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亭
(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以紅色文化資源與綠色生態(tài)資源作為依托,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確保農村經濟在紅色旅游資源的帶動下,結合自然景觀與紅色文化,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警示與教育作用,在發(fā)展紅色鄉(xiāng)村旅游的基礎上,推動農村經濟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可以說發(fā)展紅色旅游是落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
隨著中國逐漸興起紅色旅游發(fā)展浪潮,紅色游覽社會活動被廣大的社會民眾所青睞。近年來中國紅色游覽被推上了新的風口浪尖,并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紅色游覽作為一個綠色生態(tài)的朝陽產品,不但能增加游覽目標地區(qū)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對參與游覽的游客產生不同凡響的影響,提升游覽工作人員的工作專業(yè)度,未來發(fā)展的趨勢向好,是弘揚時代精神的外在表現,有利于促成紅色旅游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互整合。中國紅色游覽依托中國革命歷史文化遺留與文化底蘊,通過特色旅游社會活動與傳統思想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逐漸從精神財富向物質財富形式轉換,因此人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以中國紅色游覽的傳統思想作為載體,兼并中國政治教化功能,并使之對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產生良好的帶動效應,已經成為當今學術界一致探討與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闡述紅色旅游資源的功能,分析了紅色旅游教育涉及的內容,就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紅色旅游資源與高校文化教育的結合策略展開研究。
新時代形勢下,要廣泛開展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偉大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宣講教學工作,引導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要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強固民族脊梁。紅色旅游資源承載了中國革命的實踐歷程,弘揚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意義。通過對這些革命紀念地和標志物的觀光、游玩活動,游客能夠獲得深刻的旅游感受,能夠起到“緬懷先人、教導今人、啟迪后世”的作用。紅色文化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世界,并促進自我認識水平的提升,結合政治指導等實際活動開展教學,其在社會主義國家紅色旅游中的政治教育意義深遠,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方式而言,其具備一定的政治色彩,與其他高等教育內容存在很大的區(qū)別。紅色旅游有著其他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方法所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集愛國、集體主義、艱苦奮斗、革命優(yōu)良傳統等思想精髓為一體,集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全部政治保障內涵。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素養(yǎng)的一種基本素質,人們在對紅色旅游目的地觀光旅游的同時,能夠促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愛國教育對青年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志向、理想信念尤為重要,對大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情懷,提高愛國主義覺悟,對其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紅色旅游資源為老革命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無限動力,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并非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惟一目的,發(fā)展目標是要在正確的政治理論指引下,在良好安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實現[1]。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的引導,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是為提出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建設指導理念奠定基礎。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經過漫長的革命斗爭、改造和建設過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中蘊涵著紅色革命時期豐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其紅色思想教育在引導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保證經濟社會建設快速發(fā)展方面起到了關鍵的指導作用,是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思想保證?!耙韵雀粠雍蟾弧笔菄医洕鐣l(fā)展的重要方針,而革命老區(qū)人民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起步階段雖不能大步向前,但正是通過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政策的正確理解,使部分革命老區(qū)人民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和資源輸出者,為中國區(qū)域性的先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人才、物質等多方位的保障,先進的社會主義紅色思想是保證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紅色旅游經濟帶動下的革命老區(qū)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對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的發(fā)揚與鞏固仍將具有良好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保障功能。
愛國教育一直是學校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隨著當今信息化的蓬勃發(fā)展,全球各地掀起了多元文化浪潮,年輕人的思想政治觀念也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沖擊,而世界各國文明在相互傳承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全世界民眾,特別是對年輕人的人生觀和民族認同感的影響也愈來愈深刻,“哈日”“哈韓”等現象比較普遍,“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等新思潮層出不窮,因此實施有效的愛國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2]。青年是祖國發(fā)展的未來,政府部門往往考慮通過舉辦文化游覽活動方式開展愛國教育。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點建設博物院、紀念碑等,滲透人文史學古跡,借此幫助青年一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人民革命發(fā)展史,對青年們開展熱愛祖國、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愛護英雄人物的教導。組織開展的愛國教育游覽活動,是希望民眾能銘記中國革命歷史,通過組織緬懷先輩、開展紀念等主題為重點內容的活動,對社會民眾開展廣泛的愛國教育。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民族文化精神財富的蓄積提供了保障,而辛亥革命精髓則是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內涵,提供了無價的精神財富,可以說辛亥革命為中國思想政治教學中思想信仰教學和民族文化精神教學奠定了基礎,是中國思想政治教學的主導性內涵[3]。老一輩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打開了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在這場革命戰(zhàn)斗的歷程中衍生了井岡山奉獻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奉獻精神等“中國紅色奉獻精神”,在大量的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斗力量的感召、激勵與支持下,無產階級革命前輩們?yōu)閷崿F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終于實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斗的勝利[3]。
井岡山文化精髓具有豐富的內容:第一,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奉獻精神;第三,艱苦奮戰(zhàn)、樂于獻身的敬業(yè)精神。黨中央領導同志在考察江西省的時候曾指出,井崗山文化精髓,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于勝利。這種總結,后來被稱之為“二十四字井岡山文化精髓內容”。與井岡山精髓類似的許多紅色精神,盡管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點也各有不同,但在實質意義上卻是一脈相通,涵蓋了共產黨人的理想、求真務實、艱苦奮斗、聯系人民群眾利益等革命時代精神的主要內容。
