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辛佳
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1872—1915 年)的升F 大調《第四鋼琴奏鳴曲》作品創(chuàng)作于1903 年,是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浪漫主義到神秘主義轉型期的一首重要作品。本文將從這首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獨特創(chuàng)意與美學等角度出發(fā),對如何理解和演奏作品進行詳細分析與論述,希望對將要演奏和教學這首作品的師生們有所幫助。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1872—1915 年)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也是近代音樂史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位獨特的人物。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的音樂寫作技法、美學思想和哲學思想,被音樂學家、音樂理論家通稱為“神秘主義”。
斯克里亞賓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創(chuàng)作初期至1903 年;第二階段,1903—1910 年;第三階段,1910—1915 年。在創(chuàng)作初期,斯克里亞賓對肖邦、李斯特、舒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甚為喜愛。斯克里亞賓的早期作品中經(jīng)常沿用肖邦常用的音樂體裁與形式,如瑪祖卡、前奏曲、練習曲等。特別是斯克里亞賓的24 首前奏曲(作品11),從整體調性布局、旋律風格、和聲織體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肖邦的作曲手法對斯克里亞賓的巨大影響。雖然斯克里亞賓的這些早期作品經(jīng)常被世人詬病“對肖邦風格的模仿”,但客觀評判這些作品仍可以看到從中流露出其獨特的美學信條、哲理上深刻的內涵。這些作品有的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如瑪祖卡、練習曲(作品12之2、12 之4 等);有的則多了一層凄美的痛苦與深邃的感嘆,如練習曲(作品2 之1、12 之8 等)。對作曲家而言,音樂藝術是對悲愴的解釋,悲是一種深沉,更是一種深沉的美,悲即美,美即光明,悲成全著美,美宣泄著悲卻也撫慰著悲,悲與美共生、沖撞、互補,從而產(chǎn)生一種美的極致。在創(chuàng)作中期,為了擺脫世人對其“肖邦風格模仿者”的刻板印象,斯克里亞賓在風格、美學思想上不斷探索,通過對傳統(tǒng)和聲結構的改革,創(chuàng)新出屬于其個人的獨特和聲“神秘和弦”(C-#F-E-A-D-G)以及逐漸形成的個人風格“神秘主義”。音樂學者汪成用教授曾對此有這樣的解釋:“將宗教與藝術,哲學與音樂作奧秘之結合?!彼箍死飦嗁e的“神秘主義”音樂風格在20 世紀初的各流派音樂風格中獨樹一幟,這種現(xiàn)象在歐洲古典音樂史上也是較為罕見的。創(chuàng)作晚期的斯克里亞賓又具有強烈“表現(xiàn)主義”特點的風格,音樂表現(xiàn)上的旋律支離破碎,節(jié)奏節(jié)拍自由,表達往往是非人性化的,極少有具體描述性的,不以客觀實體為表現(xiàn)目的,并帶有強烈唯心色彩的抽象艱澀難懂的哲學與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
本文所要分析的升F 大調《第四鋼琴奏鳴曲》作品30 號一般認為是斯克里亞賓創(chuàng)作初期轉向“神秘主義”的一首轉型期的重要作品。斯克里亞賓當時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其本身就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他的演奏特點在于觸鍵音響的色彩無比豐富、精致、敏銳,節(jié)奏轉換自由,因而特別吸引人。這首奏鳴曲的主要哲學思想是唯我論的,通過描繪人格化的客觀實體來體現(xiàn)美學思想。作品中折射出的美是一種照耀人生的光明,仿佛無法人為尋找和制造的永恒藝術普照著人間,唯我論的哲學思想使人感受到作曲家內心的悲與喜、感悟與敏感、細膩與怡然、驕傲和安慰。這些獨特之處,使斯克里亞賓的創(chuàng)作大大有別于同時期的其他俄羅斯作曲家(明顯不同于同班同學拉赫瑪尼諾夫),他的風格盡管崇拜者眾多,卻很少有人模仿?!兜谒匿撉僮帏Q曲》是斯克里亞賓創(chuàng)作初期的最后一首作品,可以認為是對初期風格的告別,也是轉型到“神秘主義”風格的一次過渡、準備與醞釀。為了較深入地理解和表現(xiàn)作品,準確揭示作曲家的真實意圖與內心情感,引起聽賞者的共鳴,本文將從理解、演奏、教學等幾方面分析作品,從而展示作品呈現(xiàn)的美與創(chuàng)意。
