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金林
郭沫若是我國杰出的作家、詩人、戲劇家、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同時也是革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雄姿豪放,業(yè)績輝煌。周恩來將他譽為“今日革命文化的班頭”①周恩來:《我要說的話》,《新華日報》1941年11月16日。。茅盾將他1920至1940年代的奮進歷程稱作“中國前進的知識分子所度過的‘向真理’的‘天路歷程’”。②茅盾:《為祖國珍重!——祝郭若沫先生五十生辰》,(香港)《華商報》1941年11月18日。王若飛稱贊他是“國家的至寶”。③王若飛:《中國人民需要郭先生——在重慶各黨派領(lǐng)袖和文化界人士歡宴文化戰(zhàn)士郭沫若的盛會上的發(fā)言》,《新華日報》1945年4月9日。郭沫若也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懷著要把全部的力量、精神和生命“無條件地拿出來”,為完成革命事業(yè)、建設(shè)新中國而奮斗的熱忱,肩負起重大的使命。像郭沫若這樣一位偉大詩人、史家權(quán)威、革命前驅(qū),我們應(yīng)該加以愛戴,對他的評價應(yīng)該實事求是。只是1980年代以來,有人為了顛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的排序,重構(gòu)一個經(jīng)典譜系,對郭沫若本人及其作品進行嚴厲的批判。學術(shù)研究應(yīng)該與時俱進,原有的“排序”也不是“鐵律”,但“重構(gòu)”不是“主觀構(gòu)建”,郭沫若在某個特定時期的缺點和作品的某些缺失也不能一律視為本性缺陷予以放大,結(jié)論不能依從一家之言任性推演。正是這樣的“放大”和“推演”,把郭沫若臉譜化和漫畫化了,“紅的發(fā)燙”“要作時代的留聲機”“獻媚”“風派人物”“摧眉折腰”“人性‘墮入暗夜’”之類的酷評連篇累牘,曾經(jīng)被譽為“一座高峰”“萬仞風光”①田間:《高峰——悼念偉大的勞動者詩人郭老不幸與世長辭》,《悼念郭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494頁。的郭沫若,成了被有些人任意拿捏的“丑角”。
可喜的是青年學者李斌的新著《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為我們認識郭沫若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的郭沫若開拓了視野,讓我們看到郭沫若研究還有很多新的領(lǐng)域、新的天地。是書2021年5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采用了郭沫若1949年以后大量未曾公布的書信、手稿和檔案等文獻史料,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郭沫若特定的身份,從郭沫若對“《歷史人物》《地下的笑聲》《洪波曲》以及古文字類著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郭沫若的歷史劇《武則天》《蔡文姬》的創(chuàng)作以及學術(shù)著作《管子集校》的編撰過程;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所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業(yè)績;作為中國文聯(lián)主席的郭沫若如何在文壇發(fā)言;作為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主席、享譽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代表,郭沫若如何與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和知識分子交往等五個方面,進行梳理和解讀,讓我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的郭沫若鮮為人知的心靈獨白和特有的精神魅力,讀來津津有味。
《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一章《舊著再版費思量》第二節(jié)“張治中與《洪波曲》的修改”,從郭沫若紀念館館藏的郭沫若致張治中的兩封信札說起,談起郭沫若在《抗戰(zhàn)回憶錄》中寫到的發(fā)生在1938年11月的“長沙大火”?!犊箲?zhàn)回憶錄》1948年8月25日至12月4日在香港《華商報》副刊《茶亭》連載。后經(jīng)修改以《洪波曲——抗日戰(zhàn)爭回憶錄》為題連載于《人民文學》1958年7月至12月號,1959年收入《沫若文集》第9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38年10月,按照周恩來的部署,郭沫若帶領(lǐng)第三廳從武漢撤退途中經(jīng)過長沙。長沙當時在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的管轄之下,張答應(yīng)給第三廳六輛卡車,但未能兌現(xiàn)。突然遭遇“長沙大火”,郭沫若只好帶人狼狽出逃。出城時遇上周恩來和葉劍英,大家對“放火”都十分憤慨。
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政府提出“焦土抗戰(zhàn)”政策,即放火燒掉任何可資敵用的財物、設(shè)備和房屋,指望以空間換時間。在日軍占領(lǐng)岳陽后,1938年11月12日蔣介石密電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命令將長沙全城焚毀。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派出士兵,在全城各處點火,長沙全城燒毀三分之二,100余萬戶民舍被焚毀,數(shù)以萬計的無辜民眾葬身火海。而大火之后,日軍并未立即進攻長沙,輿論嘩然。國民黨政府無端燒毀長沙城的行為,激起人民的極大憤怒。郭沫若在《抗戰(zhàn)回憶錄》第十五章《長沙善后》第六節(jié)中對張治中進行了嚴厲譴責,稱“放火燒長沙,是張治中、潘公展這一竿子人的大功德?!睍r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和平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的張治中,在《人民文學》看到《抗戰(zhàn)回憶錄》后給郭沫若寫了一封長信申辯,說當時不得不服從蔣介石的命令,懇請郭沫若“高抬貴手、筆下留情”。他在信中寫道:
您現(xiàn)在是中共黨員,而我是民主人士。您在人大是副委員長,在政協(xié)是副主席,我都是常務(wù)委員,解放后我們同事十年之久了,您的大作雖寫于一九四八年,而在一九五八年五月您“把舊稿整理了一遍”,再次發(fā)表,把我描寫成這樣一個人,試想,站在黨員對黨外人士的立場,同事十年的立場來說,這能說是合適的嗎?
