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銳,吳 昊,白 易,張雅敏
1 天津醫(yī)科大學一中心臨床學院,天津 300070;2 衛(wèi)生部危重病急救醫(yī)學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192;3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肝膽外科,天津 300192
缺血性膽管損傷(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 ITBL)是肝移植術后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往往需要反復進行侵入性膽道手術,最終可能導致患者再次移植甚至死亡[1]。ITBL的主要發(fā)病原因為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表現(xiàn)為供肝非吻合口部位變薄、狹窄、擴張等,影響患者肝功能,由于其發(fā)病率較高且患者預后較差,因此探究降低ITBL發(fā)生率的新方法,提高肝移植手術成功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3]。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 TMZ)是一種調節(jié)代謝抗氧化抗缺血的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可通過提高細胞缺氧狀態(tài)下的能量利用和抗氧化應激、抗凋亡能力等途徑增強細胞的缺血缺氧耐受力[4]。已有相關研究[5]表明,TMZ可減輕大鼠肝臟IRI,但其對膽管IRI的作用尚不明確。本研究擬通過構建大鼠ITBL模型,探明TMZ對ITBL的保護作用及其潛在機制,為減輕ITBL豐富思路。
1.1 實驗動物 雄性SPF級SD大鼠,體質量在200~250 g之間,購自北京維通利華有限公司,飼養(yǎng)在晝夜輪替各12 h的環(huán)境中,自由飲食,適應環(huán)境1周后開始實驗。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編號:SCXK(京)2016-0006;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編號:SYXK(津)2019-0004。
1.2 主要試劑 TMZ(法國施維雅公司),水合氯醛(美國Sigma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檢測試劑盒、脂質氧化檢測試劑盒、BCA蛋白定量試劑盒(上海碧云天公司),SDS-PAGE凝膠制備試劑盒(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兔抗人核因子紅系2相關因子2(Nrf2)、血紅素加氧酶-1(HO-1)、抗凋亡蛋白B細胞淋巴瘤-2(Bcl-2)、半胱天冬酶-3(Caspase-3)、β-肌動蛋白(β-actin)以及山羊抗兔IgG(英國Abcam公司)。
1.3 方法
1.3.1 分組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40只大鼠隨機分為4組:(1)假手術組(Sham組,n=10);(2)膽管缺血模型組(BIRI組,n=10);(3)術前6 h TMZ預處理組(TMZ-6h組,n=10),術前6 h TMZ灌胃(10 mg/kg);(4)術前3 d TMZ預處理組(TMZ-3d組,n=10),術前3 d每天TMZ灌胃(10 mg·kg-1·d-1)。Sham組、BIRI組、TMZ-6h組術前3 d每天給予和TMZ-3d組相同液體量的生理鹽水灌胃。
1.3.2 大鼠ITBL模型構建和取材 術前12 h禁食,4 h禁水。5%水合氯醛(0.6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常規(guī)備皮,消毒鋪巾,取腹部正中切口進入腹腔;充分暴露肝臟及其周圍組織,離斷肝臟周圍韌帶,再向上翻動肝臟,顯露膽總管、門靜脈及肝固有動脈,同時離斷胃及十二指腸周圍韌帶。使用無損傷血管夾在近肝門處夾閉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遠端,30 min后松開血管夾恢復血供并關腹。Sham組僅充分暴露肝臟并翻動肝臟后關腹。各組大鼠術后24 h再次麻醉后開腹,使用5 mL注射器從下腔靜脈采血2~3 mL,4 ℃ 3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80 ℃保存。每組各取5只大鼠膽管組織浸泡于10%多聚甲醛中固定。每組剩余的5只大鼠膽管組織在冰面上用組織剪剪碎后放入-80 ℃冰箱保存。
