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峰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教育研究發(fā)展中心,江蘇 無錫 214072)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高考評價體系》明確了評價的目標、內容和維度,是考試評價實施的重要依據,[1]中考、高考要切實落實評價體系,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承載著示范引領的重任。筆者通過對2021年無錫市中考物理試卷第25題進行賞析,提供落實評價體系的樣例,供同行參考。
圖1是某居民樓前的無障礙通道,一位中年人正用輪椅推著他年邁的母親緩緩上行,圖2是該通道斜面示意圖。為了解中年人推輪椅時所用力的大小,小紅和小華進行了探究,她們從斜面底端A點沿斜面確定了相距1 m的B點,g取10 N/kg。
(1) 使刻度尺“0”刻度線與水平地面對齊,正確測量B點高度,結果如圖2,為cm。
圖1
圖2
圖3
(2) 選用車輪與輪椅相同材質、花紋的小車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如下操作:① 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車重為2.0 N;② 將彈簧測力計與斜面平行放置并,然后沿斜面方向勻速拉動小車,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示數為N;③ 計算出將小車從A點拉到B點的過程中,拉力所做的功為J;利用斜面將小車從水平地面提升到B點時的機械效率為。
(3) 在小車上逐漸添加重物,測出小車的總重G,測出沿斜面勻速拉動小車需要的力,計算出拉小車從A點到B點所做的功W1;計算出豎直向上將小車從水平地面提升到B點所做的功W2。以功為縱坐標,以小車總重為橫坐標,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作出W1和W2與小車總重G的關系圖像,分別如圖3中的線段a和b;① 由圖像可知:用該通道斜面提升物體時,機械效率與物重(選填“有關”或“無關”);② 若這位母親的質量為50 kg,所坐的輪椅質量為20 kg,則中年人用沿著通道斜面方向的力推輪椅勻速上坡時,力的大小為N。
本題是一道力學綜合題,其背景材料來源于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學生探究的實際情境,教材及其配套《實驗手冊》中共有3處涉及該情境的探究:(1) 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功”中“活動11.3測量提升物體所做的功”;(2) 《實驗手冊》中對應章節(jié)的學生實驗,要求學生親歷實驗的設計、數據的測量、實驗的評估等過程;(3) 在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五節(jié)“機械效率”的“活動11.5再探動滑輪”之后,要求學生進一步研究斜面等機械的效率。本著遵循課標、引導課堂教學回歸教材的導向,試題選擇了該探究的情境作為考查的背景。
本著對學科必備知識的考查,從“基礎性”的維度考查了學生在實際實驗中高度h、拉力F的測量等內容,并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技能的掌握情況。另外,第(2)問中的第一空涉及彈簧測力計在使用中拉力方向發(fā)生改變時需要重新校正“0”點的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的基本技能??疾閮热莸脑O計能夠甄別課堂教學中“講實驗”和“做實驗”的情況,意在引導課堂教學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讓科學探究真實發(fā)生,促進學生形成物理觀念。
試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必備知識,包括功W的和機械效率η的計算,同時,考查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包括問題的提出、實驗的設計、證據的搜集、數據的處理、結論的歸納、運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等。
該試題從“中年人推老母親上斜坡”這一真實的生活情境到“利用斜面提升物體做功”的科學探究,必然要經歷建構模型的過程。建模是科學探究的前提,是科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于中考這一特殊又典型的教學評價方式引領一線課堂教學,重視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和科學思維的訓練。
該試題從學生身邊的殘疾人通道這一真實的情境出發(fā),到最后F=105 N的結果呈現,滲透了情感、態(tài)度和責任感的教育。情境貼近學生生活,旨在引發(fā)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問題,鼓勵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拓展科學思維,逐漸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教材作為學科知識體系呈現的重要載體,需要認真研讀,明確編寫意圖和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在完成學科必備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物理觀念,為其后續(xù)的學習提供知識儲備。
單元教學設計聚焦于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在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理解規(guī)律的基礎上,強調概念、規(guī)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架構知識體系,促進他們形成物理觀念。
不同課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有所不同,在新課教學中,關注單元設計的理念、科學探究的基礎、學科必備知識的掌握,主要落實評價體系中的基礎性。在單元復習課中,注重知識體系的建構、方法的歸納總結,旨在促進學生形成物理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一輪復習中,注重物理知識的綜合、物理觀念的發(fā)展、科學探究的設計等,將知識的綜合性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方向。二輪復習中,在學生物理觀念形成的基礎上,利用真實的情境或問題,引領學生運用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當然,上述的教學目標定位也不是絕對的,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只是各課型有所側重而已。[2]
科學探究作為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實施科學探究,借助科學思維方法等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以教材中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進行探究,處理數據,歸納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所有的教學活動和設計都不能偏離“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形成物理觀念、培養(yǎng)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更需要滲透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為社會、科技的進步培養(yǎng)合格人才,[3]這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考試評價體系的指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