進而援引毛主席《論聯(lián)合政府》中關(guān)于國民黨性質(zhì)和成分的分析,說自己是個“進步的民主分子”,可在郭沫若的筆下,卻成了國民黨反動集團的“‘貪圖功名’的‘黨老爺’‘官老爺’了,這怎能叫我不喊冤叫屈呢?”作為“親歷者”的郭沫若當然不會冤枉“進步的民主人士”張治中,但也不愿意違背史實,隨意刪改,只是表示《洪波曲》出單行本時也把張治中的長信“作為附錄”。張治中表示同意,并對郭沫若的“雅量”致以“崇高的敬意”。豈料周恩來知道后要求郭沫若修改,致使《洪波曲》單行本中非但沒有把張治中的長信“作為附錄”,原文也改為“放火燒長沙,是國民黨人在蔣介石指使下所搞的一大功德?!卑褟堉沃袕摹伴L沙大火”中解脫出來。周恩來也是“長沙大火”的“親歷者”,雖說當年也十分憤慨,而今作為共和國的總理,站到團結(jié)“進步的民主人士”的高度處理歷史問題,用心良苦。周恩來是郭沫若的直接領(lǐng)導,郭沫若在周恩來面前始終是“協(xié)力”“同心”,這次當然也不能違拗。
周恩來和張治中相識于黃埔軍校,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張治中任教育長。解放前分屬于不同的陣營,一個是共產(chǎn)黨的中堅人物,一個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lǐng)。他們有著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觀點,為了各自政黨的利益也時有爭執(zhí),但也在長期的交往中卻結(jié)下了真誠而深厚的友誼。解放戰(zhàn)爭后期,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首席代表到北平與中共進行和談,南京政府拒絕在《國內(nèi)和平協(xié)定》上簽字,致使談判破裂,國民黨的代表們面臨著去與留的選擇,是周恩來的勸導和關(guān)愛,使張治中一家決定留在北平,因而被譽為“和平將軍”。據(jù)說蔣介石敗逃臺灣后,最恨的人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的馬歇爾,一個便是張治中。張治中改弦更張,成為中共的追隨者,讓蔣介石恨之入骨。出自對張治中的關(guān)心和保護,周恩來要求郭沫若修改《洪波曲》是很自然的事;而郭沫若與張治中“同事十年之久了”,還在揭露“長沙大火”的“真相”,對“長沙大火”這樣極為敏感問題的認知還停留在十年前,真可謂“書生意氣”。
修改《洪波曲》是“遵命”,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研究有時也是“奉命”而為?!豆魰胖械漠敶袊返诙碌诙糠帧啊恫涛募А窇?yīng)該說是一部集體創(chuàng)作”,從郭沫若留存下來的書信及相關(guān)史料中說明歷史劇《蔡文姬》的創(chuàng)作是遵從“指示”。郭沫若1959年2月16日夜給周恩來的信中說:
一月廿六日陪墨西哥客人到廣州后,因孩子們在春假中到了廣州,我便留下把劇本《蔡文姬》寫出了。二月三日動筆,九日晚脫稿。茲寄上清樣本五冊,請飭交陳總和周揚同志各一冊。如請暇審閱,請?zhí)崾疽庖姡蝗栈鼐┖笤傩薷?。這個劇本是通過蔡文姬替曹操翻案。這個主題是根據(jù)主席和您的提示。去年十一月有一天晚上我們在鴻賓樓吃晚飯,陳總亦在座。我坐在您的旁邊,您曾向我說,不妨寫一個劇本替曹操翻案。案是翻了,但翻得怎樣,有待審定。
郭沫若提到的“主席”的提示,指的應(yīng)該是在1957年11月,毛澤東與郭沫若、胡喬木等人共進晚餐時的談話。毛澤東說:“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唱戲總是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泵珴蓶|的“提示”比較委婉,周恩來的“提示”可就極為明確了。1958年11月,周恩來當著陳毅的面希望郭沫若“寫一個劇本替曹操翻案”,郭沫若就不得不高度重視了。劇本《蔡文姬》寫出后,經(jīng)反復修改,演出效果相當好。1959年6月2日《文匯報》發(fā)表的一篇劇評中寫道:
首先從劇本分析,作者發(fā)揮了高度的想象力,信手拈來,指揮如意,使用歷史資料,隨心所欲,左右源源,但卻如“杜少陵詩,無一字無來歷”。同時,作者一面堅定了為曹操翻案的歷史觀點,一面又深切切合當前民族政策,予人以一定政治感染。在這些方面,也完全體現(xiàn)了厚古薄今的時代精神??傆^全劇,就是一首感情非常充沛,用意溫柔敦厚,風格卻又瑰麗美婉,體裁則是洋洋灑灑的長詩。至于舞臺畫面色調(diào)的和諧古艷,那又是一幅唐、宋名家畫的著色《文姬歸漢圖》。它凌駕了過去的《虎符》,向前躍進不止一大步。而好處更在從神韻上從形象上無論巨細都在繼承著古典戲曲的民族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揚。(景孤血:《寫在看話劇〈蔡文姬〉后》)