1.3.3 膽管組織病理學檢查 取出固定48 h后的膽管組織,修剪后沖洗、脫水,再放入二甲苯中進行透明處理,然后石蠟包埋,切片,60 ℃烤箱烘烤2 h,置于載玻片后放入45 ℃恒溫箱中烘干;二甲苯脫蠟、組織軟化,蘇木精、伊紅染色,顯微鏡下觀察膽管形態(tài)。
1.3.4 血清生化檢測 取已收集的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ALT、ALP、DBil等指標。
1.3.5 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檢測 每組取出5只大鼠膽管組織分別稱重,加入RIPA進行勻漿;將勻漿液4 ℃ 12 000×g離心5 min收集上清作為待測樣品,用BCA法檢測各組裂解液中蛋白濃度。依據(jù)說明書步驟完成每步操作,并使用酶標儀測量相應波長的吸光度。再根據(jù)各組蛋白濃度計算出每毫克蛋白的SOD活力單位和MDA水平。
1.3.6 Western Blot檢測蛋白表達 將第5步所得剩余樣本,98 ℃金屬浴10 min使蛋白充分變性。依次進行電泳、轉模、封閉、一抗孵育過夜,TBST洗滌3次,每次10 min,二抗孵育,TBST再次洗滌3次,曝光。
2.1 膽管病理變化 術后24 h(再灌注24 h),Sham組大鼠膽管組織上皮細胞連續(xù)性完整,結構正常;BIRI組可觀察到大鼠不連續(xù)的膽管上皮,伴壞死脫落,少量炎細胞浸潤;TMZ-6h組與BIRI組相比,無明顯改善;TMZ-3d組大鼠膽管上皮邊緣較清晰,少量壞死脫落細胞,與BIRI組相比顯著好轉(圖1)。
注:a,Sham組;b,BIRI組;c,TMZ-6h組;d,TMZ-3d組。
2.2 血清ALT、ALP、DBil變化 與Sham組相比,BIRI組ALT、ALP、DBil水平均明顯升高(P值均<0.05);TMZ-6h組與BIRI組相比,ALT、ALP、DBil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TMZ-3d組與BIRI組相比,ALT、ALP、DBil水平均顯著降低(P值均<0.05)(表1)。
2.3 膽管組織SOD、MDA變化 與Sham組相比,BIRI組膽管組織中的SOD活性顯著降低(P<0.05),TMZ-6h組與BIRI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MZ-3d組則顯著高于BIRI組(P<0.05)(表1)。與Sham組比較,BIRI組膽管組織中MDA水平明顯升高(P<0.05),TMZ-6h組相較于BIRI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MZ-3d組與BIRI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表1)。
表1 各組大鼠血生化指標和膽管組織氧化應激指標比較結果
2.4 氧化應激和凋亡相關蛋白表達變化 與Sham組相比,BIRI組Nrf2、HO-1及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達水平均顯著升高,Bcl-2蛋白表達水平顯著降低(P值均<0.05);TMZ-6h組Nrf2、HO-1、Bcl-2及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達水平與BIRI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TMZ-3d組Nrf2、HO-1和Bcl-2蛋白表達水平較BIRI組明顯增高,而活化的Caspase-3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值均<0.05)(圖2)。
圖2 各組大鼠膽管組織氧化應激與凋亡相關蛋白表達水平
目前常用的大鼠膽管IRI模型有:Kamada等[6]的“雙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Zhao等[7]建立的大鼠自體肝移植模型,以及夾閉再通肝左、右動脈和膽管的IRI模型[8]。原位肝移植模型雖最真實地還原了臨床肝移植手術過程,但存在操作難度大、術后異體免疫排斥反應等缺點。自體肝移植模型雖無異體免疫排斥反應,但因上肝和下肝等所有操作均在同一只大鼠身上完成,存在手術時間過長等問題。夾閉再通肝動脈和膽管這一方法操作簡便,且較好地模擬了膽管組織缺血和再灌注的全過程,是研究膽管IRI的較理想方法。因此筆者團隊選擇該方法作為研究膽管IRI的模型。
