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芬,秦方洲,黃愛仁,謝紅玲,盧翠美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埌東醫(yī)院兒科,廣西 南寧 530000)
靜脈輸液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給藥途徑之一,特點為見效快、效果明顯[1]。由于小兒自身血管管強小,缺乏皮下脂肪保護,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靜脈藥物外滲等現(xiàn)象,若輸注藥物速度較快會導致血管壓力上升、血管擴張,而甘露醇等高滲性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痙攣、收縮,進而增加輸液外滲發(fā)生率[2]。藥物外滲是指在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期間因各種原因所致藥物自血管中漏出進入到血管周圍組織,當藥物外滲后,會引起局部組織疼痛、炎癥等,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組織潰瘍及壞死,患者即使經有效治療后也會留下疤痕[3]。隨著我國中醫(yī)藥事業(yè)不斷發(fā)展,中藥外敷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皮膚損傷、疾病治療中,并取得顯著成效[4]。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及分院住院的靜脈輸液滲漏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運用自擬黃五醇溶液局部熱敷治療小兒靜脈輸液滲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埌東醫(yī)院及其分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的靜脈輸液滲漏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個月~8歲,平均年齡(4.56±1.36)歲;體重3~26 kg,平均體重(14.53±1.65)kg;病程2~10 d,平均病程(6.01±1.24)d;嚴重程度:Ⅱ級28例、Ⅲ級12例;滲漏面積4~16 cm2,平均滲漏面積(9.98±1.25)cm2。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個月~9歲,平均年齡(4.69±1.45)歲;體重3~27 kg,平均體重(14.89±1.72)kg;病程2~10 d,平均病程(5.97±1.26)d;嚴重程度:Ⅱ級27例、Ⅲ級13例;滲漏面積4~16 cm2,平均滲漏面積(9.93±1.28)cm2。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體重、病程、嚴重程度、滲漏面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出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0~14歲;滲漏發(fā)生時間為2 h內;外滲局部紅腫面積2 cm×2 cm~6 cm×6 cm;滲漏和腫脹部位皮膚均為手背或足背。排除標準:家屬言語表達能力較差;臨床一般資料不全者;對酒精和黃連及五倍子過敏者;外滲的部位皮膚有潰爛者;外滲局部紅腫面積<2 cm×2 cm或>6 cm×6 cm;不在規(guī)定的治療時間和治療范圍者。
1.3 方法 兩組患兒在發(fā)現(xiàn)輸液滲漏后,均需要快速進行濕敷處理。對照組采用50%硫酸鎂溶液局部濕熱敷患處皮膚進行治療,具體見下:選用我院采購的硫酸鎂注射液(裕松源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5692,規(guī)格:10 ml:2.5 g)配置藥液,控制濃度為50%,并進行預熱,溫度控制在37 ℃~40 ℃;將2塊無菌脫脂紗布塊浸泡在藥液中,以不滴藥液為宜,之后敷貼在輸液滲漏局部紅腫區(qū)域。每次敷貼時長30 min,2次/d,持續(xù)3 d。觀察組采用黃五醇溶液局部濕熱敷患處皮膚進行治療,具體見下:選取中藥黃連50 g、五倍子100 g,將其放入研缽中粉碎為小顆粒,并加入500 ml 75%的乙醇溶液浸泡7 d,去渣留藥汁待用;使用前預熱藥汁,溫度控制在37 ℃~40 ℃;將2塊無菌脫脂紗布塊浸泡在藥汁中,以不滴藥液為宜,之后敷貼在輸液滲漏局部紅腫區(qū)域。每次敷貼時長30 min,2次/d,持續(xù)3 d。治療期間,注意關注患兒面色,檢查皮膚腫脹情況,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并上報處理,確?;純荷踩?;做好家屬安撫工作,介紹出現(xiàn)藥物滲漏的原因以及治療方法,獲得家屬的理解和信任,利于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治療配合度,促進患兒病情恢復。