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良宏翟勤*劉蘇
(1和縣植保植檢站,安徽和縣 238200;2安徽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菜青蟲是菜粉蝶(Pieris rapae)的幼蟲,是重要的蔬菜害蟲之一[1]。此蟲在我國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尤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發(fā)生較為普遍。菜青蟲寄主有9科35種,但其偏愛的寄主是十字花科蔬菜,尤其是厚葉片的花椰菜和甘藍[2]。菜青蟲主要取食寄主葉片,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危害嚴重時可將葉片吃盡,僅留較粗的葉脈和葉柄,造成蔬菜絕產。除直接取食為害之外,此蟲還會排出糞便污染菜葉或菜心,其為害蔬菜造成的傷口有利于軟腐病病原菌的侵入,引起蔬菜病害的流行[3]。
和縣位于安徽省東部,是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也是國家級出口蔬菜質量安全示范區(qū)[4]。菜青蟲是和縣地區(qū)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主要害蟲[5]。為了減輕菜青蟲危害、減少產量損失,菜農普遍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但是,化學殺蟲劑的頻繁使用和超劑量使用不僅會導致一些常用殺蟲劑對菜青蟲的防效逐年降低,而且會造成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不利于人體健康和生態(tài)安全[6]。因此,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新品種并應用于菜青蟲的防治實踐顯得十分必要。
四氯蟲酰胺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酰胺類殺蟲劑產品,其作用靶標是昆蟲的魚尼丁受體(ryanodine receptor,RyR),作用方式是誘導魚尼丁受體活化,使細胞內源鈣離子庫失控,進而使昆蟲死亡[7]。國內有關四氯蟲酰胺防治菜青蟲的研究較少,目前僅見利用此藥劑防治北京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報道[8-9]。本試驗研究了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對和縣地區(qū)花椰菜田菜青蟲的田間防治效果,以期為和縣地區(qū)菜青蟲的合理化學防治和四氯蟲酰胺的大田推廣應用提供參考?,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安徽省和縣歷陽鎮(zhèn)蔬菜科技示范園種植基地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為壤土,pH值為6.8,有機質含量1.83%,肥力中等。
供試作物為花椰菜,品種為高寶山65天,行株距為50 cm×40 cm。
供試藥劑為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沈陽科創(chuàng)化學品有限公司,登記證號PD20171751),對照藥劑為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登記證號PD20097495)。
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 30 g/hm2(A)、45 g/hm2(B)、60 g/hm2(C)以及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有效成分用量9.4g/hm2(D)、清水對照(CK)。 每個處理設 4 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各處理小區(qū)面積均為20 m2,各小區(qū)之間均設有保護行。
試驗各處理施藥時均兌水750 kg/hm2稀釋,整個試驗期間共施藥1次。使用電動噴霧器對葉片正反面均勻噴霧,所用噴霧器為科農3WBD-20型,扇形噴頭,工作電壓12 V,工作壓力0.15~0.40 MPa。施藥當天天氣為晴轉多云,施藥后14 d內均為晴或多云天氣,無降雨。所有試驗小區(qū)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條件一致,并符合當?shù)剞r業(yè)生產實際。各小區(qū)在試驗前30 d均未使用任何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
參考占建仁等[10]的方法進行田間調查。在每個小區(qū)分別以五點取樣法定點選取15株花椰菜,施藥前1 d調查整個植株上菜青蟲的蟲口基數(shù),施藥后3、7、14 d分別調查植株上殘存的活蟲數(shù)。同時,分別于藥后3、7、14 d調查各小區(qū)天敵瓢蟲幼蟲數(shù)量和作物生長情況。蟲口減退率和藥劑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數(shù)-藥劑處理區(qū)蟲口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數(shù)×100;
防治效果(%)=(藥劑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調查數(shù)據(jù)輸入WPS 2019軟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使用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DPS V9.05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不同處理間藥劑防治效果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比較。
