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婷
思維導圖一般又被人們稱為心智導圖,是一種幫助人們表達和歸納發(fā)散性思維的圖形工具。在思維導圖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勾勒不同知識之間的關系,并且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使用不同的圖形、顏色、線條等形式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與思維內容。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其實就是人們思維的構造過程,其表達方式符合人類大腦的運動規(guī)律,還能夠在動腦的同時調動學生其他感官參與到思維整理的過程中去,激發(fā)自身的潛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小學生年齡較小,自身掌握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較少,在面對比較復雜的知識時往往會手足無措,難以產生深入的理解。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就能夠開發(fā)自己的邏輯思維,利用特定的圖形、色彩等表達形式形成屬于自己的記憶鏈接,調動學生的圖形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記憶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審美鑒賞能力。當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技巧之后,還可以利用該工具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1]
1.構建閱讀行為體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將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閱讀材料,教師則負責引導學生理清不同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找到文本以及思想情感的相似處,讓學生學會提取閱讀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快自己的閱讀速度,同時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而使用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就能夠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理解的信息網,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篩選以及識別的能力,逐漸構成自己獨特的閱讀行為體系。在面對其他文本進行閱讀的時候也能夠加快自己的閱讀速度,快速提取文本有用的知識和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理清閱讀思維方式
與普通的閱讀教學形式相比,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開展閱讀學習時將根據議題進行多篇文章的閱讀,并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實現對閱讀內容的重組、對比與聯(lián)系,進而構成結構化的閱讀模式。在這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入思維導圖的概念,使用線索將不同文本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同時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例如,當教師在進行戰(zhàn)斗英雄相關主題文本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熟悉的英雄人物,再使用不同的思維導圖分析其特征,之后根據不同的特征歸納不同的文本。如此,學生再想到戰(zhàn)斗英雄的時候就不再只是有名字的印象,更能夠回憶起英勇事跡等內容。[2]
3.建立閱讀知識體系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受到年齡以及社會經歷的限制,導致其在進行閱讀的時候總是會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就很難產生深刻的印象,且在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記憶就會出現淡化。而在這期間使用思維導圖開展閱讀教學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量的文本中提取相似的內容,并歸納總結為一個固定的存儲單元,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例如,當教師在進行《梅花》教學時,該詩作的主題就在于贊頌梅花不畏嚴寒的品質。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雪梅二首》。兩個作品同樣都是贊頌雪天中梅花的芬芳與無畏,通過這樣對比學習的方式,學生能夠領會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還能夠加深對梅花品格的認知。
小學語文閱讀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一方面,學生將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通過閱讀獲取有效的文本內容,能夠達到流暢閱讀的效果,這也是比較基礎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還應該通過對文本的分析獲取更深層次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理解文本表達的內涵,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閱讀過程中,理解作品每一句話的含義。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更重視學生閱讀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很多語文教師將大量的課堂時間花費在生詞的記憶與課文朗讀環(huán)節(jié),導致課堂閱讀策略教學、提問引導等環(huán)節(jié)用時減少,無法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同時也很難加深學生的情感認知。[3]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都是以閱讀文本為主要研究內容,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導致學生難以形成閱讀興趣。此外,小學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是題海戰(zhàn)術,教師通過大量閱讀題目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答題正確率,在課堂教學中也更側重于對答題技巧的教學,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盡管這樣的教學模式適應于應試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成績,但是卻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打消了學生日常閱讀的熱情,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沒有好處。另外,盲目做題會導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受限,難以感受作者的情感與創(chuàng)作意圖,進而降低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難以落實高質量閱讀。
隨著小學語文教育的不斷變革,當前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也經歷了多番更新與完善,突出了對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等多維度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適應全新的教材以及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會從網絡中搜集教學方案與教學視頻,很多時候就會出現實際教學脫離所用教材的問題,難以發(fā)揮出教材內容的價值。這是由于教師對新的教材內容研究不足,對于閱讀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因此在備課以及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會出現偏離的問題,難以落實閱讀教學目標,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以上問題還會影響教師組織教學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整合各單元課文內容,無法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小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很多學生都存在極大的課外閱讀興趣,然而受到家長以及學校教育的限制,大多數學生能夠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比較少,且缺乏課外閱讀的經驗,并未形成閱讀習慣。再加上缺乏專業(yè)教師的指導,很多學生在選擇書籍的時候都是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其中很多內容較為直觀具體,難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愿意接觸具有抽象性特征的書籍,嚴重影響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通常情況下,學生更加偏向于選擇漫畫卡通類型的書籍,在閱讀的時候比較直觀,能夠當作日常消遣的方式,但是對于學生深度思維以及寫作能力的提升卻缺乏積極的作用。此時教師與家長就應該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需求與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推薦合適的書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課外閱讀教學也是思維導圖應用的最佳模塊,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主題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書單,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與習慣。
閱讀預習不僅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預習的主要要求就是對課文生詞生字的書寫訓練以及整篇文章的朗讀訓練,這樣的預習閱讀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字量,使得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但是對于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來說,以上預習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此時教師就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把握閱讀重點。思維導圖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與預習活動,在預習階段就進入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學生還可以在思維導圖構建過程中寫出自己困惑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課的時候重點關注,加深自己的理解。[4]
例如,當教師在進行《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學之前,就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學習文中的生詞生字,并通過查找資料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再開展整文的閱讀,嘗試采取思維導圖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提高預習效果。
提問引導以及任務引導都是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形式與策略,而提問又能夠作為群文閱讀的收尾工作,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時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引導閱讀之前應該根據學生的閱讀內容設計科學的閱讀任務與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中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弄清楚多篇文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多遷移性和比較性的問題才能夠有效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當進行《曹沖稱象》文章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的形式幫助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提高信息重組以及閱讀材料延伸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曹沖的方法正確嗎?”“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呢?”“在閱讀文章之前你能想到曹沖的方法嗎?”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思維導圖的條理,進而輔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比較基礎的教學內容,但是卻需要應用學生各種學習能力,才能夠加深對閱讀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對于閱讀基礎以及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其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失去耐心,勉強閱讀后也無法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現無效閱讀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理清自己的邏輯思維,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思維與文章內容,學會分解復雜閱讀本文,進一步理清文章的脈絡,最終能夠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呈現閱讀內容。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
例如,當教師在進行二年級第二單元教學時,就可以根據該單元的主題“秋”開展閱讀教學。為了強化學生對各篇文章的學習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復習的同時繪制思維導圖,對該單元的閱讀內容進行梳理。經過簡單的思維導圖繪制之后能夠發(fā)現,圍繞同一個文學主題能夠產生多種表達形式,例如古詩、散文、現代文等。針對古詩模塊,學生可以采取注釋的方式強化古文理解,對于散文可以通過上下文聯(lián)系感知作者情感,對于現代文則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情節(jié)人物關系,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技巧,還能夠深化對文章文體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而形成獨立思考與總結歸納的好習慣,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思想的理解,逐漸感知閱讀的樂趣。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種高效的記憶思維方法,將其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清不同文本之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通過理清素材關系、設計閱讀任務以及落實預習教學等方式落實思維導圖在閱讀中的應用,不斷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