緊接著,郭沫若開始醞釀歷史劇《武則天》。與《蔡文姬》的“遵命”不同,而《武則天》的創(chuàng)作則來自考察奉先寺石窟時觸發(fā)的靈感。1959年7月1日,郭沫若到龍門石窟西山南部的奉先寺石窟考察,他在《訪奉先寺石窟》中詠道:“武后能捐脂粉費,文章翻案有新篇?!辈⒓幼⒃疲骸胺钕人履窘ú糠忠褮?,唯雕像尚完整。巖上刻有《大盧舍那象龕記》,乃開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所刻。其文有云‘以咸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至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乙亥十二月卅日畢功’。案咸亨三年,武后年四十九歲,助脂粉錢建雕像,較之清慈禧太后以海軍費建頤和園者,有上下床之別?!边@之后,郭沫若與吳晗、尚鉞、翦伯贊、呂振羽、田漢、李伯釗、周揚、胡喬木等知名歷史學家和戲劇家、理論家反復探討,并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力求寫出一部“好戲”來。1960年3月中旬,《武則天》開始在人民藝術(shù)劇院邊排練邊修改,同年5月《武則天》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
就《蔡文姬》和《武則天》相比較而言,郭沫若更看重《武則天》?!豆魰胖械漠敶袊返谌隆段穆?lián)主席如何在文壇發(fā)言》第二節(jié)“籌備第三次文代會”,寫到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周揚所作的《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shù)的道路》報告中稱贊《蔡文姬》,而郭沫若則希望周揚能更換為《武則天》。周揚之所以否定郭沫若的提議,大概是出自他的政治敏感?!恫涛募А肥敲飨谝獾模o曹操翻案的還有周恩來和陳毅等人呢;而創(chuàng)作《武則天》只是郭沫若一時的靈感,是“我要寫”,孰重孰輕,周揚自然掂量得出來。相比較而言,郭沫若還是“書生氣”。
巴金在《永遠向他學習——悼念郭沫若同志》一文中說:在郭沫若身上“人們看到了戰(zhàn)士、詩人和雄辯家、智慧、才能、氣魄、熱情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蓖艚佑|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誠,他談話,寫文章沒有半點虛假。”①新華月報資料室編:《悼念郭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3頁。通覽《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我們更能感悟到巴金所說的“印象”,是知人之論。
《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二章《新著撰寫密相商》第一節(jié),寫郭沫若“校補”許維遹與聞一多合著的《管子校釋》,尋找“參考之書籍”的經(jīng)過和“校補”的過程,著實令人感動。
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wù)暗殺,1950年許維遹在北京病逝,由許維遹纂集,聞一多校閱的《管子》中途輟止。1953年秋月,聞一多夫人將《管子》書稿交給中國科學院,希望能夠組織專人整理出版。郭沫若代表中國科學院接受了這個囑托,親自動手“校補”。郭沫若這樣做,一是出自對戰(zhàn)友聞一多敬仰和懷念之情,要完成戰(zhàn)友未竟的事業(yè);二是出自對祖國文化瑰寶的熱愛。《管子》一書匯集秦漢之際諸子百家學說,是戰(zhàn)國秦漢學術(shù)的寶藏。雖說整理工作很艱巨,但意義重大。郭沫若在《管子集?!洝分袑懙溃?/p>
此項工作,驟視之實覺冗贅,然欲研究中國古史,非先事資料之整理,即無從入手?!豆茏印窌藨?zhàn)國、秦、漢時代文字之總匯,其中多有關(guān)于哲學史、經(jīng)濟學說史之資料。道家者言、儒家者言、法家者言、名家者言、陰陽家者言、農(nóng)家者言、輕重家者言,雜盛于一籃,而文字復舛誤歧出,如不加以整理,則此大批資料聽其作為化石而埋沒,殊為可惜。前人已費去不少功力,多所校釋,但復散見群書,如不為摘要匯集,讀者亦難周覽。有見及此,故不惜時力而為此宂贅之舉。①《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69、79頁。
