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莉
(河南大學)
透過地緣關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國家間的文化聯(lián)系。地緣關系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這一方法,現今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中國與高麗間頻繁的音樂交流活動與兩地間的地緣關系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兩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首先都是從各國自身利益出發(fā),建立在自身及對方的利益基礎之上,從而產生了音樂文化方面的交流,即兩國間發(fā)生的一次次音樂交流活動。
《宋史.高麗列傳》記載到:“高麗樂聲甚下,無金石之音。既賜樂,乃分為左右二部。左曰唐樂,中國之音也,右曰鄉(xiāng)樂,其故習也?!逼渲袑ⅰ疤茦贰?,解釋為中國之音,那么,對應的“鄉(xiāng)樂”,即為高麗本地的音樂。由此看出,高麗音樂中有中國音樂內容的存在。相似的內容記載還有,《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40,“樂律”條:今其(高麗)樂有兩部,左曰唐樂中國之音,右曰鄉(xiāng)樂蓋夷音也。從中也能夠看出,高麗時期的“唐樂”應該是指從中國傳入、學習到的中國音樂。以及朝鮮王朝《太宗(943-945 在位)實錄》卷22 中記載:“定雅樂,禮曹上言,前朝光王遣使請?zhí)茦菲骷肮??!彼纬癁楣?60 年建立,其中寫道“前朝光王遣使請?zhí)茦菲骷皹饭ぁ?,而高麗光宗年間為949-975 年,為宋建立初期,所以,這里的“唐樂”可能是指廣義的中國音樂,而不是特指唐代的音樂。《高麗史.樂志》第二卷記錄“唐樂”和“俗樂”?!疤茦贰庇袃蓚€含義:其一指唐代傳來的音樂,其二指高麗宮廷樂中的燕饗樂。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不大合理,“唐樂”在更多場合中應該是泛指中國音樂,而不是單指唐朝的中國音樂文化。
南宋歷史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寫道:“今之樂,大抵中國制?!痹撐墨I古籍為宋元之際所撰,所以,這則材料可能更為直接的是說明南宋時期高麗音樂的內容大抵中國制。中國與高麗進行音樂文化的交流時間之久,這也能夠變相的反映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程度逐漸加深,聯(lián)系也更加密切。筆者認為兩地音樂文化交流越發(fā)頻繁與密切,地緣關系在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能夠看出來高麗將中國音樂很好的保留在其國家音樂文化之中,使得中國音樂文化在高麗得到了較好的保存與發(fā)展。
在北宋與遼、金、西夏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時間地緣關系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高麗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使得各國都爭取想要與其聯(lián)手壓制對方,通過外交這一手段,來彌補自身力量上的劣勢與不足。所以,北宋為了聯(lián)手高麗以取得各方面的勝利,為國家獲取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選擇調整外交政策。為了贏得高麗的青睞,做出了一系列舉動,如,主動賜樂,轉變對高麗的態(tài)度,即重視高麗使臣及其地位,從接待規(guī)模、賜樂規(guī)模、賞賜樂器種類、數量上都能夠體現出來,以拉攏高麗,彌補地緣關系上的不足。
《宋史.高麗列傳》記載:“元豐元年,神宗派遣以安燾和陳睦為首的高級使團出使高麗,在神宗贈予高麗文宗的禮物中,即有宋樂器拍板十串、笛十管、篳篥十管。政和四年,徽宗將十多種樂器、十冊曲譜和十冊指訣譜贈予高麗,由高麗使者安稷崇帶回?!彼纬鲃优汕彩钩汲鍪垢啕?,并且贈予高麗樂器、曲譜作為禮物。筆者認為這一音樂事件的產生與當時北宋想要與高麗聯(lián)合的愿望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端问贰分尽份d政和七年(1117)二月:“中書省言,高麗賜雅樂,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府辭。詔許教習,仍賜樂譜?!痹摯蔚囊魳方涣魇撬纬瘜Ω啕惖馁浻栀p賜,這可能是由于宋代為了自身利益,想要與高麗保持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所產生的一次音樂交流活動。政和七年是宋徽宗時期,這一時期的交流內容已經開始涉及聲律、樂律等音樂理論內容。相比較《宋史.