TMZ作為良好的抗心絞痛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促進細胞在缺氧狀態(tài)下ATP的形成和減輕酸中毒來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謝[9]。2021年一項關于豬腎移植的研究[10]表明,TMZ可通過減輕氧化應激、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維持線粒體功能、細胞能量平衡,發(fā)揮腎臟保護作用。另一項關于大鼠肝移植的研究[11]揭示了TMZ可通過激活AMPK途徑抑制細胞內(nèi)質網(wǎng)應激,減輕肝移植供肝的IRI。這些研究均提示TMZ對細胞IRI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為探究TMZ對肝移植術后缺血膽管組織是否具有保護作用,筆者利用大鼠膽管缺血性損傷模型加以驗證。首先TMZ預處理6 h后,膽管IRI并未明顯改善;隨后參考文獻[12]方法將TMZ預處理時間延長至3 d,膽管IRI發(fā)生了較顯著改善。這表明TMZ對大鼠膽管 IRI的保護作用并不能立即生效,而需要一定的作用時間,原因可能是由于TMZ發(fā)揮作用具有一定的時間依賴性。另外,本研究只觀察了再灌注24 h的膽管組織,而TMZ對再灌注更長期的膽管組織變化的影響仍需進一步明確。血清ALT、ALP、DBil等是臨床上常用的膽道疾病檢測指標,具有較好的特異性。通過對這些指標的檢測,說明了TMZ對膽管IRI的保護作用。
當器官發(fā)生IRI時,細胞產(chǎn)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誘導細胞大分子氧化修飾,抑制蛋白質功能,損傷線粒體DNA等,促進細胞凋亡,導致器官損傷[13]。SOD是組織細胞內(nèi)的一種重要抗氧化酶;MDA是生物體內(nèi)ROS作用于脂質發(fā)生過氧化反應生成的產(chǎn)物,MDA的集聚能加劇細胞膜的損傷。因此檢測組織內(nèi)SOD和MDA水平可間接反映機體氧化應激程度。本研究通過檢測大鼠膽管IRI后,膽管組織內(nèi)的SOD、MDA水平,證明了氧化應激反應參與膽管IRI過程,同時TMZ減輕了膽管IRI過程中的氧化應激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在TMZ預處理6 h后,大鼠膽管組織SOD和MDA水平與BIRI組相比無明顯變化,這與本研究膽管組織病理結果相吻合。
Nrf2是組織細胞內(nèi)廣譜的調節(jié)氧化應激的關鍵因子,參與了多條抗氧化應激、抗凋亡通路[14];HO-1是Nrf2下游直接發(fā)揮抗氧化應激作用的關鍵酶之一,能夠抑制組織細胞發(fā)生的氧化應激、凋亡等過程。有研究[15]發(fā)現(xiàn),通過給予小鼠促進Nrf2釋放的藥物,增加HO-1的表達,減輕了小鼠肝臟IRI。為進一步明確TMZ減輕膽管IRI的機制,本研究將Nrf2和HO-1作為氧化應激通路的標志物,通過Western Blot檢測了各組大鼠膽管組織中兩種蛋白的表達情況,同時檢測了凋亡經(jīng)典信號分子Bcl-2和Caspase-3蛋白表達情況,以明確組織凋亡情況,研究結果表明TMZ可能通過Nrf2/HO-1通路,降低大鼠膽管細胞凋亡,減輕膽管IRI。
綜上,本研究證明了TMZ預處理可改善膽管IRI。其機制可能為TMZ激活Nrf2,促進HO-1的表達,抑制了膽管細胞的氧化應激和凋亡。這為未來臨床治療肝移植后ITBL提供了新的思路。關于TMZ的有效給藥方案,筆者團隊會進一步加以探究。
倫理學聲明:本研究方案于2016年3月4日經(jīng)由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2016-03-A1,符合實驗室動物管理與使用準則。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的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錦銳負責課題設計,實施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及撰寫論文;吳昊參與實驗,修改論文;白易負責實驗指導,修改論文;張雅敏負責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