這項“校補”原定為“集體項目”,郭沫若召集馮友蘭、余冠英等學者商議,大家答應(yīng)分頭去做的??傻浇馗鍟r間,有些人還沒有動筆,交來的稿件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郭沫若這才決定單獨完成。他從尋找資料入手,花了近二年的時間,“收集到17種宋明版的《管子》”,“搜集到自朱熹以來有關(guān)《管子》校注、研究著作近50種”②《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69、79頁。,從郭沫若的相關(guān)書信中可以看到,他“尋找資料”真的是不知疲倦,竭澤而漁。一些珍稀版本,如陳奐校《管子》抄本、丁士涵《管子案》殘稿、安正書堂《管子》等,郭沫若看后還都寫了“題跋”或“題記”,說明此書的學術(shù)價值,并對收藏家表示感謝。1955年8月4日,楊樹達將他從王先謙后人手上購得的《管子集校》稿本寄給郭沫若,并打聽大著“何時可令快讀”。郭沫若在9月6日的回信中寫道:
遇夫先生:
八月三日赴北戴河,昨日始返京,得讀八月四日手札,并得王葵園《管子集解》,甚為快幸?!豆茏蛹!芬粫翟S維遹、聞一多遺業(yè),余為之校補,較原稿可增多一倍,現(xiàn)正校對中,今年或可望出版。王書來,恐又將有所增益矣。
敬禮!
郭沫若
《管子集?!吩瓉碛媱澯?955年出版,后來延后至1956年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延后的原因無非是又“有所增益”?!拜^原稿可增多一倍”,這個“一倍”大多是很難尋覓的珍稀版本。別人都不愿意做的“冗贅之舉”,郭沫若卻樂此不疲,氣魄之宏大、學識之精湛固然可敬,而更可敬的恐怕還是他為人和治學的精神。
郭沫若這種真誠而熾熱的情懷在國際交往中表現(xiàn)得也很充分。在國際交往中,郭沫若一方面嚴格遵守組織原則,另一方面熱情待客,不厭其煩,盡可能做到有求必應(yīng),皆大歡喜,這在《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五章《有朋自遠方
來》中有一系列很感人的事跡。如1956年邀請居里夫婦的外孫女、約里奧-居里的女兒、法國核物理學家海倫娜·郎之萬和她的丈夫米歇爾·郎之萬來北京,參加“世界文化名人本杰明·富蘭克林、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紀念會”;1968年為日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坂田昌一教授尋找治療代謝性骨病的中藥;1972年邀請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訪華等,這一系列重要的外事工作都做得盡善盡美。1964年8月下旬,坂田昌一教授帶領(lǐng)由61名日本科學家和學者組成的日本代表團,前來北京參加由我國承辦的國際科學討論會。8月27日晚,郭沫若在四川飯店宴請坂田一行,用餐后郭沫若為61名成員每人寫了一幅字,日本客人喜不自禁。1970年10月16日,坂田昌一教授謝世。1973年4月上旬,坂田昌一的夫人坂田信子和有山兼孝夫婦來我國訪問,了解我國的幼兒教育情況,受到郭沫若的盛情接待和宴請。坂田信子請求郭沫若為她寫一幅李賀的《莫種樹》:“園中莫種樹,種樹四時愁。獨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臂嗵镄抛诱f她常常吟誦這首詩表達對丈夫坂田昌一的哀思。郭沫若沒有寫《莫種樹》,而是作了一首《宜種樹》:“園中宜種樹,最好是梧桐。葉落日常在,冬來不覺冬?!辈懥艘粋€小跋:“坂田信子夫人囑書李賀《莫種樹》,今反其意成《宜種樹》一首以應(yīng)?!边^了兩天,郭沫若又以墨寶相贈,這回寫的是“一生充實有光輝,滿門桃李正繁枝。孟光不愧梁鴻志,天下英才教育之。”附跋云“坂田信子女史乃故友坂田昌一教授之夫人,決獻身于幼兒教育事業(yè),囑題,賦贈?!辈椤懊瞎獠焕⒘壶欀尽币痪浼幼ⅲ骸傲壶?,紀元一世紀時隱士。所作《五噫歌》,富有階級意識。東漢章帝想逮捕他,他隱藏起來了。其妻孟光,與鴻志同道合,以耕織為業(yè)。”并錄《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人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郭沬若還特地寫了一首詩送給有山兼孝:“櫻花時節(jié)海棠開,好友隨春一道來。園內(nèi)牡丹猶有待,含情留客無忙回?!