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沛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時代發(fā)展的快慢直接影響著藝術發(fā)展的速度,因此,每個時期藝術活動的變化都是與社會生活變化同步的。經過“北方藝術群體”“星星美展”等眾多活動藝術群體的鋪墊,“85 美術思潮”在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出現,這樣的一次“反傳統(tǒng)運動”對中國當時的各藝術領域都影響頗深。除了在美術領域具有深厚的影響力,“85 美術思潮”還推進了搖滾音樂在中國當代的發(fā)展,實現了電影發(fā)展的生活化。“85 美術思潮”超前的思想潮流和幾乎“全盤西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產生了廣泛影響,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第一次全國規(guī)模的前衛(wèi)藝術運動。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如海浪般涌入我國,自由、熱情、前衛(wèi)等各種藝術理念的激烈碰撞,使年輕一代有思想的創(chuàng)作者開始尋求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從1985 年開始將近十年間,群眾群體中有將近一百個藝術群體接連出現。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知名的藝術家由于受當時西方思潮的影響,幾乎都參加過群體活動,他們在思想上擁有共同一致的藝術觀念,一起發(fā)表藝術宣言和藝術筆記。其中涌現出以“無名畫會”“星星畫會”“北方藝術群體”等為代表的重要的自由創(chuàng)作群體,這些在當時被稱為所謂的非主流藝術,是一種另類的藝術?!氨狈剿囆g群體”是以舒群為代表出現較早的一個文藝沙龍式的群眾團體。舒群曾經在《為北方藝術與群體闡釋》中說道:“在這個‘世界’里,人類已有的一切傳統(tǒng)已蕩然無存?!痹诔闪⒅?,他們的團體沒有組織過正式的展覽,而是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和宣言,傳播理性精神。在這期間,一些群體成員之間也發(fā)生了思想上的動蕩,成員間的思想交流也碰撞出新的藝術火花。從1984 年8 月第一次非正式聚會以舒群為代表的七人,到1984 年9 月正式組建“北方藝術群體”,當時群體為王廣義、舒群、任戩等15 位青年藝術家組成,而“北方文化”也是他們主要倡導的理念,并且推崇理性精神。后來,“星星畫會”等團體展出的作品擺脫了傳統(tǒng)教條的寫實主義,而是采用抽象、變形的現代藝術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年輕藝術家抵觸傳統(tǒng)文化的教條化,他們內心需要突破與創(chuàng)新,需要接受新的知識血液去創(chuàng)作,追求藝術與個性、藝術與自由。到了20 世紀80 年代初期,以學院派為代表的傷痕美術、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自然主義成為中國當代畫壇的主流。極力推崇理性表現繪畫的“北方藝術群體”與學院派形成了強烈的沖突,于是藝術團體開始分化,形成了當時“三足鼎立”的學院藝術、傳統(tǒng)藝術和對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前衛(wèi)藝術——“85 美術思潮”。
“85 美術思潮”的反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追求,對我國各個藝術領域的影響頗深。它是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思潮運動,從中走出來的藝術家如雨后春筍一般開始涌現。他們崇尚自由,不受政治立場和傳統(tǒng)文化的壓力所迫,在通往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頗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對當下文學、電影、音樂等諸多藝術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美術領域以王廣義、張曉剛為代表的學者,嘗試用繪畫來捕捉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我感受,描繪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寫照;在音樂領域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樂開始出現,他們用音樂、用吶喊去表達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內心的渴望;在影視領域也大膽地運用戲謔、自嘲、諷刺的方式去表達現實世界。很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極度自我,追求自由,這使得壓抑的青年人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依托。
“85 美術思潮”成為當今美術界研究及創(chuàng)作的一種經典的語言符號,它標志著中國20 世紀80 年代中期普遍存在的一種試圖擺脫傳統(tǒng)、生硬、嚴謹,崇尚自由追求的藝術。西方現代藝術進入中國,推動著青年藝術家借助色彩、形狀、聲音等不同的藝術語言模仿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和作品。