藥劑處理后不同時間小區(qū)天敵瓢蟲幼蟲數(shù)量見表1。藥后3 d,處理B和處理D天敵瓢蟲數(shù)量顯著高于CK(P<0.05),處理A和處理C天敵瓢蟲數(shù)量與CK無顯著差異(P>0.05)。藥后7 d,僅處理C天敵數(shù)量顯著高于CK(P<0.05),其他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P>0.05)。藥后14 d,處理B和處理D天敵數(shù)量顯著高于 CK(P<0.05),其他處理與 CK 差異不顯著(P>0.05)。上述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對天敵瓢蟲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藥劑處理3、7、14 d后觀察花椰菜生長狀況,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處理的花椰菜生長均正常,未見藥害發(fā)生,表明供試藥劑對花椰菜的安全性良好。
表1 不同處理對天敵瓢蟲幼蟲數(shù)量的影響 單位:(頭·株-1)
不同處理對菜青蟲的田間防效如表2所示。藥后3 d,處理A、B和C的防效分別為93.61%、97.07%和97.13%,其中處理B和處理C的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P<0.05),但處理B和處理C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處理 D的防效為 83.30%,顯著低于處理A、B 和 C(P<0.05)。 藥后 7 d,處理 A、B 和 C 對菜青蟲的防效分別為87.21%、93.97%和 94.88%,其中處理B和處理C的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P<0.05),但處理B和處理C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處理D的防效為 74.01%,顯著低于處理 A、B 和 C(P<0.05)。藥后14 d,處理B和處理C田間防效較高,分別為86.38%和 87.30%,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0.05),但處理B和處理C間防效沒有顯著差異(P>0.05)。以上結果表明,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為45 g/hm2時可有效防治菜青蟲,將有效成分用量增加至60 g/hm2并不能顯著提升防效。
表2 不同處理對菜青蟲的防效
本文研究了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對和縣地區(qū)花椰菜田菜青蟲的田間防治效果,結果表明:該藥劑能夠有效降低菜青蟲的田間種群數(shù)量,在有效成分用量為45 g/hm2時能夠達到較高的防效(藥后3、7、14 d防效分別為97.07%、93.97%和86.38%);將有效成分用量增加至60 g/hm2時,其防效并無顯著提高。以上結果表明,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45 g/hm2(有效成分用量)兌水750 kg/hm2防治菜青蟲能夠獲得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此外,藥后調查發(fā)現(xiàn),該藥劑對花椰菜安全,且施藥后14 d內對田間天敵瓢蟲幼蟲數(shù)量無顯著影響。本試驗未調查天敵瓢蟲成蟲數(shù)量,原因是瓢蟲成蟲具有飛行能力,在調查期間可能會遷入周邊處理小區(qū),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綜上所述,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對目標害蟲防效高,對作物和天敵安全,在花椰菜田菜青蟲防治中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雙酰胺類殺蟲劑是一類以芳香環(huán)為核心,且在芳香環(huán)的2個不同位點分別連接1個酰胺結構的活性分子[11]。氟苯蟲酰胺是第一個獲得登記的雙酰胺類殺蟲劑,隨后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以及四氯蟲酰胺等陸續(xù)開發(fā)成功并商品化[7]。該類殺蟲劑作用靶標新穎,為昆蟲的魚尼丁受體,且對鱗翅目昆蟲防效極佳[12]。但是,隨著該類殺蟲劑的持續(xù)使用,田間害蟲種群很快產生抗性。目前,已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鱗翅目害蟲小菜蛾[13]、二化螟[14]和甜菜夜蛾[15]等均對雙酰胺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主要抗性機制包括魚尼丁受體氨基酸突變導致的藥劑親力性下降以及解毒代謝酶(如細胞色素P450等)活性升高等[16]。四氯蟲酰胺屬雙酰胺類殺蟲劑,和縣地區(qū)菜青蟲也存在對四氯蟲酰胺產生抗性的風險。因此,在田間防治實踐中,應當綜合應用農業(yè)防治、理化誘控以及生物防治等措施,并輔以合理的化學防治,在有效控制菜青蟲種群數(shù)量的前提下,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shù),或使用四氯蟲酰胺時與其他種類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輪換使用,以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