高麗列傳》中記載宋神宗時期音樂交流的內容來看,其所涉及的范圍更廣,音樂內容更為豐富,從而表現出兩地的音樂交流更加深入,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根據《高麗史》卷七《樂一》記載,宋賜大晟樂凡前后兩次,第一次為高麗睿宗九年,第二次為高麗睿宗十一年。賜高麗大晟樂為兩地音樂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交流規(guī)模、所賜樂器數量以及所涉及的音樂內容等都是史無前例的。根據睿宗九年,宋第一次賜大晟樂的內容來看,睿宗九年六月甲辰朔,安稷崇還自宋,徽宗詔曰:“樂與天地同源,百年而后興,功成而后作。自天王之澤竭,禮廢樂壞,由周迄今,莫之能述。朕嗣承累圣基蓄,甬惟盛德休烈,繼志述事,告厥成功。乃詔有司,以身為度,鑄鼎作樂,薦之天地宗廟,羽物時應。夫今之樂猶古之樂,朕所不廢。以雅正之聲,播之今樂,肇布天下,以和民志。卿保有外服,慕以來同,有使至止,愿聞新樂。嘉乃誠心,是用有錫。今因信使安稷崇回,俯賜卿新樂?!睆摹昂兔裰尽钡茸盅壑锌闯?,大晟樂為北宋時期為宮廷貴族服務,穩(wěn)定民心的音樂,對北宋宮廷來說極為重要?!百n卿新樂”可以看出宋徽宗不惜將大晟樂賞賜于高麗,體現出對其重視程度,這些音樂交流活動對兩國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就像普蘭特在《音樂作為北宋——高麗外交關系之一因素》一文說道:“宋徽宗之所以對附屬國高麗情有獨鐘,不惜超出慣例以大批禮樂來討對方歡心,是想要達到他來聯(lián)合高麗同抗遼金的最終目的,賜樂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p>
《宋史·高麗列傳》中記載到:“政和中(1111—1117),升其使為國信,禮在夏國上,與遼人皆隸樞密院;改引伴、押伴官為接送館伴。賜以大晟燕樂,籩豆、黼、簋、尊儡等器,至宴使者于睿謨殿中?!逼渲小吧啕愂篂閲?,禮在夏國上,與遼人……”這部分內容,說明北宋皇帝極為重視高麗,從其接待規(guī)格和禮儀等方面便能夠看出。高麗本為北宋的一個藩屬國能夠受到如此的待遇,這可能與當時北宋時期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以及北宋出于國家自身利益,選擇與高麗進行友好往來有關。大晟樂是宋徽宗時期制定的宮廷雅樂,將其賜予高麗,也可見北宋對于高麗的重視程度。另外,司義祖《宋大詔令集》中記載到:“高麗自熙豐以來,待遇優(yōu)渥,即與諸蕃事體甚異?!边@也體現出接待高麗使者的規(guī)格得到了提高,與一般的藩屬國有所區(qū)分?!陡啕愂窏l約》中記載到:“諸進奉使乞差伎藝人教習三節(jié),并關管勾同文館所?!边@表現出宋朝對于高麗派遣來的樂工的尊重與重視,其專設供外來樂工伶人學習音樂文化的地方。從側面反映出來北宋出于自身國家利益,為贏得高麗信任與依賴的一些行為與做法。
《宋史.高麗列傳》:“契丹伐女真國,路由高麗之界?!备啕惻c遼、女真地理位置相鄰近,沖突無法避免,與北宋隔海相望,宋麗雙方在利益上不存在沖突。從地緣關系上來看,兩國間的交流先為國家自身利益和目的,后為經濟文化。且從地位置上來看,選擇對方進行聯(lián)合為當時較為明智的選擇,這一選擇也促進了宋與高麗音樂交流活動的產生。
其次,由于高麗自身力量不足以對抗其他國家,所以,選擇與宋聯(lián)合以達到其自身的目的,出于這一原因也促進了許多音樂交流事件的發(fā)生。
最后,中國為達自身目的向高麗國賜樂,但由于高麗自身的音樂文化水平和技能無法滿足中國音樂的內容,所以引發(fā)了進一步的音樂交流活動,如高麗主動派遣樂工、使臣前來中國學習音樂等內容。
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四記載:“元豐四年(1078-1085),高麗國遣使崔思齊、副李子威朝貢,并獻樂器。明年正月十四日,車架幸集禧觀,詔思齊等侍從,又令所遣樂工對御獻樂,賜袍帶銀帛有差。”音樂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高麗國以進貢的方式進行音樂文化交流,使得兩國音樂文化得到交流與融合。以“獻樂器”進貢的方式向宋朝示好,以實現其自身的愿望?;謴桶罱缓蟮某?,有部分原因是想學習中國的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宋與高麗的音樂交流成果頗豐。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四十《樂律》云:“熙寧中(1068-1077),王徽嘗奉請樂工,詔往其國,數年乃還。后人使來,必赍貨奉工技為師。每遣就教館之?!北彼闻汕矘饭ち嫒说礁啕悅魇跇肺柙~曲,反之,高麗也會派遣學藝人員到汴京,在同文館聘請中國樂師訓練指導,達到學習宋朝音樂的目的。這其中蘊含的地緣關系可能出于兩者自身利益,通過音樂文化交流保持兩地的友好交往關系。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使得高麗對于中國音樂文化較早時期就較為尊崇與喜愛。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記載神宗熙寧年間:“(熙寧) 九年以后,其使來者多,待之寖厚,嘗獻伶官十余輩?!蹦軌蚩闯觯啕愐苍鴰ьI樂工前來宋朝獻樂入貢。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四十《樂律》云:熙寧中(1068-1077),王徽嘗奉請樂工,詔往其國,數年乃還。