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艷玲
時政新聞是關于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時政新聞是公眾了解國家大事、政策方針的主渠道。而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在原有基礎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傳統(tǒng)的報紙、廣播、電視,還有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lián)網,以及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上網平臺的“第五媒體”。
全媒體時代,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傳播環(huán)境、媒體格局和受眾習慣都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給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帶來了挑戰(zhàn),也帶來了機遇: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時政新聞報道在內容表達、傳播形式、互動性等方面上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越是眾聲喧嘩、信息濫觴,越是需要像黨報時政新聞這樣的理性權威聲音撥開輿論場的迷霧。
時政新聞是黨報的主要內容,也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只有守正創(chuàng)新,構建全新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才能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黨報的時政新聞能夠全面準確闡釋黨的發(fā)展理念、決策部署,有效地解析社會熱點、難點,引導人們正確看待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科學分析、深刻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堅定發(fā)展信心。
目前,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在內容、方式、渠道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內容上,偏“硬”、偏“淺”。即貼近性、可讀性、深度不夠??陀^上講,時政新聞報道的重要會議、領導活動、最新政策文件等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但是,這些并不應該是“高冷硬”的。有的媒體過于依賴相關部門提供的通稿,照本宣科,而不是從會議中找新聞,導致時政新聞報道缺乏吸引力。還有的媒體就事論事,缺少分析概括,更沒有深入了解政策出臺的背景,或者以文件解釋文件,或者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的淺層表述上。另外,還有個別媒體片面迎合受眾,用個別代替一般、用局部代替整體,博受眾眼球找“賣點”“落點”,甚至出現(xiàn)誤讀。
在形式上,偏“平”、偏“舊”。即在宣傳報道形式上注重平面的展示,報道方式陳舊,而缺乏立體的、互動的、延展的、創(chuàng)新的報道。時政新聞報道往往指令性任務多,自主選題少;單向傳遞信息的報道多,主動進行互動的少;就事論事多,深入挖掘的報道少。而要想真正做到讓受眾產生共鳴,深入理解黨和政府的決策理念,宣傳報道就不能停留在平面的、單向的、一事一議的報道上,而應該是一個立體的、互動的、深度的、新穎的報道,研究受眾習慣變化,增強報道吸引力,在受眾充分理解、參與和互動中,凝聚共識。
在渠道上,偏“分”、偏“散”。即媒體內部分兵作戰(zhàn)、合而不融,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各自為戰(zhàn),導致報道分散,無法形成品牌合力。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guī)模達7.43億,占網民整體的75.1%;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guī)模達7.41億,占手機網民的75.2%。這說明,通過網絡獲取新聞的人數(shù)眾多。但實際上,新媒體傳播的時政新聞,大多數(shù)是報刊、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首發(fā)的,甚至有的已經是報紙發(fā)布一段時間后,一些網絡新聞客戶端對報道進行“翻新”,改個“聳人聽聞”的標題。
在全媒體報道的背景下,一些黨報對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距離真正融合還存在一定距離,比如,有的媒體在實際工作中新媒體部門記者和戰(zhàn)線記者各自為戰(zhàn)、缺乏統(tǒng)籌,甚至互相掣肘;有的媒體的新媒體部門只是照搬報紙、電視上的稿子。如何從機構的調整上升為真正的有效整合資源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還需要繼續(xù)改革探索。
讓報道創(chuàng)新、出彩,才能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多元、復雜的輿論態(tài)勢下,有效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筆者認為,提升黨報的時政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力。
打造“?!钡膬?yōu)勢。黨報時政新聞記者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自覺地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因此,必須樹立專業(yè)精神,不斷拓寬視野,對黨的重大判斷、重大決策、重大調整第一時間深入學習,并體現(xiàn)在每一篇報道中。要通過這種專業(yè)精神,準確傳遞政策信號,及時引導預期,夯實人們的信心。
做好“轉”的文章。宏觀的、專業(yè)性的時政政策,最終要落到社會生活中去,進而影響到一個個社會微觀個體。因此,要把大局分析和基層實踐有機結合,尤其涉及群眾關心關注的政策內容,更應該避免口號式的語言,在有限的篇幅內,少說籠統(tǒng)的、綱領性的內容,多一些接地氣的表達,讓受眾喜歡看,看得懂;深化“走轉改”,到一線“抓活魚”。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提到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為了讓百姓更深入、直觀地了解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和生活的關系,遼寧日報時政新聞部以遼寧省各市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具體事例為切入點,開展系列報道,運用鮮活的案例進行宣傳。
拓展“融”的路徑。全媒體時代,黨報時政新聞所報道的內容,受眾也有可能從其他途徑知道了,而黨報時政新聞的競爭力就在于,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形成獨特的優(yōu)勢,提升用戶覆蓋面和影響力。做好全媒體時代的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必須統(tǒng)籌網上、網下兩個輿論空間,適應媒體融合的新形勢,在穩(wěn)步推進平臺布局、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根據新媒體的特點量身定制獨特的內容;打破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同步策劃、同步加工;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主動設置議題,抓住時機、節(jié)奏,以權威高端的優(yōu)秀產品贏得受眾。比如遼寧日報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的《政經辭典》欄目,將時政、經濟熱詞通過新媒體視角進行解讀、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眾聲喧嘩中凸顯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