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張娥,陳萍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復發(fā)性流產(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與同一性伴侶連續(xù)發(fā)生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產,妊娠小于12周的復發(fā)性流產被稱為早期復發(fā)性流產。免疫性復發(fā)性流產主要與免疫因素有關,根據其發(fā)病機制又分為自身免疫型和同種免疫型,前者由于自身抗體過度免疫應答,對胚胎發(fā)生免疫排斥而致流產;后者是母體免疫耐受失衡而致流產,又稱為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unexplained RSA,URSA),有關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涉及封閉抗體缺乏、CD4+T細胞亞群失衡、巨噬細胞功能異常、NK細胞的數量和活性異常等因素。相關文獻表明[1],血栓前狀態(tài)與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密切相關。血栓前狀態(tài)是由于凝血系統(tǒng)異常所引發(fā)止血、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失調或障礙的一種病理過程[2]。RSA在中醫(yī)屬“滑胎”“數墮胎”范疇,血栓前狀態(tài)屬血瘀證?!睹}經》首記載“墮胎”之名:“懷孕者,不可久刺其經,必墮胎”[3]。《諸病源候論》首見“數墮胎”之候:“若血氣虛損者,子臟為風冷所居,則氣血不足,故不能養(yǎng)胎,所以致胎數墮”[4]?!盎ァ敝滓娪凇度~氏女科證治》:“妊娠有三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于氣血不足,名曰滑胎”[5]。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目前臨床上有關滑胎的治療多數以補腎健脾為根本大法,從而忽視心及各臟腑同調在治療滑胎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從心脾腎同調探討免疫性RSA的病因病機及中醫(yī)辨證治療。
1.1 腎虛血瘀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饵S帝內經》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迸由彻δ艿纳L發(fā)育依賴于腎精的充盛。腎主閉藏,腎精充盛,閉藏功能正常,才能使胎有所養(yǎng),胎孕乃固。《女科經綸》中提出:“女子腎藏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若腎氣虧損,便不能固攝胎元”[6]。說明胎兒的生長發(fā)育依賴于母體腎精,腎氣虛,封藏、攝納功能失司則胎失所固,發(fā)為滑胎。母體胞宮素有癥瘕,或失血過多,氣虛運血無力,瘀滯胞宮,沖任損傷,屢孕屢墮。清代王清任首次在滑胎的病因病機中加入“血瘀論”,認為氣滯血瘀是導致滑胎的重要原因?!夺t(yī)林改錯》云:“子宮內先有瘀血占其地……血既不入胞胎,胎無血養(yǎng),故小產”[7]。瘀血阻滯經絡,胎兒宮內營養(yǎng)供給不足,最終導致流產結局。
1.2 脾腎兩虛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fā)育,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腎精虛損,沖任不固,系胎無力,發(fā)為滑胎;后天脾胃虛弱,運化水谷無力,氣血化生不足,胎失濡養(yǎng),則發(fā)為滑胎?!杜R證指南醫(yī)案》言:“胎氣系于脾……脾氣過虛無所附,墮胎難免矣”。《醫(yī)宗金鑒》亦云:“孕婦氣血充足,形體壯實,則胎氣安固。若沖任二經虛損,則胎不成實”。腎脾先天后天相互充養(yǎng),腎精充盛依賴于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脾胃化生氣血又依賴于腎氣推動,腎氣盛,則氣血足,胎孕固。
1.3 心腎不交心主血脈、藏神,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五行中屬火,為陽中之陽;腎主水、納氣,在五行中屬水,為陰中之陰。腎與心水火相濟,腎水需心火溫養(yǎng)。心火下降于腎,則溫煦腎陽而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則滋助心陰并使心火不亢。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到:“胞胎居于心腎之間,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腎?!卑麑m通過經脈連于心腎二臟,位于心腎之間,故胞宮之藏泄,實屬腎之封藏、心氣之動。心腎相濟,心血腎精通過胞脈傳輸至胞宮,胞宮才可正常藏泄,以此維持正常妊娠[8]。心腎之間陰陽、水火的動態(tài)平衡失調是心腎不交的本質。腎水所化清氣得脾升之助上至心,心火所化濁氣受胃降之助下達腎,同時強調了脾胃是心腎相交的重要樞紐。