后人使來,必赍貨奉工技為師。每遣就教館之。比年入貢,又請賜大晟雅樂,及請賜燕樂,詔皆從之。故樂舞益盛,可以觀聽。”這次兩地的音樂交流更多的是高麗其主動請求中國賜樂。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得高麗較早時期就對中原文化保持尊崇態(tài)度,其一直都有想要與宋恢復友好交往的想法,以達到自身文化上的需求?!段墨I通考》卷148:“宋乾德四年,鎮(zhèn)州進伶官二十八人,善習高麗部樂,賜衣服銀帶,遣歸本道。元豐年間,來臣求中國樂工教之。今之樂,大抵中國制。中國使至,嘗出家樂以侑酒?!痹撐墨I內容記載說明,派使臣前來學習,也是兩國進行音樂交流的方式之一。高麗的主動學習中國音樂文化,從而形成了一種音樂交流活動。其中,“嘗出家樂以侑酒”,這是在說接待使臣是所用的宴樂,在這一過程間也可以使得中國的使臣了解高麗音樂的內容形式與面貌,也是一種音樂文化的交流。以及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熙寧八年(1075 年),高麗禮賓省通過泉州商人傅旋來宋求樂工。史載:神宗熙寧八年三月丙午,“江、淮發(fā)運司羅拯言,泉州商人傅旋持高麗禮賓省貼,乞借樂藝等人。上批:“已令教坊按拭子弟十人,可借。呼第四部給色衣,裝錢。作拯意奉詔遣往,傳習畢,早令還朝。”其中來宋求樂工,即“乞借藝人”,筆者認為從中能夠看出高麗主動想要與宋保持友好交往的意愿,同時,這一愿望也是建立在高麗國家自身愿望之上而產生的音樂交流活動。
地緣關系,可以理解為兩國國家的生存空間。北宋時期,周邊少數民族爭前恐后地想要自立門戶,獲得屬于自己國家的生存空間,這便使得當時的北宋處于一個各種因素都在不斷變動之中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
古代中國的地緣關系多是指各個國家間的陸地地緣。高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與北宋間有利的地理位置關系,為兩國間的友好交往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條件,這一因素也促進了兩國在音樂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從北宋時期高麗角度來看,高麗為了牽制契丹,主動與宋通好;文化上,高麗對中原文化的尊崇,使其想要與宋恢復友好交往;高麗始終從自身利益關系出發(fā),巧妙利用遼、宋兩巨頭的矛盾推行實利主義外交,并努力求得不危及自身利益。高麗在遼宋的不斷戰(zhàn)爭中,其主要目的是“自?!?,維護自身的利益?;謴桶罱恢?,高麗遣使入宋53 次,宋遣使高麗32 次,兩國間頻繁的外交中,包含有音樂文化的交流。所以,高麗選擇與宋朝進行交流原因之一是自身力量、軍事等各方面不足,無法達到自身想要追求的目標,所以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自身的利益,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與宋等國施行外交政策。
從宋的角度來看,北宋選擇與高麗進行外交的原因,首先也是從國家和現實利益出發(fā)。在遼宋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下,兩國僵持不下,持續(xù)性的戰(zhàn)爭也使得當時人民、國家都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之下。為了解決這一時代現狀,在這一時間內地緣關系的優(yōu)勢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兩國也都在一直爭取高麗,想要與其聯(lián)手壓制對方,通過這一手段來彌補自身軍事力量等各方面上的劣勢與不足。又由于北宋時期丟失了隋唐時期具有極大優(yōu)勢的地緣優(yōu)勢,所以,只好調整交往政策,以彌補地緣關系上的不足。以上也正是北宋選擇高麗進行友好交往的原因。
對于宋、高麗兩者來說,出于他們共同的愿望是“制遼”。對于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國際局勢,以及北宋和高麗兩個國家來說,選擇與對方進行友好交往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策。在當時優(yōu)越的地緣條件下,促使著他們雙方進行了頻繁的交流活動,其中,就包含有樂器種類、音樂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一次又一次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同時,這也對兩者其后的音樂文化發(fā)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北宋時期與高麗的音樂交流促進了兩國音樂的發(fā)展,使得兩國音樂文化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傳播,也使得中國音樂及高麗音樂文化內容得到了豐富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