庇邪显疲骸坝猩郊嫘⑾壬略L即事,題求哂正,并以為紀念,惜筆墨劣耳?!崩畋笤跁袥]有對郭沫若的接待和題贈作過多的闡釋,只是援引了坂田信子的一席話。坂田信子說她離開北京去南京時,“于立群在北京機場又安慰我,又說給我郭沫若先生對詩的解釋,我激動的到南京下飛機時還未哭完?!彪x開深圳去香港,坂田信子夫人在深圳橋頭依依不舍,“又一次激動的流了淚”(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編:《接待日本坂田信子和有山兼孝夫婦簡報》第9期,1973年5月7日)。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以真心換真心”,讀來令人感動。
郭沫若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lǐng)域,都建立了輝煌的業(yè)績。他對于文學、哲學、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象甲骨、金文、石刻、文書以及戲劇、詩詞,書法等,幾乎無不精通,在各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一位卓越的無產(chǎn)階級社會科學大師。
誠可謂“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生活中的郭沫若謙卑好學?!豆魰胖械漠敶袊返诙碌谌?jié)“《武則天》的創(chuàng)作與修改過程”寫到,“醞釀期間”,郭沫若曾致信吳晗討論武則天;進而關(guān)注文藝界有關(guān)越劇《則天皇帝》的討論、廣泛查閱有關(guān)武則天的材料,初稿寫出后送請?zhí)餄h、陳白塵等同好指教,并由周恩來組織了以周揚為首的五人小組修改。與此同時,郭沫若又派專人到四川廣元考察武則天廟,調(diào)查武則天的相關(guān)資料,力求對武則天作出公正的歷史評價。《武則天》五幕歷史劇定稿后,文藝界于1960年10月召開《武則天》座談會,郭沫若根據(jù)座談會意見進行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修改。1961年5月14日,《光明日報·史學》發(fā)表陳振的《也談武則天的出生地和出身》,與郭沫若劇本中有關(guān)武則天出生的相關(guān)觀點展開討論。1962年2月,郭沫若將再次修改后的劇本稿送請邵荃麟、田漢、光未然、吳晗、嚴文井、翦伯贊、陳白塵、王戎笙、曹禺、李伯釗、焦菊隱、陽翰笙、阿英、夏衍等名家審閱,并再次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1962年6月,郭沫若對劇本作了大刀闊斧的修改,由五幕改為了四幕。同年7月7日,郭沫若觀看完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演出后,決定再作修改。7月13日,郭沫若因聽覺不好,拜托王戎笙代替他參加座談會,聽取文藝界同人對《武則天》的意見。出席這次座談會的有曹禺、田漢、焦菊隱、景孤血、高文瀾、張艾丁、李超、王子野、張季純、戴不凡、朱琳、曲素英、趙韞如等數(shù)十人。1962年9月,《武則天》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在《序言》中說:“自初稿寫出到現(xiàn)在,快兩年半了。在這期間,接受了不少同志們的意見,進行了很多次的修改。”“據(jù)我自己的經(jīng)驗,文章的多改、多琢磨,恐怕還是最好的辦法。”“改,改,改!琢磨,琢磨,再琢磨!鐵杵是可以磨成針的?!薄拔恼碌亩喔摹⒍嘧聊ァ钡那疤?,恐怕得要像郭沫若那樣的謙卑好學,求賢如渴,心胸開闊,氣象宏大。
《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第四章《延攬古代史研究人才》第四節(jié)“籌備中國科學院學部”,這一節(jié)寫到1954年9月上旬,經(jīng)過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副部長、歷史學家杜國庠的聯(lián)系,陳寅恪同意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黨組成員、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大年代郭沫若擬了一封感謝信,信是這樣寫的:
寅恪先生大鑒:
學友杜守素先生來京,得悉身體健康,并已慨允擔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曷勝欣幸!