關于《第四鋼琴奏鳴曲》的解讀,斯克里亞賓曾稱這首奏鳴曲為“星空”,并對作品內容有過這樣的闡述:“寧靜的夜空中群星溫柔地凝視著大地,星群中有一顆小星星格外調皮地對著人類眨著眼,而人們也注意到了星星的存在。于是,人與星星進行了對話、交流,不斷接觸相互吸引。終于星星脫離了群星的懷抱,向著人類急速飛翔而來,而人類也張開雙臂歡迎著星星,最終與星星相互碰撞結合,直到完全融為一體,形成氣勢恢宏的一道景觀?!彼箍死飦嗁e在這首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學思想與眾不同,以獵奇、幻想、唯我的創(chuàng)新去譜寫星空夜景(這點與他的《第二鋼琴奏鳴曲》中單純描繪海邊夜色與雷雨風暴的場景已有明顯不同),對“光、色”的追求表現(xiàn)出純感官要求與音樂中具象描繪性的傾向,雖然最后達到的音響效果與法國印象主義有某種一致,然而綜觀《第四奏鳴曲》全曲,卻又不同于印象主義“通過藝術形式來真實地體現(xiàn)知覺”的美學觀點。斯克里亞賓在作品中加入了情節(jié)性、敘事性的表達與描述,情節(jié)始終通過變奏手法向前發(fā)展,音樂形象也隨之做出相應的運動,涉及集中的感情狀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與矛盾沖突?!兜谒淖帏Q曲》的音樂融合了優(yōu)美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清新、淡雅、幽靜、纖巧與壯美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豪放、熱烈、深厚、雄偉等,使演奏者和聽賞者都會產(chǎn)生從賞心寧詳?shù)郊酉矏傊小?/p>
自1900 年起,斯克里亞賓開始對神秘主義哲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他崇拜和信奉尼采的唯我論和意志論,花了大量時間閱讀相關哲學著作并寫了一本本札記,力圖從中找出他所關心的問題答案。與斯克里亞賓合作過的紐約指揮家莫待謝思·阿爾特許勒回憶道:“斯克里亞賓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通神論者,但他的信條中有些思想同二者都有聯(lián)系。”斯克里亞賓認為藝術是“光明幻想”和“魔術幻影”,它同具體現(xiàn)實并不相互聯(lián)系,但又認為藝術應該為人服務,參與生活的斗爭,并感召人民去建立功勛,同時也肯定藝術“能夠改變世界的面貌”等。在《第四鋼琴奏鳴曲》中可以看到,斯克里亞賓探索人與藝術的目的與意義,探索作為神一般存在的藝術家(即唯我論)的實際作用等問題。作品包含的思想是斯克里亞賓所處時代的各種矛盾的反映,作品里明顯可以看到美學中兩種對立的情緒:溫柔靜謐與狂熱爆發(fā),以及這兩種情緒之間的轉化與沖突。斯克里亞賓在作品中呈現(xiàn)的世界觀是唯我論純粹主觀的表達方式,即渴望人的精神世界不受壓抑,能夠得到救贖和解放,要求人的內在感情得以自由存在,使人相信藝術與美的強大,相信生活與光明。這是斯克里亞賓作為藝術家的信條和思考,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美學命題?!兜谒匿撉僮帏Q曲》展現(xiàn)出纖細柔美、神秘靜謐的抒情因素,對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如火如荼的喜悅與浩瀚壯闊的氣勢等眾多美學中的積極因素,確立了這部作品的美學特質和哲理精神,使之成為被眾多鋼琴家青睞并常演不衰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這首奏鳴曲由一慢一快兩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行板)由兩個大樂段組成,規(guī)模較??;第二樂章(急板)則由大型的奏鳴曲式構成。兩個樂章之間不停頓地連續(xù)演奏,各自有獨立的結構,卻又把兩個樂章的主題素材相通并貫穿到底。由此看來,作品的曲式結構更接近于單樂章的音詩。這樣的安排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鳴曲四樂章定型化的結構框架,屬于非傳統(tǒng)的“邊緣曲式”。