2.1 從脾腎論治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滋生,氣血充足才能使胎元穩(wěn)固?!陡登嘀髋啤份d:“補先后二天之脾與腎,正所以固胞胎之氣與血,脾腎可不均補乎?!睆娬{妊娠后脾腎同補的重要性。若以脾腎氣虛為主,主要表現(xiàn)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屢孕屢墮,方中重用黃芪、白術、山藥等健脾益氣之品。若以脾腎陽虛為主,表現(xiàn)為畏寒怕冷、手腳冰冷、小便清長,方中重用杜仲、淫羊藿、巴戟天、砂仁等溫補脾腎之品。若以脾腎陰虛為主,表現(xiàn)為四肢無力、腰酸痛、舌紅少津,方中重用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等滋補脾腎之品。若有脾腎兩虛兼血熱、血瘀,表現(xiàn)為面色潮紅、五心煩熱、手足心熱、舌有瘀斑,可適量加入丹參、黃芩、當歸、生地黃等清熱活血之藥。
滑胎患者多有墮胎史,體質易虛,臨床用藥常加白術、黨參、黃芪、山藥健脾和胃,通過補養(yǎng)后天脾胃以充盛先天之氣,同時可交通心腎,固護胎元。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提出,對于脾胃虛弱和氣血虧虛所致的滑胎,應用小建中湯?!稖夭l辨·保胎》記載:“每隕胎五、六月者……宜平日常服小建中湯”[9]。李冬梅[10]認為,滑胎主要病機為先天腎氣不足,后天脾失健運,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因此在補腎健脾基礎上,兼寧心安神。閆平[11]自擬補腎安胎飲(桑寄生、菟絲子、續(xù)斷、阿膠、黃芪、黨參)治療本病,有效率可達93.3%。尤昭玲[12]認為,心腎與胞宮關系密切,重視補腎健脾的同時,還應寧心安神,使心腎相交,胎元穩(wěn)固。
2.2 從心腎論治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歷代醫(yī)家對復發(fā)性流產病因的認識不外乎脾腎,從而忽視心在復發(fā)性流產中的重要作用。國醫(yī)大師夏桂成提出“心不寧則腎不實,心不靜則陰不足”的理論,認為心火偏旺可通過“心(腦)-腎-子宮軸”直接影響腎藏精、主生殖的功能。先天稟賦不足,腎陽虛日久,心火衰微,命門虛火上浮,沖任失于溫煦,胞宮虛寒,胎元不固,治療當溫補腎陽,方用附子湯。正如《金匱要略》言:“婦人懷妊六七月……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當以附子湯溫其腹”。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腎火也。君火旺,則相火下安于腎;君火衰,而相火上居于心。欲居于心者,仍下安于腎,似乎宜補君火矣。故治療時可適當加以補心火類藥如肉桂等。
陰虛日久,陽亢于上,心火熾盛,患者妊娠后出現(xiàn)心煩易怒,口干咽燥,咽喉腫痛,方用育陰湯加熟地黃、黃芩、黃柏滋陰清熱,涼血安胎并舉。陽虛日久,陽不制陰,無陽則陰無以生,心腎陽虛,患者出現(xiàn)畏寒怕冷、脘腹冷痛、心悸氣短,方中可適當加入肉桂、桂枝、杜仲之品溫補心腎。屢孕屢墮,患者再次妊娠時易出現(xiàn)驚慌、緊張,焦慮不安,心情急躁,治療時可加寧心安神之品,如蓮子心去心火,茯苓、酸棗仁寧心安神。蓮子心據《溫病條辨》中記載,其由心走腎,能使腎水上潮于心,還可將心火下通于腎后又返回上升。
腎氣虛運血無力,血脈運行不暢,瘀阻胞宮,治療可選用少腹逐瘀湯,《金匱要略》提出桂枝茯苓丸也可治療氣虛血瘀型滑胎。血脈運行不暢,導致患者心血不足,出現(xiàn)頭暈心悸、小腹下墜,面色萎黃,以胎元飲為主方,加以桂枝振奮心陽,補腎的同時亦可加以少量活血化瘀之藥如丹參、桃仁、紅花等。
2.3 從心脾論治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統(tǒng)血,心血不足,易致心脾兩虛。《薛氏醫(yī)案》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統(tǒng)攝血液。”心主血,所謂“奉心化赤”,飲食水谷經過脾胃運化,化為水谷精微,水谷之精轉化為營氣、津液,營氣和津液入脈,經心火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即“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比羝⑻撌в诮∵\,氣血化源不足,或脾統(tǒng)血無權,導致血虛而心失所養(yǎng)。患者屢孕屢墮,勞神思慮過度,耗心血,損脾氣,易形成心脾兩虛之證,臨床癥見眩暈、心悸失眠多夢、食少便溏、面色無華、體倦無力,應治之以歸脾湯加減,方中酸棗仁、茯神寧心安神,白術、黃芪益氣健脾。