學部是科學院指導全國科學研究工作與學術(shù)活動的機構(gòu),事務(wù)不多,先生仍可全力從事學術(shù)研究,工作中有何困難,科學院定當設(shè)法予以解決。目前正在積極進行,詳情將請守素兄返粵時面達。
尊著已在《歷史研究》上先后發(fā)表,想已見到。對《歷史研究》的編輯工作如有指導意見,望便中示知。即頌。
著祺!
郭
郭沫若看后作了修改,現(xiàn)抄錄于下:
寅恪先生大鑒:
學友杜守素先生來京,獲悉先生尊體健康,并已蒙慨允擔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曷勝欣幸!
學部乃科學院指導全國科學研究工作與學術(shù)活動之機構(gòu),事務(wù)不多,不致影響工作。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詳情將由守素兄返粵時面達。
尊著二稿已在《歷史研究》上先后發(fā)表,想已達覽?!稓v史研究》編輯工作缺點頗多,質(zhì)量亦未能盡滿人意,尚祈隨時指教,以期有所改進。尊處于學術(shù)研究工作中,有何需要,亦望隨時賜示,本院定當設(shè)法置備。專此,即頌。
著祺!
郭
郭沫若修改之后,于9月30日返還劉大年,并附便箋說:“文稿略有潤色,已書就,望交杜守素同志轉(zhuǎn)。”對陳寅恪,郭沫若可說是十分崇敬,因為他愛重人才。郭沫若認為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中,每一個中華民族的成員,都應(yīng)該盡其所能,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因而對于有才能的人,他總是盡自己之所能,奔走呼吁。山西大學有位教師名叫宋謀玚,在1957年和“文革”初期前后二次戴上右派帽子,被開除公職,1971年在湖南老家接受改造時給郭沫若寫信,說他在研究《資治通鑒》,也研究《紅樓夢》和魯迅舊體詩。郭沫若覺得他校點《資鑒校補》頗認真,解釋魯迅的舊體詩也有獨到之處,居然在1971年夏天致信吳德和吳慶彤,鄭重推薦,“希望能夠調(diào)用宋謀玚從事研究工作”。吳德當時擔任國務(wù)院文化組組長,吳慶彤擔任國務(wù)院辦公室黨的核心小組負責人,協(xié)助總理、副總理處理國務(wù)院日常事務(wù)。郭沫若如此重才,可見他有很單純的一面,說是“真正的學人”也不過分。1949年3月27日郭沫若率領(lǐng)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代表團團員丁玲4月13日在給陳明的信中寫道:“沿途民主人士軼聞亦不缺乏,但都不如文藝組之調(diào)皮,田(漢)洪(深)兩兄表現(xiàn)都不甚好,尤其是洪,郭老常常生氣、著急。郭的確是一可愛之人!”①王增如:《丁玲贊美郭沬若是可愛之人》,《世紀》2021年第3期。研讀匯集在《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的大量信札,我們確實看到了郭沫若那些鮮為人知的“可愛”的一面。
以上是我在閱讀《郭沫若書信中的當代中國》時的一些感想和體會。李斌的這本新作從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出發(fā),客觀翔實,在材料的組織和分析評價上恰到好處,且富有創(chuàng)見,真正將晚年郭沫若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作為年輕學者,這種勤奮和扎扎實實的治學態(tài)度值得稱頌。郭沫若研究近年來有所起色,郭沫若在學界的形象有所改觀,這和以李斌為代表的年輕學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我期待李斌繼續(xù)奮進,在學術(shù)上取得更大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