“85 美術思潮”就像現代主義藝術鼻祖馬賽爾·杜尚創(chuàng)作的《泉》一樣,不是直截了當地批判社會現象,而是采取隱喻的創(chuàng)作手法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行批判,以此來喚醒對人性的反思?!皞€性”“自由”成為這一時期青年藝術家創(chuàng)作源泉的出發(fā)點。例如,耿建翌先生的油畫作品《燈光下的兩個人》,在“85 美術思潮”中成為嶄露頭角的代表作品之一。畫面為黑色背景,一男一女坐在桌前,他們緊挨在一起,但又毫無情感聯系,色調深沉,使人們能看到某種荒誕意味,造型的具象表現像在暗示著什么。這種充滿個性的“冷漠”藝術在他后來的成名作《1985 年夏季的第一個光頭》以及《第二狀態(tài)》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又如,“北方藝術群體”代表王廣義的《凝固的北方極地》,灰色的基調給人一種荒蕪、凄涼的寒意,一個個“抽象化”的背向肅立的“人物”形象,似云非云的懸浮的團塊、空曠的大地、遙遠的地平線、靜謐而冷寂的氛圍,構成了《極地》系列二十余幅油畫的典型特征。而這些繪畫也表現出了“理性之美”,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真實的情感。王廣義說:“這組作品力圖表現出一種崇高的理念之美,它包含人本身永恒的協(xié)調和健康的情感。在這里,創(chuàng)造者和被創(chuàng)造者所感受到的是靜穆與莊嚴,而絕非一般意義的賞心悅目?!?/p>
20 世紀80 年代,中國大多數音樂延續(xù)了抒情、婉約的曲風。直到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進入中國,新的潮流音樂——搖滾樂開始在中國出現。在當時傳統(tǒng)音樂流行的大環(huán)境中,搖滾樂是與非主流藝術一樣的,起初就如同繪畫一樣,不被人認同,是一種反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另類”音樂種類。但是,“85 美術思潮”的出現正如一股青春自由的暖流一般,帶動了中國年輕人追求自由,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和現實社會。在1986 年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的國際和平年紀念演唱會上,崔健以一種不羈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他身背吉他、衣裝未加修整,為觀眾演唱了一首搖滾樂。崔健的原創(chuàng)搖滾樂《一無所有》,似乎印證了青年人需要利用搖滾樂的真實與熱情來釋放內心。
年輕人內心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需要吶喊、宣泄,而崔健的《一無所有》似乎為他們找到了宣泄口。著名作曲家王西麟曾說:“崔健的《一無所有》寫得太好了,它唱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痛苦悲哀,宣泄了我們內心難以描述的生活感受?!?989 年,崔健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正式發(fā)行。搖滾樂以其強烈的宣泄性、動感的節(jié)奏很快成為中國音樂的流行趨勢。自此開始,搖滾音樂在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成為主流音樂。而崔健由于大膽性、多樣性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被譽為“中國搖滾之父”,他啟發(fā)了音樂人群體意識的覺醒。之后,唐朝樂隊、黑豹樂隊等眾多搖滾樂隊相繼出現。搖滾樂強烈的節(jié)奏和吶喊的聲音震撼著當時青年人的心靈,他們在崔健等音樂人的搖滾樂節(jié)奏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一種文化認同,他們一起在吶喊的旋律里發(fā)泄苦惱,理解現實。
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思想開放、自由,不僅反映在美術和音樂領域,還促進了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在電影行業(yè),一大批導演也開始尋求創(chuàng)新,在電影情節(jié)中加入喜劇元素,通過荒誕的劇情、高度提煉的人物故事對社會進行諷刺和批判,涌現了大量的電影作品。例如,1987 年的電影《死去活來》,就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方式去呈現劇情。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犀利,批判了當時的官場風氣,用視覺表現了當時官場和百姓之間的故事情節(jié),把人性丑陋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導演敢于用電影這個大眾化的傳播工具來揭示當今社會,從觀眾的角度去吐槽電影本身,這種自嘲的精神更為故事增添了一些荒誕的趣味。
對青年人來說,此類諷刺喜劇的吸睛點在于能讓觀眾產生共鳴。觀眾感受到的不再是電影的虛幻,而是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在另一部電影《黑炮事件》中,導演同樣利用諷刺喜劇的這種真實性,讓觀眾在喜劇氛圍中批判現實,思考應該如何改變社會、改變自己。