血液在脈中運行,依賴心氣推動以維持通暢,又依靠脾氣統(tǒng)攝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tǒng)攝無權,可見氣虛血瘀,或氣虛失攝出血。臨床癥見妊娠期間陰道少量出血,色淡紅或色黯紅,面色不華,少氣懶言,治以益氣化瘀固沖,方用舉元煎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若出血較甚者,可加地榆炭、側柏葉收斂止血;氣虛較甚者,重用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白術益氣健脾;自覺腰腹冷痛甚者,加艾葉溫經祛寒。
3.1 心與免疫功能關系的現(xiàn)代研究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調控血液的生成與運行。血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的生長發(fā)育均有賴于血的營養(yǎng)。血盛則形體盛,血衰則形體衰。血液是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心氣充盛,血液充足,才能維持免疫系統(tǒng)功能正常。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是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宰,血是人體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血盛則神明湛一,血衰則神氣昏蒙”,說明人體的血脈調和順暢,精神才能易于安靜專一?!饵S帝內經》提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從側面說明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則機體有較強抵御外邪的能力,機體免疫功能才能正常。
3.2 脾與免疫功能關系的現(xiàn)代研究現(xiàn)代解剖學認為,脾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心。現(xiàn)代人結合中醫(yī)臟象理論和西醫(yī)解剖學推斷出,中醫(yī)所說的“脾”不僅指消化系統(tǒng),還包括一切與能量轉化和水代謝有關的器官系統(tǒng)或機能結構。脾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調節(jié)全身血液,是產生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捌⑼皇苄啊保馔?,運化水谷精微濡養(yǎng)全身,保證機體營養(yǎng)充盛和能量代謝正常,才能保證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正常?,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脾臟系數可客觀地反映機體免疫器官的發(fā)育狀況,是衡量機體免疫功能的初步指標[13]。
3.3 腎與免疫功能關系的現(xiàn)代研究腎主骨生髓,骨髓是機體造血器官,是免疫活化細胞產生、分化和成熟的場所,在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骨髓中多能干細胞分化成淋巴系干細胞,然后進一步發(fā)育成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腎藏先天之精,為正氣之根,化生元氣,“正氣”是機體抵御一切外邪的根本?,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正氣”即“免疫力”,表明腎與免疫學有密切聯(lián)系,腎藏精是免疫功能產生的物質保障。衛(wèi)氣屬正氣之一,具有護衛(wèi)肌表,抵御外邪侵襲的功能,多數情況下可抵御病原體的侵襲,起到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相關研究證實,腎虛與免疫系統(tǒng)、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均有聯(lián)系[14]。現(xiàn)代醫(yī)學從多方面探討中醫(yī)腎的本質及其與免疫的關系,認為中醫(yī)的腎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的功能,在免疫調節(jié)、維持免疫功能的穩(wěn)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5]。
免疫性復發(fā)性流產是婦科常見復雜病、疑難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治療也存在局限性。中醫(yī)學認為,心、脾、腎三臟與RSA關系密切,RSA的根本病機是腎虛。腎虛血瘀、脾腎兩虛、心腎不交是導致免疫性復發(fā)性流產的常見病因?,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心、脾、腎生理功能對免疫系統(tǒng)及妊娠結局有重要影響。筆者從心腎、心脾、脾腎之間的關系,總結了心脾腎同調治療免疫性復發(fā)性流產的理論機制,并通過心、脾、腎與免疫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論證該觀點。希望以此為免疫性復發(fā)性流產的治療帶來新思路。