,如,隨機點名,希沃信鴿等教學軟件可進行隨機點名提問,并對問題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及時加分送花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拼圖》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動態(tài)地演示長方形折成正方形的全過程,這樣能吸引學生對教學的注意力,并促進學生思考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之處。學生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正方形和長方形對邊相等,但學生很難觀察分辨出長方形和正方形所有邊長度是否相等,這時可以用多媒體課件重疊演示,讓學生分辨出是否相等。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生活中的物品,并提問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長方形,讓學生分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借助信息化資源將課堂教學提問任務化、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一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教學只是教師具體的教,沒有考慮學生的學,學生周而復始被動地學習,便失去了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3]小組合作有助于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增強學生之間交流和師生互動的一種多維度交流,搭建教師與學生之間課堂交流平臺,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深入思考問題的內涵,為我們追問更高難度的問題作準備。如,在講解《統(tǒng)計》這個知識點時,課前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省大約有多少人口嗎?”可能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不上來。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表格,提醒觀察屏幕上的表格:同學們,你們通過觀察獲取了什么信息?教師出示貴州省的人口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組討論,每組各派出一名同學說出表中的信息。隨后,教師給予糾正和評價。通過教師提問,小組討論交流互相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問題的內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課前備課要精心設計問題,把老師想教的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的“學”為主體。
啟發(fā)式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能力、觀察能力。循循善誘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和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圓的周長計算》這個知識點時,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測量出不同大小圓的周長。當學生利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能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平面上的圓嗎?”引導學生用繩子測量。又追問設疑:用繩測法能繞一個小球的一圈嗎?通過實驗證明“滾動”和“繩測”的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周長計算規(guī)律。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實時的提問,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
教師課前沒有精心設計教學中問題,教學流程就逐漸固化;教學過程中提問不靈活,就不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服務。在課堂上還會出現(xiàn)一些預設以外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課堂情況變化靈活臨時設計問題,調整提問內容和方式;要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和課堂情況變化,抓住提問機會。例如:在講授“年、月、日”這個知識點時提出問題:“張叔叔今年30 多歲了,可是張叔叔過的生日和8 歲的小明過的生日一樣多,張叔叔今年多少歲呢?”這時全班同學可能就會議論,學生急于想知道張叔叔為什么只過第8 個生日的原因。此時,向學生出示課題:“年、月、日”,并說:“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年、月、日,如果我們搞清年、月、日的知識后,你就明白了這是什么原因?!弊寣W生在最短的時間對這部分知識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課堂提問要具有一定藝術性,需要不斷探索小學數(shù)學課堂問題設計,提問實時更新,通過提問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要幽默,內容新穎,如教學認數(shù)這部分知識點,為了能讓學生更清晰認識“萬”,教師可以先展示帶有“萬”字的詞語,并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內容相應的圖片,再提出問題:同學們說“萬”到底有多大呢?誰能用一字來形容萬有多大,將“萬”用直觀的數(shù)字展現(xiàn)出來?課堂教學要根據(jù)學生學情設計新穎問題,借助教育信息化資源呈現(xiàn)數(shù)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產(chǎn)生興趣,并積極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中,教師提問不但要重視提問形式,還必須重視提問的技巧。問題要是學生心中的“疑”點,讓他們產(chǎn)生懷疑并主動爭論,在爭論中獲取真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講正比例和反比例時,可以先讓學生講體育課中百米賽跑的事例,如果路程不變,所用的時間越短,則跑得越快,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相關量的事例,讓學生通過對比,產(chǎn)生疑問,引導學生討論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巧設有效問題,從而實現(xiàn)了提問的“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課前備課教師設計問題,必須思考問題是否符合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問題之間要有嚴密的邏輯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逐步在討論中得出正確結論,并使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加深理解。如果教師在課前對提問沒有考慮周全,提問時前后矛盾,課堂想到什么就問什么,提出一些無效問題或者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問題,這樣就會打亂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過程教師可以提問,但不能總是教師一個人在問,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疑問,提出相應的問題。提問可以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讓教學的提問能夠有效地問,并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回應。在課堂教學中,盡量避免一些善意的詢問:“對嗎?”“會不會?”“聽懂了嗎?”這樣的提問沒有實效性。教學活動中設計的問題要形成系統(tǒng)。課堂教學中要有序提問,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如果隨意提問會分散學生對知識重難點的注意力。設計教學問題要前后貫通,相互配合。課堂提問不能停留于表面化,否則,提問就會沒有層次感和深度,不利于促進學生思考。提問必須要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按照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遞進系統(tǒng)。
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一定思考時間。問題的提出,多數(shù)學生都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時間的長短根據(jù)學生學情和問題的難易程度而定,力求照顧到全班學生。學生對老師問題回答后,教師應追問或給予及時的評價,不能一句話否認學生的回答或者不作任何回應不了了之。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要及時鼓勵,如一句“你真棒”等鼓勵的語言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給予及時的贊美會讓學生感到成功的歡樂,有助于促進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必須嚴謹、簡潔、具有符號化特點。教師在教學中的提問既要顧及教授的知識特點,還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所以提問必須表述準確。[4]例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兩列數(shù)列時,就要及時提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難回答,追問每列數(shù)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讓學生說出兩列數(shù)列對應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提問時要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整理好提問語句的長短,句子理解難度,提問語言盡精煉易懂,如果語句較長的應適當重復一遍,如果表述語言簡單、語句較短的提倡只說一遍,避免讓學生養(yǎng)成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問要有一定的科學性,語言表述精煉、問題新穎、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