“85 美術思潮”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涌現出了一大批青年藝術家,代表人物王廣義、張曉剛等現在依然活躍在繪畫界。也正是通過他們,西方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波普藝術、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進入了中國,尼采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注入藝術形式,給中國美術界、文藝界帶來了新的生機、新的氣象。在《當代藝術思潮》訪談節(jié)目中,楊小彥和馬可魯提及“85 美術思潮”,無不驚嘆非主流的前衛(wèi)潮流給當代藝術帶來的新的生機、新的氣象,影響了自己的一生。寫意、表現、抽象等藝術手法,追求真實性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表達個人情感,反映現實社會,無不反映出藝術活動的變化跟社會的變化是同步的。每個領域的藝術家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藝術語言,沖擊了當時的整個藝術界、文化界。各個領域的眾多代表人物也因為在“85 美術思潮”中嶄露頭角,成為一代大師,也擁有了當今的學術口碑。
“85 美術思潮”是令人懷念的,當時的青年藝術家站在新的角度來反對舊有的一切。雖然有不同質疑的批判聲音,但“85 美術思潮”無疑是當下美術發(fā)展的原動力,在當代藝術潮流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和一種自由。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到今天離不開“85 美術思潮”的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當時的藝術家和理論家在通往藝術的道路上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成就了藝術的欣欣向榮。
思潮是一種相對于物質的精神追求,而精神通常作用于人留下的藝術刊物、畫作、群體等。從客觀的角度思考,“85 美術思潮”沒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全盤西化,存在各種弊端?!?5 的黃昏》一文中說“85 美術思潮”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沒有必要再次重提;而《作為思想史運動的“85 新潮美術”》一文中則以全新的角度與方法去看待“85 美術思潮”。因此,重提的必要性取決于其意義,取決于評判的客觀性。這種個性文化雖然有質疑、有批判,但不可否認,西方的反叛性和自由追求正好契合了當時中國藝術家的需要。20 世紀80 年代中期的中國藝術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格局,是一個極度個性化的時代。“85 美術思潮”不僅使美術界涌現出一大批批判現實、用畫筆來表現自我的畫家,還對音樂、電影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從搖滾樂到諷刺喜劇,不論以怎樣的藝術形式呈現,都表達了當時各個領域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那一片向往自由、對現實充滿追求的心境。“85 美術思潮”時期,每位青年藝術家都用最想表達的藝術形式、敢于突破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通往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堅持自我,使藝術的自由精神在這個時代得到了發(fā)揚。這種非主流新鮮文化血液的涌入,成為中國當代被麻木的一代人喚醒心靈的力量,是對那個時代的吶喊。
時至今日,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強調創(chuàng)新但又缺乏創(chuàng)新,不但體現在繪畫上,設計也是如此。西方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進入中國,成為爭相模仿的新潮。以史為鏡能知“進退”,中國當代藝術形態(tài)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構建屬于自己的本土模式。我們要對自身的主流文化和藝術文化深入了解且充滿信心,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模式,建構中國當代自己的藝術模式和體系。中國當代藝術處在傳統(tǒng)藝術與未來藝術相互交融之處,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怎樣正確理解和認識當代藝術的多元化與復雜化,如何探究當代藝術的人文價值成為一個日趨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當今商業(yè)化的狂潮中,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和繪畫設計作品層出不窮,我們要秉持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認識當代藝術的價值,盡可能地促進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使當代中國藝術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