斯克里亞賓在這首作品中已經(jīng)有運用“神秘和弦”,如第一樂章的第2、10、13 等小節(jié),都可以看到這個增四結構和四度疊置結構組成的神秘和弦的影子。這個在當時看來比較新穎的和聲充分發(fā)揮了“神秘主義”的聲音造型特點,將四度進行的主題旋律糅合在了色彩性的和聲中。斯克里亞賓在作品內部的各類音級上也進行了與之前浪漫派不同的復雜的和弦結構試驗,如將和弦的五音、七音、九音升高或降低,或同時混用升降和還原五音、七音、九音,這類別具一格的具有結構功能的屬變和弦和特殊九和弦,展現(xiàn)了他與眾不同的和聲語言。同時,他還不滿足傳統(tǒng)的完全終止V-I 的進行,經(jīng)常有意識地破壞這類力度化的強終止,使用半音進行,和弦外音與經(jīng)過音形成不協(xié)和的音響效果,或使用短暫離調、模進等手法,使整首作品處處可見不時移動的倏忽即逝的朦朧音響,和聲之間相互融合、吞沒,時而消失,時而重聚在微妙而捉摸不定的神秘氛圍中。斯克里亞賓一生都在和聲領域進行著艱苦的開拓與實驗,雖然他的和聲體系有時過于縝密與“封閉”,但他探索的和聲語言無疑為音樂史上的和聲“調色板”增添了新鮮的油彩,正如這部作品中呈現(xiàn)的個性化和聲,為表現(xiàn)音樂之美起到了架構的作用。
《第四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以主調為主,但也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復調性多聲部寫法。斯克里亞賓的音樂織體非常精致,每次主題的出現(xiàn)都會使用不同的織體來伴奏。例如,第一樂章中四度進行的主題第一次出現(xiàn),就使用了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琶音織體進行襯托;主題的第二次出現(xiàn)雖然采用了相同的和聲,但織體卻用了和弦連擊,主題則轉移到左手部分,融合在分解和弦中進行,描繪了一幅靜謐夜空星星閃耀的畫面,給人神秘莫測的感覺。而第二樂章開始的主題,運用了12/8 的節(jié)拍,然而織體中出現(xiàn)的連線三連音進行頗有點當時爵士音樂中Swing 風格的搖擺感和布魯斯音樂中Shuffle 的節(jié)奏特點。此外,斯克里亞賓還采用了受浪漫派作曲家影響的左右聲部四對三、五對四的復雜節(jié)奏型織體寫法以及復調性思維的多聲部雙旋律線的寫法。隨后在展開部再次出現(xiàn)的四度進行主題同樣采用了分解和弦琶音快速三連音跑動音型的織體,給人以一種巨浪撲面而來之感。結尾出現(xiàn)的相同主題則使用了大音塊和弦三連音快速連擊伴奏的織體,使音樂逐漸走向最高潮,最終達到斯克里亞賓追求的那種唯我獨尊的“狂喜”境界。
斯克里亞賓作品最偉大的詮釋者弗拉迪米爾·索弗倫尼茨基通過演奏告訴我們演繹這首作品應具備的出塵離俗的孤高氣質和神秘靜謐的氣息。俄羅斯鋼琴大師霍洛維茨曾說:“在斯克里亞賓的音樂中,踏板是一切,它是音樂的肺,我們通過踏板來呼吸,你可以把兩個完全不協(xié)和的和聲混合萬分之一秒,創(chuàng)造出音色無窮變化的可能性。”所有的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這首作品的教學過程中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風格特點,再將音樂理論知識和鋼琴演奏技巧相結合,展現(xiàn)這首奏鳴曲“天人合一”的境界,完成從最初的迷茫與彷徨最終達到與神共舞的極樂狂喜境界。
這首作品中包含了斯克里亞賓早期追隨尼采而形成的唯我論哲學思想、叔本華的非理性觀和帶有神秘主義的獨特美學見解。樂曲呈現(xiàn)出斯克里亞賓反對墨守成規(guī)和盲目追求新奇,反對矯揉造作、夸張堆砌,提倡洗練、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作風,獨特地描繪了斯克里亞賓心中的神與我,自然與人的矛盾統(tǒng)一,刻畫了作為“神”的思想、感情與個人相關的生動畫面,在音詩般意境構成的一幅幅變幻莫測的畫面中,凸顯了作曲家對美與哲理的追求,使人流連忘返和回味無窮,仿佛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神秘而夢幻般的世界之中。在斯克里亞賓十首奏鳴曲中,《第四鋼琴奏鳴曲》稱得上是一部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型作品。它自問世以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眾多中外鋼琴家的演奏會或錄音曲目單中,如索弗倫尼斯基、霍洛維茨、阿詩肯納齊、波格萊里奇、羅伯托·齊棟、傅聰、殷承宗、王羽佳、宋思衡等。同時,《第四鋼琴奏鳴曲》還被列入中央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的鋼琴專業(yè)教學大綱高年級指定曲目名錄。因此,這部作品在近現(xiàn)代鋼琴音樂發(fā)展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正如作品描繪的那樣,成為19 世紀、20 世紀之交鋼琴音樂世界中一顆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