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越湖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逐步深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紅色文化資源是具有教育特征的關鍵教學資源。對紅色文化資源中所蘊藏的理想、道德、公正、奉獻等加以繼承和推崇,并將其進行發(fā)掘和利用,進而繼承和弘揚老一輩革命精神,如實事求是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最終目的是筑牢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基礎,打造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的強勁引擎。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思考且重視的一個問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紅色文化,既能豐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又能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借助紅色文化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還能夠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革命傳統(tǒng)進行繼承,進而讓學生弘揚民族精神,還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擁有自尊自信、意志堅定的人生態(tài)度。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讓學生繼承革命傳統(tǒng)時,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烈士紀念館、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進行實踐類教學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先輩的英勇,并從先輩的人生歷程中了解當前安穩(wěn)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實地調查和切實感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調動自身的愛國情感,牢記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當這種精神和文化內涵進入心底,學生就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濃烈的愛意[1]。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借助電影、電視、游戲、小說等接收了不少其他國家的文化內容,學生的思維理念和生活形式也會受到這些文化的影響。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強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滲透紅色文化的背景下,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防止不良思想對學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陪伴下,更有效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基于初中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時期的學生不會把當前的學習狀況和未來的職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并不知道學習會帶給他們什么,也不知道自身的學習情況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但在紅色文化的融合下,學生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堅定,學習熱情也得到了提升。以“長征精神”為例,教師在傳揚“長征精神”時,可以著重講述戰(zhàn)士們所承受的痛苦和迷茫,讓學生認知到戰(zhàn)士們堅定的毅力,繼而傳承戰(zhàn)士們的“長征精神”,然后用堅定的力量共同構建美好的祖國。
要想抓住增強文化自信途徑的重點,教師就需要重視學生文化內涵和精神素質的培養(yǎng),并借助紅色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只有擁有了文化自信,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路程才能夠葳蕤蓬勃,中華民族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偉大復興。初中時期的學生是優(yōu)秀文化賡續(xù)綿延的主要落實者,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有相當緊密的聯(lián)系。加之初中時期的學生可塑造性比較強,教師如若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紅色文化,不僅可以讓他們迎合時代的進程,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涉及社交禮儀、民俗文化、國學傳統(tǒng)等諸多內容,涵蓋學生“三觀”的塑造。課程特點的多元化能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過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而紅色文化的有效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對當前環(huán)境有全面的了解,對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有積極的意義。
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時效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貼近現(xiàn)實,貼近社會熱點,將紅色文化有效滲透其中,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科教學取得突出進步,使學生對社會問題加以了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學的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樹立“立德樹人、和諧進展”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精神和內涵,借此迎合學生多元的學習要求[2]。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發(fā)現(xiàn)自己”為例,對于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而言,中學時期是自己人生當中一段嶄新的路程。此時,教師激勵學生認識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以“自我講述”為主,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對此,教師可以基于紅色文化的繼承,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并為學生講述戰(zhàn)士們(如陳喬年、陳延年、楊靖宇、黃繼光等)的自我認知歷程。這樣,學生就能夠從陳喬年和陳延年的身上了解到應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其奮斗終生;能夠從楊靖宇和黃繼光身上,學習不畏艱苦的意志。楊靖宇和黃繼光認清了自己,并為做更好的自己而選擇戰(zhàn)斗,發(fā)揮自己的價值,用自己的生命換家國平安。
教材內容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挑選教材時,可以從本地現(xiàn)有的紅色素材出發(fā),并依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在因材施教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融入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紅色文化的內涵、形式豐富多樣,教師要圍繞學生所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讓家長、學生、社會成員都參與到校本教材的編寫與紅色文化的發(fā)掘中,這樣才能將紅色文化和校本教材有機融合,讓校本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更豐富、全面。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和‘我們’”為例,教師在講述這部分的知識內容時,要讓學生建立“集體”意識,并承擔起自身在集體中的個體責任,借此發(fā)揮自身的積極價值。教師在開發(fā)校本教材時,可以發(fā)掘本地的紅色素材,讓學生進入革命圣地,感受“集體意識”對戰(zhàn)士們的重要性,進而理解“集體意識”的內涵,提高自身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直觀的思想體驗和情感共鳴是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相對有效的方法。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有目標地創(chuàng)設紅色情境,使學生切實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3]。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為例,教師在講述這節(jié)課時,可以結合紅色文化,創(chuàng)設紅色情境:“我國的西部邊境時常遭遇惡意挑釁,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戍邊戰(zhàn)士在冰雪中站立,即使眼睫毛上充滿了冰霜,也依舊為了守護我們的國家,堅定地守在那里”。學生便會對此震撼不已,原來繁榮生活的背后是戍邊戰(zhàn)士的堅守。在學生了解了戍邊戰(zhàn)士的生活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即“我們需要做些什么,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共同建設美好的祖國呢?”。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堅定自己的信念,并用切實的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建設美好的祖國。教師不能讓紅色文化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班級融入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每個地區(qū)都有獨特的紅色文化,如烈士陵園、紀念館等,這些場合能夠給學生提供空間,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教師也可以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在班級融入紅色文化的字詞語錄,開展紅色文化知識競賽、手抄報比賽、征文比賽、朗誦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比賽中牢記紅色文化傳統(tǒng),體會紅色文化精神。
紅色文化起源于實踐,而真理是實踐的自由形態(tài)。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實踐體系,把學生的認知、思想、行動、情感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新時代的發(fā)展背景下,成長為符合社會標準的人才。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為例,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守望的意義,主動參與到“賡續(xù)文化血脈,凝聚價值追求”的活動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紅色文化當作基礎,激發(fā)學生追求自身價值、賡續(xù)紅色文化的熱情,并組織學生參與延續(xù)文化的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明確守望精神家園的重要性。
紅色資源的涵蓋面極廣,如紅色歌曲、紅色文化、紅色景區(qū)都是紅色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成效。以紅色歌曲為例,紅色歌曲中蘊含著鮮明的紅色文化特色,通過紅色歌曲能夠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紅色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珍惜眼前的生活。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遇到挫折要堅強”為例,當下,學生生活在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從小接受素質教育,認為整個社會就是穩(wěn)定和諧的,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教師、家長的關愛,很少遇到挫折。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如果在學習和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遇到挫折時,就可能會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播放十送紅軍長征組歌,以長征作為基本材料,讓學生觀看相關的長征視頻,并結合長征歷史背景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感受當時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精神,以及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就會明白,當前的和平生活是先烈們流血所換來的,因此要學會珍惜。面對困難時,想一想革命先輩在那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所付出的努力,學生就能勇敢面對困難,進而克服困難。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合理利用紅色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應把紅色文化當作教育基礎,借助多元化教學方式,協(xié)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擁有良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養(yǎng),在提升其綜合能力的同時,推動其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