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愈[5]:患兒在進行相關治療后,局部軟組織紅腫消退,疼痛消失且皮膚顏色恢復正常;顯效:患兒在進行相關治療后,局部軟組織腫脹范圍最大直徑≤2 cm,偶有輕微疼痛,皮膚顏色恢復正常;好轉:患兒在進行相關治療后,局部軟組織腫脹范圍最大直徑2~3 cm,皮膚瘀紅有消退,疼痛緩解;無效:患兒在進行相關治療后,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②患兒家屬滿意度:采取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問卷內容包括服務態(tài)度(30分)、專業(yè)水平(40分)、心理護理(30分),分值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③依從性評分:采取自制的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兒依從性,包括治療依從性評分(50分)、護理依從性評分(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的依從性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4,P=0.048),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服務態(tài)度27.26±5.26 21.85±5.69 4.416 0.001專業(yè)水平37.26±6.26 31.48±6.26 4.129 0.001心理護理25.96±5.65 21.15±4.26 4.299 0.001 n 40 40總分90.48±6.59 74.48±6.87 10.630 0.001
2.3 兩組患兒依從性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兒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治療依從性評分45.79±3.88 39.87±5.24 5.742 0.000護理依從性評分43.27±3.92 39.93±5.31 3.200 0.002 n 40 40
靜脈輸液是指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或血液由靜脈輸入到體內的方式,以此糾正機體代謝紊亂和酸堿失衡,發(fā)揮治療效果[6]。靜脈輸液為患兒臨床治療的常用給藥途徑,靜脈輸液外滲是常見的不良事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穿刺部位選擇不當:于患兒的關節(jié)處進行穿刺,會受患兒頻繁活動引起針頭移位,從而發(fā)生滲漏情況[7];②固定不牢:穿刺后,選擇的膠布粘性較低,或敷料松動未及時發(fā)現(xiàn)和更換,穿刺部位固定方法錯誤,從而形成輸液滲漏;③血管使用不合理:穿刺時選取的血管較細,輸入高滲液體、刺激性大的液體或輸注速度較快,從而出現(xiàn)滲漏情況[8];④感染因素:患兒年齡較小,機體抗病能力較弱,穿刺部位消毒不合理,易發(fā)生感染情況,從而增大藥物滲漏風險[9]?;純撼1憩F(xiàn)為局部皮膚顏色蒼白、腫脹等,如未及時處理,隨著輸液時間延長,可引起血管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形成皮下壞死,甚至留下永久性瘢痕,影響皮膚美觀性[10,11]。當發(fā)生藥物外滲后,應當積極予以措施干預,立即停止輸液,盡量回抽外滲液體,及時對癥處理,局部制動并抬高患兒患肢,快速消散滲液,減輕患兒痛苦,如需繼續(xù)輸液要更換穿刺部位,并加強輸液期間巡視工作,防止再次出現(xiàn)此類情況[12]。傳統(tǒng)硫酸鎂濕敷會加重高滲性液體滲漏引起局部組織脫水,刺激血管與周圍組織,引起炎性改變,造成局部皮膚壞死[13-16]。自擬黃五醇溶液中含有黃連和五倍子,黃連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五倍子性味酸澀寒,有斂肺降火,澀腸斂汗止血等功效[17-20]。兩者合用并配合75%乙醇融合混合后浸泡外用發(fā)揮消腫、止痛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自擬黃五醇溶液濕敷的治療效果較好,可能與藥汁有效成分能夠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滲血、滲液快速被組織吸收,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脈散結的效果有關[21,2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自擬黃五醇溶液濕敷已經獲得患兒家屬的普遍認可,這可能與用藥后可幫助患兒快速緩解腫脹及疼痛現(xiàn)象,患兒哭鬧減少,患兒耐受性較好有關。另外,在治療期間實時與家屬溝通交流,隨時解答家屬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屬滿意度。除此之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與傳統(tǒng)硫酸鎂濕敷相比,自擬黃五醇溶液使用過程中患兒的依從性更強。其產生原因可能與用藥濕敷后患兒疼痛癥狀減輕,舒適度提高有關,更利于患兒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自擬黃五醇溶液局部熱敷用于小兒靜脈輸液滲漏治療中,能進一步改善局部腫脹癥狀,縮短患兒治療時間,提高療效,且家屬滿意度和患兒依從性較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