良好的社會主義生態(tài)觀念教育,是文化教育的拓展性內涵。中國紅色革命時期在特定的歷史年代制定了具體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這一策略的實行使現今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多聚集于老少邊窮地區(qū),但離開都市的村莊、山地大都風景秀麗,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紅、綠并存”成為這些地方的共同特點[4]。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生態(tài)思想,發(fā)展人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之間的和諧,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促進整個市場經濟沿著生產發(fā)展、民眾生存富足、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路線,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大戰(zhàn)略抉擇[5]。思想道德教學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教育,是學生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而調整與規(guī)范人社之間關系的生態(tài)道德教育,則愈來愈多地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6]。旅行是人們脫離“慣常環(huán)境”后的體驗活動,長期生存在城市中的旅行者,見慣了高樓大廈,繁忙的都市生活促使其在長期的壓抑下心態(tài)浮躁,而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復雜多變,常讓人在物質的經濟利益影響下產生精神失落,導致其在鋼筋水泥的建筑環(huán)境中對自然環(huán)境缺乏實際的理解與認知。
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指導下,要充分發(fā)揮紅色旅游資源的魅力,增強游客的紅色旅游需求,在高校文化教育資源中,將紅色旅游資源當作寶貴財富,讓紅色資源全面夯實鄉(xiāng)村振興的經濟、文化、生態(tài)功能,實現紅色旅游資源與高校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
紅色旅游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與人文價值,一是要保護好歷史原貌,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歷史,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二是加大收集整理革命歷史文獻和資料的力度,對紅色旅游資源的歷史進行比較全面、細致地挖掘,遍訪健在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撰寫回憶錄,編輯整理成冊并公開出版;三是注意挖掘因旅游發(fā)展所孕育出來的新的旅游文化,注重參與性、趣味性、體驗性和時代性??蓪⒏锩鼩v史與當地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相結合,通過參觀、游覽、體驗,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自覺地保護、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套餐。如近年來黃岡師范學院通過“建設一個紅色資源館,編寫一本紅色資源教材,拍攝一批紅色資源微視頻,組建一個校內外雙師教學團隊,開辦一個紅色講壇”等舉措,不斷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積極搭建高校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平臺,成效顯著。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要通過多種載體搭建平臺,把紅色旅游資源“引進來”,搭建活動載體、環(huán)境載體、媒介載體和標識載體等;同時要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利用這些載體使校園文化“走出去”,促使校園文化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歷史和文化積淀建立了校史館,既突顯了高校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時又兼顧了紅色旅游資源的特點,使高校的校園文化得到了不斷積淀和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例如黃岡師范學院依托110年的辦學歷史,創(chuàng)辦的校史館和“紅館”,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挖掘和提煉紅色旅游資源中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整合紅色文化內容,創(chuàng)建校園紅色文化資源庫,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構建高校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體系[7]。
一是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開展以理想信念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紅色元素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做好紅色旅游資源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的“三進”工作,豐富高校紅色文化建設內容,讓思政課“接地氣、活起來”[8]。近年來,黃岡師范學院以黃岡紅色旅游資源為基礎,成立了“鄂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校史館、紅色資源館和珍藏館,整合了鄂東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紅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9]。學校將紅色旅游資源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畢業(yè)教育之中,通過思政課、學生黨課、團課、專題講座以及黨建項目等,組織學生參觀三館,利用校慶、黨的生日、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慶邀請專家、教授、老紅軍、老戰(zhàn)士講授革命史、辦學史,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二是改進高校文化建設課程結構。在大學現有的通識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方向課程三大模塊的基礎上,增設紅色課程模塊,創(chuàng)立紅色文化課堂,把紅色旅游資源融入相關的課程教育體系中。高校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推進紅色教育進課堂。例如,在大學生的選修課中,開設紅色影片欣賞、紅色歌曲賞析課,通過觀看《紅色搖籃》《井岡山》等紅色經典影視劇作品,賞析《保衛(wèi)黃河》《我的祖國》等經久不衰的紅色經典歌曲,讓大學生們經常重溫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人民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革命和建設歷程,通過觀看、欣賞“紅色經典”,不斷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
三是積極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創(chuàng)建一批紅色旅游資源教學實踐基地。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使理論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在實習實訓過程中聘請當地有關專家擔任校外實習指導老師,對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觀摩,促使大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當地紅色文化,增強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文化素養(yǎng)與理想信念。其次,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紅色革命史實調研、體驗紅軍生活、重溫紅色歷史、重走紅色革命之路、遍訪將軍故里等活動,充實大學生們的精神生活、升華思想境界。還可以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平臺,積極開發(fā)互動性紅色文化旅游項目,與紅色景區(qū)聯合舉辦歌頌紅色革命精神的各種文藝表演、講革命故事、唱紅色革命歌曲、朗誦紅色文藝作品、模擬戰(zhàn)爭場景等,積極傳播紅色文化,實踐紅色精神。
四是加強高校紅色文化環(huán)境建設。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探索校園文化宣傳的新途徑??稍诟咝V播臺開設紅色廣播欄目,在高校宣傳櫥窗開設紅色宣傳欄,在高校網站開設紅色網頁,在高校圖書館開設紅色圖書珍藏館,在高校校園修建紅色景觀等校園紅色物質文化。如黃岡師范學院修建了“紅館”和“黃岡名人石溪”等,通過這些新載體發(fā)揚紅色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應積極利用網絡應用技術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庫,開發(fā)設計既有吸引力、感染力,又有時代特征的“紅色資源”軟件,開設紅色精品課程、紅色文化論壇,建立網上博物館,制作多媒體影像等,營造良好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極大地拓展了校園文化內涵,使大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中更好地體驗紅色文化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